『壹』 2016年的黃永玉猴年黃金郵票有沒有收藏價值
《丙申年》郵票金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授權批准,中國集郵總公司獨家發行。全國郵政集郵櫃台、各地集郵專賣店、中國集郵網廳及郵儲銀行均可訂購,與2016年生肖猴票同步上市,產品使用2克Au.999純金製作,新產品系列編號為:YPJ-1,全國限量發行30萬套。每套產品均配有唯一收藏號碼的防偽證書,及《丙申年》小版郵票一套2版。售價1180元。個人覺得,值得收藏
『貳』 黃永玉05年的生肖郵票現在什麼價格
時隔28年,黃永玉、韓美林等12位大師聯手創作全新12生肖郵品巨作——《生肖中國福》,一上市即引發全國性的收藏熱潮。《生肖中國福》含黃永玉等12位大師親創的12生肖郵票「小本票、小全張、小版票、紀念封、紀念卡」等極其珍貴的郵品形式,並有12枚第一輪生肖純金票含純金6克,12生肖彩銀條含純銀31克。
80猴票——黃永玉大師描繪的「郵界傳奇」
黃永玉,當代傑出的藝術大師,享譽全球的一代「鬼才」。黃老1980年創作的生肖郵票「猴票」創造了中國郵史上的升值傳奇,其版票由當初的發行價6.4元漲至目前的26萬元(北京郵票市場07年4月行情),漲幅3萬倍而且一票難求。
著名郵票設計家李印清分析說:第一,黃永玉的「80猴票」每根毛都栩栩如生,其藝術高度後人難以超越;第二,當初發行量600萬套,對郵票來說這個發行量不大;第三,生肖題材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群眾收藏基礎;這三個元素促使它成為現在的郵市珍品。
黃永玉83歲再畫「猴票」,震動收藏界
26年後,黃老再度出山創作全新「猴票」,與韓美林新「豬票」、陳紹華新「狗票」、李印清新「鼠票」等,在《生肖中國福》中實現了郵史上的第一次12生肖郵票大團圓。《生肖中國福》因黃永玉、韓美林等12位大師的藝術名望而成為收藏界爭藏的目標。
12位大師創作過無數經典的作品,如今他們首次聯手創作,歲月使他們藝術造詣爐火純青,用黃永玉大師的話說就是「要畫就要比20年前的更好!」。收藏界資深人士說:有這12位大師的崇高名氣和巔峰藝術作保證,《生肖中國福》所蓄積的收藏能量將來一定會爆發!
12位大師,每位大師的創作都價值驚人
黃永玉、韓美林等12位大師,個個「點石成金」。作為當今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黃永玉的作品就是珍貴的代名詞。黃永玉的作品目前在香港拍賣價高達每平方尺16萬-17萬元,在榮寶齋2005年5月1日精品拍賣會上,黃永玉的《松風》以440萬的價格成交;「福娃」的主創者韓美林,中國首輪生肖郵票「83豬」票的作者,藝術成就享譽世界,單位創作價值以百萬起價;陳紹華,「中國結」的創作者,「狗」票作者,名震中外;張國藩,74歲,中國最傑出的版面大師的代表人物;李印清,曾任國家郵票設計室主任數十年,無數經典郵品出自李老之手,中國郵界的中流砥柱……12位大師,12位令人景仰的藝術家。
曾經痛心錯過的機遇,26年後再次來臨
黃永玉1980年創作的「猴票」,當初每張版票6.40元,經過短短的二十年,現在拍賣成交價達到26萬元,而且持票者不願出手導致有價無貨,使不少當年錯失良機的人痛悔不已!現在《生肖中國福》問世了,一個新的機遇走來。收藏界認為,只發行3萬套的《生肖中國福》發行後不需要多少時間就會成為罕有難求的珍品,收藏潛力超過猴票自在情理之中!
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首發式上,與會郵票專家們談到:12位大師在郵票界、藝術界影響巨大,如果不是「金豬年」這個契機,不可能會有這次12位大師的聯手。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這種收藏機會,過去沒有,將來也不可能再有。
『叄』 同學是建行的,說2016有黃永玉的五張999黃金猴票,共6克3000塊左右,一共發行20萬套,媽媽
千萬別買,這種產品冊最害人,升值空間沒有,售價是製作成本的幾倍。
如果你媽媽還是喜歡的話,那就無所謂了。
『肆』 2016黃永玉黃金猴票有收藏價值嗎
黃永玉猴票只有80年的紙質郵票有收藏價值,2016年的是金箔票,沒有收藏價值。
『伍』 范曾和黃永玉到底有什麼矛盾
日前與唐欣到沙灘美術館看展覽,大約是看到了地方想起了人,老唐提到網上閑逛時遇到的一篇「奇文」,說是寫得很有意思。過了幾天,他就給我傳來了畫家范曾的《蝜蝂外傳——為黃永玉畫像》。老唐是見多識廣的人,他說此文恐怕是范曾最好的文字了。所以收到後一口氣就讀完。讀後的感覺也是異常的清晰:「狗咬狗,一嘴毛」。
先讓我們跟著范曾的導引看黃永玉的畫作。在「國畫尚未入門」的標題下,第一句話是「黃永玉的畫巧密有餘而睿智不足」。隔了不足一行字,他為了批判黃永玉的畫「無佛家所謂的深入法性的『如有智慧』」,一不小心,說出了黃永玉作品的兩個好來:「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極盡工細」「善用刀法變化」。一個畫家,一個中國的當代畫家,他的作品具有「巧密有餘」「極盡工細」「善用刀法變化」這幾個連恨他入骨的范曾也不得不承認的長處,已經殊為不易了。不成大師,可作小師;不成小師,也可以做看客嘛!看看最近中國美術館名為《精神與品格——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210幅展覽作品號稱是從2800幅參選作品中選出來的,但又有幾幅能稱得上是「巧密有餘」「極盡工細」「善用刀法變化」?中國美術家不是在進入21世紀才發明創造出虛假、淺薄和浮躁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如果黃永玉的版畫真的具備了范曾說的那幾個特質,他也就算是一個「小大師」了,值得人們尊重了。至少他不比畫界那些純粹的騙子,他花了點心思,下了點功夫。在畫壇混了幾十年,國畫雖未臻於一流,但也未必不是一個明眼人,未必就是一個門外漢。范曾不遺餘力地攻擊,使勁過猛,暴露了自己稜子肉上小而難看的硬傷。
再讓我們瞧瞧范曾寫黃永玉的人品也很有意思。據范曾講,黃永玉對待朋友是背信棄義,落井下石,黃永玉對待一母同胞則是薄情寡義,豬狗不如;黃在政治上則是阿諛奉迎,大搞投機,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一言以蔽之,黃永玉整個不是個東西!而且黃永玉不是突然不是東西的,他是生來如此,一貫如此。黃永玉比范曾年長14歲,范曾「當美院國畫系一年級學生時,他任美院版畫系講師。」范曾應該對黃永玉有所了解,尤其是對他遠揚的壞名聲不能不有所聞。假設范曾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他就該知道「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就斷不肯與這樣的小人有任何的瓜葛,更不用說「相濡以沫」了。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竟然「相濡以沫」了,先是聽到黃永玉說他的字好,趕忙寫好了屁顛顛送去,而且一送兩幅,而且苦心孤詣、字斟句酌勸慰黃先生;接著看到黃永玉喜歡他藏品中「懿德太子墓的線描刻石拓片」,而且此物既是朋友的贈品,又是「精美絕倫的唐刻」,他竟趕忙寫了「我很愛它,它似乎更愛你。」這樣無厘頭的昏話,並把心愛之物封好了,於「隔日」送至「黃永玉京新巷小屋」,這次是屁顛顛親自去。就是在敘述這兩件蹊蹺事的中間,范曾抽空笑黃永玉在「大人物八十壽誕之類的時刻」,「必匐伏於地作丈二巨作,送貨上門」的臭事,這無疑成為絕佳的「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當代翻版。作為一個讀者,我們也可以引用一次魯迅先生的話,人都有光屁股的時節,正不須如《羅密歐與朱莉葉》中朱莉葉的保姆,時時要拿出朱莉葉兒時的尿布給人看。范曾剛剛用這句話揶揄過黃永玉,現在我們用它揶揄范曾,可見,語言文字這東西也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僅他自己與黃永玉這個壞小子「相濡以沫」了,連他的父親也與之「相濡以沫」了:他的「先嚴」也曾顫巍巍、屁顛顛跑到京新巷看望黃永玉。據兒子范曾說,范老漢是一個「對人生無所奢求,即使印出詩集也決不送人的孤高之士」,但就是這樣一個孤高之士,由於兒子「給他講過很多很多的黃永玉的高風美德」,由於黃永玉在「孤高之士」光臨時唯恐步履艱難,給他准備妥當了尿罐;由於黃永玉「又以極恭敬的線條為家翁造像」,老頭老大不小的年紀,竟然也按捺不住激情,「懷著深情寫給他兩首詩」。曾幾何時,父子兩代與黃永玉「相濡以沫」,詩話酬和,如今反目成仇,反過來給天下人說他們如此巴結逢迎的人不是個東西,天下人信耶?不信耶?范曾白紙黑字,紅口白牙,明明斷定黃永玉的畫作「既無色彩,亦無線條」,這里又說「極恭敬的線條」。能在線條中表現出恭敬的畫家不就是「大家」嗎?范曾已經篤定了黃永玉是一個壞人、小人、俗人,哪裡有「很多很多的」「高風美德」值得渲染給自己又「孤」又「高」的大爺?他「尚未入門」,哪裡還有什麼「上乘之作」?這樣的反手為雲,覆手為雨,天下人信耶?不信耶?
有網友在轉貼這篇文章時曾發表看法:「原本不相信文革中范曾能有狠批沈從文先生的尖刻文筆,但看了這篇『範文』,不由得不信了。」范曾的文章有例證,有引用,有推理,有判斷,有點有面,有稜有角,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希望從畫作、人品、人格全方位畫出黃永玉的可憎嘴臉和丑惡靈魂,並從藝術和精神兩方面干凈徹底地滅掉黃永玉,順便在對比中給自己塑起一座高大全、真善美的漢白玉來。怎奈才力有限,套式陳舊,用心太急,加之使勁過猛,所以文章前矛後盾出,瑕疵頗多。讓後沈從文時代的讀者不禁想起一句格言:「狐狸責備陷阱,卻不責怪自己。」
據范曾說來,黃永玉的畫不夠格、人不夠格,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好處。像黃永玉這樣「永遠在痛苦、煩惱、暴怒、狂喜中自我折磨和煎熬」的伊阿古似的壞蛋,本來就該被掃在歷史的垃圾堆里,萬劫不復。他怎麼反而在中國美術界成了一個人物,呼風喚雨,為所欲為的?難道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像他這樣的騙子、偽君子的「司馬昭之心」本來應該是路人皆知的,怎麼直到今天才由范君使出如此大的力氣來揭露和批判?範文開宗明義的說:「我忍耐著,一月月、一年年的忍耐著。」為什麼要那樣痛苦的來忍受,是不是有難以言傳的難處?正像范曾所說,這些疑問,「對世人是團團的迷霧」,需要有人做出令大家信服的解釋。范曾君敢為天下先,鐵肩擔道義。由他出來作「一次徹底的、公正的剖析」。那麼我們就懷著好奇,耐著性子看下去。但范先生的嘴裡到底沒能吐出一支非洲的象牙來。
黃永玉是不是東西,是不是好東西,說到底,也只有一個標准。這個標准在該文後面《黃永玉和〈范曾美術館〉》《黃永玉與吳鐸》《黃永玉誣蔑范曾製造潘天壽贗品》等幾個小標題下得到了直接的、充分的宣揚,並且在曖昧中逐漸明確,最後定型。這個標准不是客觀的標准,不是群眾的標准,不是藝術的標准,不是道德和人格的標准,甚至不是一篇文字游戲的標准,而是范曾唯我是用的標准。只要黃永玉給范老先生准備尿器,就是讓人「十分感動」的;黃永玉給范老漢「造像」,他就不僅有「線條」,而且是「極恭敬」的線條;只要他永遠記著范曾的好處,不壞范曾的好事,他就是個好東西。否則,他就是一個騙子手和偽君子。設想黃永玉和范曾經常人模狗樣,行走在中國當代畫壇,馬馬虎虎也算兩個畫家,如此的標准,如此的水平,如此的文風,真的使「北京美術界文采風流、掃地以盡」。但我是個悲觀主義者,好像兩條齜牙咧嘴的狗,隔著北京飯店的桌布和餐巾咻咻相向了一番,「後來北京美術界盛傳黃永玉拳打范曾,范曾瓶敲黃永玉」,如此無聊的一個「界」是「北京美術界」么?如今的北京真有一個「美術界」么?假設有那樣一個界,有可以掃地的「文采風流」么?
最後說一則狗的小故事:有一隻狗習慣靜悄悄地走到人的身邊,然後張嘴咬人,主人只好在狗的脖子上系了一個鈴鐺,提醒別人注意這只狗。這只狗搖著鈴鐺,很神氣的來到其他狗的面前炫耀。一隻上了年紀的狗看見了,嘲笑他說,「你神氣什麼?主人給你帶鈴鐺並不是因為你了不起,而是提醒大家你是一個危險的壞蛋。」在我們的故事中,《蝜蝂外傳——為黃永玉畫像》不是別人給范曾先生系在脖子上的鈴鐺,而是他主動給自己掛的一個鈴鐺,它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響得非常刺耳,時刻提醒著怕狗的人們。
『陸』 寫一篇「黃永玉小傳」的文章150字左右,語文微作文
黃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鳳凰縣城沱江鎮,土家族人,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其人博學多識,詩書畫俱佳,亦是詩、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
案頭擺著兩本為黃永玉(1924)樹碑的書,一本是《黃永玉傳》,作者郭梅、張宇;一本是《傳奇黃永玉》,作者李輝。
《黃永玉傳》共七章,分別敘述童年、少年、戀愛、香江之旅、進中央美院、海內知己、畫壇奇才。童年的噱頭是逃學。少年的逸事是留級。戀愛的談資是賢內助。香港的亮點是認識了一幫文化名人。進中央美院又結識了一批大畫家。海內知己部分,是把認識的名人放大,此乃全書重點。末了談「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是狂,將起居室命名為「老子居」;二是真,刁蠻,爽直,賣畫,不講人情,不二價;三是鬼才,國畫傳統講究「計白當黑」,他偏偏來個「以黑顯白」;四,有了錢,熱衷造房、買房,享受「狡兔五窟「;五,喜歡養狗,將之上升為博愛;六,老頑童,活得通達,活得瀟灑。
《傳奇黃永玉》,前半部寫童年、少年、青年,大體與前書同,後半部講美術界在五、六十年代受到的政治沖擊,以及黃永玉在七十年代被捲入的那場「黑畫事件」的來龍去脈。
《黃永玉傳》給我的印象,基本取之於他的自述。將本人的自述聯綴為傳記,其結果,難免淪為「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黃永玉賴以自炫的,也是自戀的,是他結交了多少多少名士,借用劉禹錫的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傳奇黃永玉》給我的感覺,有點跑題,資料倒是翔實,作者的廣搜博羅,令人感佩,可惜在「傳奇」上用力不夠,傳達的,也就是黃永玉經常掛在嘴邊的那些事。後半部敘述的美術界滄桑,可以作為任何一個曾經遭受不白之冤的「黑畫家」的背景材料,非獨適合於黃永玉。
『柒』 建行發行的黃永玉金箔猴票2016有收藏價值嗎
除了黃永玉的紙張生肖猴票有收藏價值外,其它的可以確定的說是沒有收藏價值的,不信可以拭目以待。
『捌』 黃永玉潤格制定:是為拒客還是為撈金
中國第一張生肖郵票「猴票」?抑或是包裝古拙奇特的「酒鬼酒」?近日,製片人趙鵬逍的一條微博,將這位年近九十的畫家的潤格,又重新拿了出來。微博原文如下:熬夜剪國寶級畫家黃永玉專訪,樂噴。老爺子畫的《滿塘》市值已達5800萬元,普通畫也賣到6萬元一平方尺,可他還要家掛啟事:畫、書法一律以現金交易為准。鈔票面前,人人平等。當場按件論價,鐵價不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糾纏講價,即時照原價加一倍;再講價者放惡狗咬之;惡臉惡言相向,驅逐出院! 看到這條微博,網友表現的態度並不相同。一部分網友認為黃老可愛又幽默,一部分網友質疑黃老是否夠得上「國寶級」的名頭。但更多網友似乎較為看重這個價格的制定。一些網友認為此潤格過分看重錢,毫無大師風范:@風嚀之街:「切,一點都沒有藝術大師的風范,一點文人學士的儒雅都沒有」,@大華禪畫:「尊重藝術的人是不會講價的!講價的人不是為藝術,而是為了利益」;還有些網友覺得,明碼標價並無過錯:@清風明月不等閑:「畫家明碼標價自己的作品有什麼不對嗎」,@李海龍--:「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造就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如同陳獨秀的思想救國與毛澤東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贊一個率真的黃老」。 其實,這條微博只是闡述了黃老潤格的其中一部分。黃永玉自撰此潤格時正值1996年,回歸故里的他已是七十二歲。鄉人聞聽他回到故里的消息,紛紛登門求畫。黃老不堪應付,故作此頗具鄭板橋風的潤格,以警來者: 本老人年過七十,久居外地,浪跡天涯,從不知錢財佳妙處,左來右去,拋擲隨意,惡習成癮,可恨之極。近年返鄉頻頻,見故鄉諸君子開發氣象恢弘,如日中天,白票子進紅票子出,數鈔票不眨眼,進銀行當散步,行勢喜人,一股暖流通向全身。本老朽沐此德才兼備光耀氛圍景象下,大有昨非今是之感。本老朽雖少年失教,然好學之心未泯,面對君子,豈可不學?面對佛腳,豈可不抱?聖人有雲:「肚子痛馬上進茅廁。」老朽進「茅廁」者,即約收繪事書法之薄酬耳。 ……畫、書法一律以現金交易為准。嚴禁攀親套交情陋習,更拒禮品、事物、旅行紀念品作交換。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夫的眼睛雖有輕微老花,仍然還是雪亮的。鈔票面前,人人平等,不可亂了章法規矩。 當場按件論價,鐵價不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糾纏講價,即對照原價加一倍。再講價者放惡狗咬之,惡臉惡言相向,驅逐出院。 ……上面亦庄亦諧、亦雅亦俗的文字,並未觸及到黃老潤格與其他畫家的本質不同,他潤格的獨到之處在第六條:「所得款項作修繕鳳凰縣內風景名勝、亭台樓閣之用。」而他自己則不取一文。 2000年時,黃老順應時代潮流,又重新撰寫了一篇潤格: 為了搞活經濟,使全國人民都笑起來,茲將本年規矩開列如下: 一、畫作每尺三萬。議價者加倍。 二、書法每尺一萬。小楷另議。 三、送食物、畫材紙張、古董、旅遊紀念品,冀圖混帳求畫者,拒收禮物,白眼相對;反復糾纏者,以舍下三級惡狗歡送出門。 四、命題作畫,請預付畫款半數作為訂金。 五、白撞生人冒充老朋友者,酌收談話費,本宅一級惡狗歡送出門。 或許正如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呂澎[微博]所說,黃永玉與藝術史關系不大。智慧如他,黃老也深深懂得此點,故寫道:「……老子之畫作、書法,原就不佳,無根底,無師承,無章法,三無之下毫無看頭,而諸淵雅君子要買,要收藏,老子大為得意。大翹尾巴之餘,不免想到諸君子甚為不值之處,為諸君子一灑同情之淚焉。但人民眼睛素來雪亮,諸君子日後後悔,醒覺上當受騙,後果當不由本老子負責也。」 如是說來,黃老作此潤格,究竟是為了拒客,還是為了撈金,尤未可知。 鏈接關於黃永玉的《滿塘》 微博中所提到的市值5800萬元的《滿塘》,是黃永玉於2005年所作的寫意重彩國畫。2011年,作為泰山文交所掛牌的首個藝術品份額,《滿塘》簡稱「黃永玉01」。《滿塘》上市前2700萬元的定價高出黃永玉此前拍品最高價3倍以上,其上市首日收盤市值更是達到了5800萬元。 詳細內容請參考: 泰山文交所遭爆炒 黃永玉《滿塘》首日翻倍關於潤格「潤格」:書畫作品出售的價格標准。所得的報酬稱為「潤筆」。書畫家成名後多有自己的「潤格」,且是自定,「一口價」,絕對的「賣方市場」。近當代畫家如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豐子愷、陸儼少等均有不菲的「潤格」 。其目的在於「謝客」——嚇退索字畫者,求得安寧;但毋庸諱言,其中也有「為稻糧謀」者。
『玖』 黃永玉無極畫、40厘米高40厘米寬值多少錢
黃永玉
在采訪即將結束時,記者指著客房牆壁上懸掛的那幾幅尚未幾完成的荷花圖,小心翼翼地問道:「黃老,這幾幅畫若按照市價,應該值多少錢?」,「如果按照尺寸計算的話,每幅大概是三十萬左右吧」黃永玉似乎對此並不避諱,他喜歡什麼事都明著來。據說,他的每幅畫主要是依尺寸論架,按他時下的身價,一般都在6萬元一平方尺。不過,這個價格也說不準,有時還要論心情,心情好時可能低點,心情不好時則可能會高點。比如,他在湖南鳳凰家裡的中堂左壁便掛了這樣一則「啟事」,以此來迴避索畫者。「一、熱愛歡迎各界老少男女群子光臨舍下訂購字畫,保證舍下老小態度和藹可親,服務周到,庭院陽光充足,空氣新鮮,花木扶蘇、環境幽雅,最宜洽談。二、價格合理,老少,城鄉、首長百姓、洋人土人......不欺。無論題材、尺寸、大小、均能滿足供應,務必令諸君子開心而來,乘興而返。三、畫,書法一律以現金交易為准,嚴禁攀親套交情陋習,更拒禮品、食物、旅行紀念品作交換。人民眼睛是雪亮的,老夫的眼睛雖有輕微「老花」,仍然還是雪亮的,鈔票面前,人人平等,不可亂了章法規矩。四、當場按件論價,鐵價不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糾纏講價,即時照原價加一倍;再講價者放惡狗咬之;惡臉惡言相向,驅逐出院!六,所得款項作修繕鳳凰縣內風景名勝、亭閣樓台之用,由侄作黃毅全料理。」在對自己藝術作品的經營上,他也很講究原則性。出於他的個性,很少有人再向他索畫了,甚至連一般的部長都不敢主動開口向他索畫。(內容來自網路)
09-11年趙無極油畫拍賣表現
在收藏中,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這件作品該不該收?既然談的是收藏,在下手買一件作品前,不妨先考慮作為收藏的四個要素。
一,作品的真偽性。收藝術品但求真跡,然鑒定是經驗法則的總結,並非科學證據,所以,求真當以流傳有序為首要考慮。
二,作品的質量。作品質量的高低決定了整體收藏的水平,作品的主題、表現性和技巧都是成就一件代表作的先決條件。
三,作品的可取得性。好作品往往是藏家必爭的標的,取得不易,少不了市場的運作。
四,作品的流動性。最後還是得考慮作品在市場上的流動性,免得以後收藏的眼界高了,想要拋售早期已不入眼的藏品,卻乏人問津。
這四個要素,依序檢視,精準操作,才能有效地建構一個好收藏。而此四要素中,前二項需美學專業基礎,後二項與市場操作息息相關。
為講明白以上方法使用,我選擇了兩件趙無極的作品,設想一個欲著手收藏趙無極的藏家,如只能二擇一,依據上述四個要素,應如何選擇。
趙無極《2.11.59》130x95cm油彩畫布1959
趙無極《11.10.78》65x54cm油彩畫布1978
趙無極於1948年留法,1948至1957年間,由具象走向抽象,並受瑞士藝術家克利的影響,使用象形文字般的符號來構成畫面。1958至1964年,畫家則以強烈的色彩在畫幅中間堆砌「山脊式」構圖,在張力中吟唱抒情詩意。這種極具時空張力的表現在70年代逐漸轉變為磅礴的空靈頌歌,筆觸狂放瀟灑,色彩成了一種情緒語匯,忽高忽低,若隱若現。延續這份優雅,從80年代至今,趙無極的作品畫面更形精簡,不疾不徐,言簡意賅,是為藝術家晚年的心情寫照。
如由真偽性來看,大體上二作均不脫趙無極不同風格期的表現。唯《11.10.78》一作的背景資料並無顯示任何展覽、出版以及過往收藏記錄;而《2.11.59》一作則收錄於曾為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的藝術史學者尚。雷瑪利所編撰的趙無極作品圖錄中。此圖錄曾再版且被翻譯成各種不同語言,出版於巴塞隆納、紐約及巴黎,公信力高。此外,《2.11.58》一作在過去幾十年裡為世界多位藏家收藏過,流傳有序,為此作加分不少。
就作品品質而言,1950年代後期,趙無極揚棄了以往擁抱的原始符號,取而代之的是,激烈推擠的顏色與在運動中涌現的線條,至60年代初期,這些顏色與線條甚至劈開了渾沌的暗色背景,形成了所謂的「山脊式」構圖系列,而這件創作於1959年的《2.11.59》,在主題、風格與表現性上,恰恰體現了此一風格期的藝術特性。如比較趙無極的另一作品《11.10.78》,盡管符合趙無極70年代末的風格,但主題不明確,技法粗略,辨識度不高,代表性也不足。
趙無極1958至1964年的作品,最受藏家喜愛,唯精品多早已流入台灣藏家之手。藏家惜售,但需求者眾,作品卻鮮見於市場,可取得性低,每每出現於市場定成眾家必爭的目標,因此反映在此時期的高平均單價上。而1970年代以降,類似《11.10.78》的作品卻常見於市場,然流通性較低,價格上沖得力道不若1958至1964年之間的作品。
切記,收藏一件代表作勝過收藏許多件普通作品。若以收藏為出發點,只要經濟能力許可,精品永遠是第一選擇。若以投資而言,講的是投資報酬率,著眼於一定期限內的獲利,因此只要是流動性高、需求大於供給的作品,即便不是第一級的作品也可作為投資標的,但收藏與投資決不可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