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基斯坦
[編輯本段]一、簡介
國名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國旗, 巴基斯坦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左側是白色豎長方形,寬度占整個旗面的1/4;右側為深綠色長方形,中央有一顆白色五角星和一彎白色新月。白色象徵和平,代表國內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祆教的居民和其他少數民族;綠色象徵繁榮,還代表伊斯蘭教。新月象徵進步,五角星象徵光明;新月和五角星還象徵對伊斯蘭教的信仰。 國徽 巴基斯坦國徽顏色同國旗;深綠色和白色。頂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圖案;中間是盾徽,盾面分為四部分,分別繪有棉花、小麥、茶、黃麻四種農作物。盾徽兩側飾以鮮花、綠葉。下端的綠色飾帶上用烏爾都語(巴國語)寫著「虔誠、統一、戒律」。 國歌 ??? ?????? ??? ????(烏爾都語) 《保佑神聖的土地》 巴基斯坦國徽語言 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 國家結構形式 聯邦制 國際域名縮寫 .pk 獨立日 1947年8月14日 同北京時差 比格林尼治時間早5小時;比北京時間晚3小時 國際電話碼 92 國慶日 1956年3月23日 國花 素馨花 (木犀科) 又名素英、耶悉茗花、野悉蜜、玉芙蓉、素馨針, 貨幣 巴基斯坦盧比,輔幣名稱: 派沙,1盧比=100派沙 首都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Islamabad)(舊譯伊斯蘭巴德)位於東北部海拔600多米的波特瓦爾高原上,背依馬爾加拉山,東臨清澈的拉瓦爾湖,南面是一片蔥綠的山丘,氣候宜人,景色秀麗。原首都為卡拉奇。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決定在這里建設新首都,1970年基本建成,有人口104萬(2004年)。 人口 約1. 49億(2004年)。巴基斯坦是一個由旁遮普(佔63%)、信德(佔18%)、帕坦(佔11%)和俾路支(佔4%)等民族組成的多民族伊斯蘭國家,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國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
國家格言
:?????? ?????? ???? ?????(烏爾都語) 「團結,信仰,紀律」 主要都市 伊斯蘭堡景色卡拉奇 伊斯蘭堡 拉合爾 拉瓦爾品第 白沙瓦 費薩拉巴德 瓜達爾港 國家政要 現任總統阿西夫·阿里·扎爾達里,2008年9月當選;國民議會議長法赫米達·米爾扎(女),2008年3月任職;總理優素福·拉扎·吉拉尼(Yousuf Raza Gillani),2008年3月當選。 自然地理 面積為796095平方公里 (不包括巴控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西三面分別與印度、中國、阿富汗和伊朗為鄰。海岸線長980公里。全境五分之三為山區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帶為不毛荒漠,向北伸展則是連綿的高原牧場和肥田沃土。全國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這三條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脈在巴西北部匯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觀。源自中國的印度河進入巴境後,自北向南,長驅2300公里,最後注入阿拉伯海。除南部屬熱帶氣候外,其餘屬亞熱帶氣候。 人口 1. 49億(2004年)。巴基斯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旁遮普族佔63%,信德族佔18%,帕坦族佔11%,俾路支族佔4%等。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國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錫克教等。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 外交 中國最堅定的盟友。巴基斯坦奉行獨立和不結盟外交政策,注重發展同伊斯蘭國家和中國的關系。致力於維護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在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同時,發展同西方國家的關系。 行政區劃 旁遮普省(205,334平方公里) 信德省(140,914平方公里) 西北邊境省(74,521平方公里) 俾路支省(347,190平方公里) 聯邦首都地區伊斯蘭堡(906平方公里)和聯邦管轄部落地區(27,220平方公里) 此外,巴基斯坦實際控制的克什米爾的西北部一部分,劃分為聯邦管轄的北部地區(72,991平方公里)和阿扎德克什米爾(13,300平方公里)。該二個地區的人民持巴基斯坦護照,享有對該地政府的選舉權,不享有對中央政府的選舉權。克什米爾地區的中部和南部土地肥沃面積最大的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由印度控制。此外,1963年根據邊境協定巴基斯坦將一部分巴控克什米爾(喀喇昆侖地區)劃給中國。另外印度聲稱擁有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地區(屬新疆和闐縣)即克什米爾東部的主權。
[編輯本段]二、簡史
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產生於巴基斯坦境內。直至前2000年,生活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漸衰亡。此後的「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開始向北轉移。前600年起,波斯統治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前327年,亞歷山大曾率軍攻佔過此地。此後被貴霜人統治,貴霜國王迦膩色迦當政時期(129-152年),王朝疆域擴至克什米爾和喜馬拉雅山以北的莎車和和田。 8世紀初,阿拉伯軍隊征服巴基斯坦和印度,建立伊斯蘭政權,並將伊斯蘭教傳入,使大批當地居民成為穆斯林。11世紀初,巴基斯坦西北部處於阿富汗加茲尼王朝統治之下。12世紀初,古爾王朝又取代了加茲尼王朝。1206年,庫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巴基斯坦和印度開始處於同一政權統治之下。此後300年間歷經了6個王朝(德里蘇丹王朝),直至1526年被莫卧爾王朝取代。 1757年後,巴基斯坦隨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沖突加劇。賽義德·阿赫默德·汗領導了阿利加爾運動,其繼承者於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曾一度與國大黨合作,共同爭取印度的民族獨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領導下的穆斯林聯盟在拉合爾召開全國會議,通過了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1947年6月,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印巴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巴基斯坦獨立後,與印度因領土糾紛(即克什米爾問題)於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三次印巴戰爭。第三次印巴戰爭直接造成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1972年7月,雙方簽署了《西姆拉協定》,實現停火。此後雙方多次會談,但未達成任何協議,1989年起,雙方不斷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繼印度之後進行了6次地下核試驗,使緊張局勢加劇。2003年4月,印巴兩國先後表達了重新進行對話的意願,11月25日在實際控制線停火。
[編輯本段]三、政治
巴基斯坦建國後曾於1956年、1962年和1973年先後頒布過三部憲法。1977年,齊亞·哈克實行軍法管制,部分暫停實行憲法。1985年通過了憲法第8修正案,授予總統解散國民議會和聯邦內閣、任免軍隊首腦和法官的權力。1991年7月通過的憲法第12修正案規定聯邦政府有權設立特別法庭和上訴法庭,以打擊犯罪,整治社會治安。1997年4月,謝里夫政府在議會通過憲法第13修正案,取消總統解散國民議會和聯邦內閣的權力,並將解散省議會和省內閣、任免省督、三軍參謀長和參聯會主席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權力歸還總理行使。隨後,巴議會通過旨在嚴禁議員叛黨的憲法第14修正案"反跳槽法"。1999年穆沙拉夫執政後頒布臨時憲法1號令,宣布暫停實施憲法。2002年8月,穆頒布「法律框架令(LFO)」,宣布恢復1973年憲法和哈克時代憲法第8修正案,規定總統有權解散國民議會、任命參聯會主席和三軍參謀長。2003年12月,巴議會通過憲法第17修正案,規定總統經最高法院批准後有權解散議會,與總理協商後有權任免三軍領導人。 議會實行兩院制,由國民議會(下院)和參議院(上院)組成,聯邦立法機構。國民議會經普選產生,參議院按每省議席均等的原則,由省議會和國民議會遴選產生。國民議會議席共342席,議員任期5年。參議院設100個議席,議員任期6年,每3年退職半數。
附:巴基斯坦的政治進程表
綜合媒體報道,巴基斯坦議會選舉投票於2009年當地時間18日上午8時(北京時間11時)正式開始。該選舉是巴基斯坦向文官統治過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巴基斯坦政治進程年表: 1947年: --巴基斯坦8月14日從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分離出來,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當時,巴基斯坦由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組成。東巴基斯坦即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1948年: --巴基斯坦國家締造者和新國家第一任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逝世。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 1951年: --巴基斯坦首任總理列雅格特-阿里-汗在拉瓦爾品第的集會中遇刺身亡。 1954年: --在憲法通過前夕,總督古拉姆-艾哈默德將軍解散首屆國民代表大會。 1956年: --首部憲法宣布巴基斯坦改自治領為共和國,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曾經在軍隊擔任過將軍的伊斯坎德爾-米爾紮成為首位總統。 1958年: --米爾扎宣布廢除憲法,實行首部軍事戒嚴法。陸軍總參謀長阿尤布-汗接管權力,隨後就任總統。 1965年: --巴基斯坦與印度爆發第二次印巴戰爭。 1969年: --在1968年街頭抗議導致阿尤布-汗下台後,葉海亞-汗將軍接管權力並實行第二部軍事戒嚴法。 1970年: --巴基斯坦舉行首次大選。以謝赫-穆吉布-拉付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仰仗東巴基斯坦在人口上的優勢,以地方自治為旗幟,主張加強省的權力,得到大多數東巴基斯坦人的擁護。在國民議會的300個一般席位中,人民聯盟獲得了160席,幾乎囊括了分給東巴的162個席位,一躍成為議會中的多數黨,而人民黨則成為國會中的第一大反對黨,但人民聯盟在西巴卻未能取得一個席位;同樣人民黨在東巴也未獲得一席之地。西巴不接受結果,隨後軍隊進入東巴進行鎮壓。 1971年: --第三次印巴戰爭後,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改國名為孟加拉國。在西巴基斯坦,阿里-布托出任總理。 1973年: --國民大會一致通過憲法。 1977年: --陸軍總參謀長齊亞-哈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阿里-布托,並實行第三部軍事戒嚴法。 1979年: --阿里-布托被絞死。 --前蘇聯入侵阿富汗促使齊亞-哈克加入美國同盟。 1988年: --齊亞-哈克解散議會和內閣。隨後齊亞-哈克在神秘的墜機事故中喪生。阿里-布托的女兒貝-布托被選為總理。 1990年: --由於腐敗指控,總統吳拉姆-伊沙克-汗解散貝-布托政府。納瓦茲-謝里夫作為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領袖贏得選舉。 1993年: --伊沙克-汗解散謝里夫政府,但是最高法院推翻了總統伊沙克-汗的決定。由於政治僵局,伊沙克-汗和謝里夫雙雙辭職。貝-布托再次贏得選舉。 1996年: --由於腐敗指控,巴基斯坦總統法羅克-阿米德-卡恩-萊格瑞解散貝-布托政府。 1997年: --謝里夫贏得選舉,再次出任總理。 1998年: --緊隨印度之後,巴基斯坦宣布擁有核武器。 1999年: --佩爾韋茲-穆沙拉夫將軍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謝里夫政府。 2001年: --由於基地組織對美國發動911恐怖襲擊,巴基斯坦加入美國反恐同盟。 2002年: --通過大選和公民投票,穆沙拉夫地位得到鞏固。 2007年: --穆沙拉夫宣布中止憲法,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以文官身份宣誓就職總統之前,穆沙拉夫辭去陸軍總參謀長職務。 --貝-布托結束海外流亡生活回國。隨後,在拉瓦爾品第一個集 會結束後貝-布托遭刺殺身亡。巴基斯坦議會選舉由原定的1月8日推遲到2月18日。 2008年:--巴基斯坦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8月18日在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辭職。巴基斯坦國民議會(下院)議長法赫米達·米爾扎於8月18日晚接受了總統穆沙拉夫的辭職請求。
[編輯本段]四、經濟
巴基斯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被譽為糧倉的印度河平原和北部山谷建有龐大的灌溉系統,為水稻、小麥、棉花、甘蔗等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條件。糧食基本自給自足,大米、棉花還有出口。由於地處亞熱帶,水果資源非常豐富,巴基斯坦素有東方「水果籃」之稱。在平原窪地盛產香蕉、桔子、芒果、番石榴和各種瓜類,在山地高原則盛產桃子、葡萄、柿子等。主要礦藏儲備有天然氣、石油、煤、鐵、銅、鋁土等,還有大量的鉻礦、大理石和寶石。工業落後,最主要的工業是棉紡織業,其它還有毛紡織、製糖、造紙、煙草、製革、機器製造、化肥、水泥、電力、天然氣、石油等工業。主要進口石油及石油製品、機械和交通設備、鋼鐵產品、化肥和電器產品。主要出口棉花、大米、紡織品、皮革製品和地毯。巴基斯坦的手工藝品,以技術精湛,歷史悠久而著稱於世。巴手工藝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它的駱駝皮和鹿皮製品、地毯、縞瑪瑙製品等歷經幾千年匠人們的琢磨,已日臻完善。 2003/2004財年巴GDP增長率為6.4%,約950億美元。2004/2005財年GDP增長率為8.4%,達1014.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截至2005年底,巴外匯儲備為126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2004/2005財年):1014.3億美元 人均收入(2004/2005財年):736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4/2005財年):8.4% 貨幣名稱:巴基斯坦盧比。 匯率(2009年3月):1美元約合80.4盧比。 通貨膨脹率(2004/2005財年):9.28%。 失業率(2003/2004財年):3.48%
[編輯本段]五、旅遊
巴基斯坦吉拉斯岩畫。吉拉斯岩畫巴基斯坦的山區小鎮吉拉斯素以古老岩畫而聞名。從首都伊斯蘭堡出發,沿著印度河驅車北行約420公里,就可以到達「吉拉斯一期」岩畫遺址。在河岸兩旁一塊塊黝黑而光滑的岩石上,當地先民通過簡朴的岩畫為我們遺留下了早期人類社會廣闊的生活風貌。由於被刻畫在巨大的岩石上,吉拉斯岩畫至今仍然靜靜地躺在印度河岸邊等待人們的觀賞。它就象一座露天的博物館,無時無刻不在向來往的人們講述著印度河文明悠久的歷史。 美食 巴基斯坦人喜歡吃香辣的食品,他們用胡椒、姜黃等做的咖哩食品聞名世界。巴基斯坦菜,無論是肉、魚、豆類,還是蔬菜,絕大多數是辣的,泡菜也是辣的。他們沒有炒菜的習慣,無論是牛肉、羊肉、魚或是各種豆類、蔬菜,均燉得爛熟。常見的菜餚有西紅柿、土豆沙拉、燉豆、用西紅柿辣椒汁做成的燉雞。燉牛羊肉、青菜泥、豌豆肉末,肉末加澱粉做成的小肉餅、生菜等。食用油主要是牛油,也用葵花子油、橄欖油等植物油。他們都用平底鍋和高壓鍋,不用炒菜鍋。 巴基斯坦人的主食為麵粉和大米,一種名叫「恰巴蒂」的粗面餅最受歡迎,還有油餅、油炸土豆餡「三角」。人們也普遍食用西式點心和麵包。大米常常加上各種作料做成黃油抓飯和肉抓飯。另一種染有顏色的甜米飯是婚宴的必備食品。他們吃飯不用刀叉、筷子,而是在凈手後用右手抓著吃(左手認為是不潔的)。他們的手抓技術十分熟練,而且不怕燙。無論在城市或鄉村,盛飯盛菜都用淺口盤子,大概是適宜盛餅的緣故。 購物 卡拉奇:Cliftou Beach,Hawk's Bay,真納墓Jinnah's,Tomb,Bambhore Excavations,Frer Hall,Moheujo Daro(搭飛機約40分鍾)。 白夏瓦(Peshawa):以絲綢之路聞名的開伯爾山口(Khyber)及以Gun Factory命名的Dara等地。 土產品均附有價格標簽,但有了解當地情況者陪同購買較好。有地氈、羊絨毛織品,銀或黃銅制盤子,花瓶、木雕製品、象牙、民族味的洋娃娃,駱駝內臟所制的器物,但非精美之物。在當地最好的逛街范圍包括Zaiunnisa Street,A Haroon Road和MA Jinnah Road,除由政府設立的商店是不講價外,其他店中仍需討價還價,才不致吃虧上當。若購買的當地土產品不須付消費稅,若屬進口貨物則要另付30%的消費稅。平常須以右手傳送東西,許多婦女仍保有傳統習俗,穿著厚重的衣服,在公共場所仍戴面紗,觀光客不可對回教婦女任意拍照,除非經她們允許。當地人酷愛中國的清涼油,走前應帶些以贈給相關人員。 簽證 巴基斯坦簽證分為:旅遊簽證、商務訪問簽證、學生簽證三種 旅遊簽證 需要提供的資料:1、填寫完整的簽證申請表。2、身份證復印件。3、 兩張半年內拍攝的護照相。4、巴方的邀請函。5、旅行社或相關部門出具的在巴旅行安排確認函。6、簽證申請人的財產證明。7、簽證申請人僱主出具的准假證明。8、私營業主須出具該公司抬頭信函。9、往返機票或相關陸路交通旅行安排證明。 商務簽證 1、 填寫完整的簽證申請表和商務訪問的附加表格。2、身份證復印件。3、 巴方公司的邀請函。4、 巴基斯坦相關商會或工業組織的推薦信。5、申請人企業出具的簽證申請函。6、中國相關商會或工業組織的推薦信。7、 申請人企業的資產證明。8、往返機票或相關陸路交通旅行安排證明。 學生簽證 1、巴基斯坦相關學院/大學的錄取通知書。2、 巴基斯坦教育部、內政部提供的無異議證明(NOC)。(如學生不具備無異議證明,使館將在發放簽證之前向巴方相關機構核實。此過程可能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3、家庭或個人財產證明。4、 往返機票或相關陸路交通旅行安排證明。5、 學生居住地社區教育機構提供的無異議證明(NOC)。6、 穆斯林學生應出具中國伊協的推薦信。
[編輯本段]六、外交
Ⅱ 論述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主流趨勢
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仍然是主流趨勢。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呈現了一些新變化,主要表現在五方面:
一是美國強化「再平衡」戰略、謀求亞太霸權的一系列做法加劇了中美關系的競爭性;
二是日本修憲擴軍、擺脫戰後體制、遏制中國崛起的一系列做法加劇了中日關系的對抗性;
三是大國深度介入、法理爭辯加劇、軍備競賽增強導致中國海洋維權形勢日益嚴峻;
四是地區熱點、敏感問題頻繁發作,增加了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波動性;
五是中國主動塑造周邊安全環境的意願和能力在加強,「一帶一路」倡議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2)印巴盾匯率擴展閱讀
當前中國周邊地區的安全形勢與結構正在經歷重要的歷史性轉折。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總體趨穩,但安全關系和安全結構依然復雜多變,突發性事件仍難避免,風險升級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具體而言,中國周邊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大國戰略遏制的綜合影響、熱點問題,特別是爭端升溫帶來的風險、分離勢力和恐怖主義勢力製造的暴恐活動等。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調整與發展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特點和新趨勢。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出現新的磨合與互動,中國塑造安全環境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顯著增強。今年有三大趨勢值得密切關註:
一是中國與周邊主要大國關系有望延續總體向好的趨勢,
二是中國周邊的安全熱點問題將朝著「大局趨穩」的方向發展,
三是恐怖主義威脅和互聯網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問題仍將處於高風險期。
Ⅲ 分析一下國際格局。
當前國際形勢的五大特點
特點一 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大國關系總體保持穩定
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世界的基本態勢將是一個超級大國與多種力量並存。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惟一超級大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4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為40.11億美元。其中,美國達11.75萬億美元,佔了近30%,第二是日本,約4.62萬億美元;接下去是德國2.67萬億美元,英國2.13萬億美元,法國1.99萬億美元,中國和義大利都是1.65萬億美元,加拿大0.97萬億美元,西班牙0.96萬億美元,韓國0.66萬億美元。
美國軍費開支最多,2005財政年度達到4162億美元,比其他主要大國的總和還要多。美國科技實力也很強,每年研發經費近3000億美元,佔世界總額的1/3。2003年度「全球1000強企業」中,美國有487家,佔了幾乎一半。
「9·11」事件後,美國調整安全和外交戰略,把反恐、防擴散和確保本土安全列為首要政策目標。但是,多數國家不贊成美國搞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美國的盟國也有不同意見。
僅在伊拉克,美國就付出了很大代價。據美國官方統計,伊拉克戰爭從爆發到2003年5月1日主要作戰行動結束,美軍共死亡139人。但之後死亡人數成倍增加。截至2005年3月4日,美軍已有1502名士兵死亡,1萬多人受傷。美國在伊拉克的軍費開銷也很大,預計今年總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美國家庭為伊拉克戰爭支付2000多美元。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壯大。俄羅斯經濟增長加快,連續6年增長,國力逐漸恢復,2004年經濟增長7%。普京總統2004年連任後,提出到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
歐盟一體化進程在加速,去年5月1日擴大到25國,經濟總量達到12.48億美元,超過美國。政治聯合進入新的階段,去年10月簽署了《歐洲憲法條約》。歐盟還在進行共同防務建設,自主意識和獨立性在增強,國際影響進一步上升。
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債權國和最大外匯儲備國,逐漸走出經濟長期停滯的陰影,正在努力爭當政治大國。
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發展勢頭強勁,廣大發展中國家聯合圖強,整體實力上升。
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大國之間既合作又競爭,既有較量也有妥協,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牽制,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更加清晰。這種多極化不同於歷史上的列強爭霸。經過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的劫難,今天的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各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願望和時代的進步。
多極化趨勢和總體平穩的大國關系,客觀上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安全環境。
特點二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
我國街上跑著許多國家多種品牌的轎車,國際互聯網進入我國城鄉千家萬戶。同時,亞、非、拉、美、歐等許多國家的超市都有中國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個美國人都有一件中國產的服裝,美國人用的許多電腦、彩電,直至聖誕樹,都是中國製造。經濟全球化就發生在大家身邊。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當前,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傳統產業轉移到國外,集中力量發展新經濟。條件好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加快本國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這樣,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世界經濟正逐漸融合為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這為各國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空間。
經濟全球化也推動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一體化是各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國際競爭、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貿易組織備案的有效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已達160多個。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以東盟——中國、東盟——中日韓合作為核心的東亞合作等尤為引人注目。這一趨勢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多樣化和世界多極化。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增強,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優勢。把握得當,趨利避害,我們可以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也增加了風險和挑戰。當前國際經濟秩序總體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現是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發達國家擁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並在相當大程度上掌握著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權,從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在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不少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中國是進步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但也經常是不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受害者。我們必須居安思危。
特點三 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總體和平與穩定,我國周邊環境正處於歷史上較好的時期。但天下並不太平,傳統安全威脅仍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地區熱點問題錯綜復雜。巴以沖突、伊拉克問題、印巴矛盾、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時期內能夠解決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其中,恐怖主義wei脅尤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發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特別是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和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舉世震驚。反恐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國際社會還面臨武器擴散、環境惡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國犯罪以及嚴重傳染性疾病的嚴峻挑戰。能源安全、資源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和運輸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特點四 世界的多樣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發展模式在競爭中共處,在交流中發展
世界上60多億人生活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屬於2500個民族,講著6000多種語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許多無神論者。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不論是社會制度還是價值觀念,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這種多樣性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動力。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人類文明也因此而豐富多彩。
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文明對話的必要性,多種形式的「文明對話」對各國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著推動作用。不同發展模式之間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不同,在競爭中和平共處,在交流中相互借鑒。
個別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這是對別國人權的侵犯,違背了民主潮流,也導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點五 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國際地位穩步上升
改革開放26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超過9%。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十倍多,人均超過了1000美元。衛生保健條件和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己經從1949年的39歲提高到現在的70歲以上。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共解決了2億多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說,中國是20年來對全球扶貧事業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為全球扶貧行動提供了範例。
過去26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個百分點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1980年至2000年間,中國對世界貿易和服務增長的貢獻率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003年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8.2%。輿論認為,中國已經成為帶動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發動機。這兩年國際上那麼關注人民幣匯率,正說明我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在不斷增大。
中國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給地區和世界帶來廣闊市場和合作空間。2004年,我國進口總額達5613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2010年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的市場容量至少在今後十年還將持續快速發展。世界看好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巨大市場,加強對華合作成為各國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突破6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有450多家在我國投資。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車巨頭全部進入中國,世界信息產業100強中已有90多家進入中國。外商在華研發中心已超過600家,跨國公司在華地區總部超過30家。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政府急鄰國之所急,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通過多邊和雙邊渠道向有關國家提供40多億美元援助,對地區乃至世界的金融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都表明我們朋友多,他們希望中國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
還有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世界上開始出現學習漢語的熱潮。l00多個國家的23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大約有3000萬外國人在學習漢語。35個國家的87個城市設立了漢語水平考試。在美國,漢語已成為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以外,使用漢語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亞,漢語是第一大外語。
結 論:可以看出,世界正處於深刻變化和向多極格局過渡的時期。各國加快發展綜合國力,力爭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占據有利位置。我們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激烈的競爭。機遇中包含挑戰,挑戰中也可能有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
中國作為鄰國最多國家,地緣矛盾最多,最復雜的戰略主體與周邊國家在領土、領海等權益上,存在巨大問題,而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義、宗jiao權端勢力、民族fen裂勢力、領土糾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問題就像一條「V形熱點線」,呈放射狀特點,在北部、西部、南部、東部和東南部都存在著不安全因素。V型線的左端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大陸線,有中亞五國問題,阿富汗沖突、印巴沖突、印中爭端等問題;V型線右端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線,有日俄北方四島之爭,日韓的竹島(獨島)之爭、朝鮮半島之爭、中朝黃海大陸架之爭、中日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之爭以及南中海之爭等.
(一)中亞五國與中國安全
中亞五國獨立後,由於中亞顯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世界各國勢力在中亞的角逐使中亞的政治局勢更加不穩,另一方面也使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環境復雜化。戰後,推行霸權政策的美國在阿富汗建立親美政權,以及在中亞個別國家建立軍事基地,這不僅打通連結擴大了北約和強化了北約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還可以以中亞為地緣戰略支點,以北約組織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抑制俄羅斯的復興,阻止伊斯蘭原教有旨主義的擴展,遏制中國的崛起。
中亞國家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作為中國的鄰居,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利益是顯而易見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將日趨增加,進入21世紀,中國同中亞國家加強了經濟合作,擴大了在中亞國家影響力,間接損害了俄羅斯的傳統利益。而美國、俄羅斯在中亞角逐加劇,以獲得經濟利益。
(二)俄羅斯與中國的安全
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而復興後的俄羅斯所奉行的對外戰略是否會一如從前的咄咄通人。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尤為關心,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盡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信息。
強大的鄰國就像一把雙刃劍,假如它對你友好並能給你帶來利益,就會由於它是你的鄰居而使這樣利益倍增,這個鄰居越強大,你所獲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說,復興後強大的俄羅斯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是中國周邊國家無法無擬的。
(三)朝鮮半島與中國安全
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進入21世紀後,美國政府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最終導致朝美第二次核發機的爆發,半島局勢再度趨緊。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而,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特別是「六方會談」進程的繼續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重要機遇,半島和平進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進;另一方面,朝鮮與美國、朝國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沖,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沒有半島的安全,就無中國「和平崛起」的最終實現③。
(四)美日軍事同盟和日本對外軍事擴張
日本是中國的海上強鄰,是當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又是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侵略並且其統治者至今對此沒有清醒反省的國家,還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掌握核武器的國家,二戰後,美國和日本結成軍事同盟,90年中後期,日美安全同盟實現了冷戰後的重新定義。其適用范圍由日本本土及周圍數百海里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合作內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擴展到「日本周邊地區發生事態時」,防衛態勢由「對儲威脅型」向「地區安保型」轉變;主要防範對象由蘇聯轉變為朝鮮和中國。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聯合研製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將導致亞太尤其是東北亞地區戰略力量的嚴重失衡,成為影響未來地區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④。進入21世紀,日本決定建對付「中國海軍艦艇活動」的「護島部隊」,2004年確認中國為「安全威脅」實現了安全戰略從「防禦」的「進攻型」的轉變。
(五)南亞半島和中國安全
在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自稱是一隻大象,印度21世紀的宏觀目標是控制南亞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其21世紀軍事戰略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制弱小鄰國,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地聯系的海上必經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的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馬基斯坦的沖突直接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印巴沖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奮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近年來,兩國在核軍備和常規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克什米爾沖突時緊時緩,印巴沖突對南亞安全局勢,和我國西部邊境的安全有重大關系。
(六)中國南海海洋權益之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必然向海洋型經濟方向發展,中國的海洋權益日益重要,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沖突爭議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中國和日本除了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外,還有專屬經濟區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和朝韓在東海域劃界問題上也有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爭端,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
(七)影響中國安全環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國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構成的威脅,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最有實力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在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又與中國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沖突,美國將中國視為有能力挑戰其全球利益的地區性大國和諧在對手。美國在東亞的存在及中美戰略結構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國從戰略上防範中國及對華施壓的政策不會改變,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地區,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美國還靠多年與台灣形成默契,打「台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加與蒙古的全面關系。
加強中國安全的國際舉措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我們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因此,我們要把握發展機遇,努力營造一個國際安全環境,對我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家利益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開展睦鄰外交
中國一貫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主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國,以維護地區和平等穩定出發,妥善處理與鄰國的領土,領海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問題暫時擱置,待歷史事件成熟解決,防止霸權主義從中得利。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睦鄰外交。
(二)積極開展首腦外交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強,一些周邊國家對中國產生了疑慮和戒心,而美日等國家發表所謂「中國wei脅論」,企圖破壞中國與周邊關系,因此,為了消除周邊國家的戒心和疑慮,積極開展首腦外使雙方准確地了解雙方的政策意圖和政策方針,加強國家間的關系。首腦外交對於中國和鄰國之間增加信任,鞏固關系起促進作用。
(三)積極開展經濟合作和經濟援助
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且歷史上有著悠久的經濟交往,因此,雙方經濟往來能促成雙贏,在經濟外交中,我們堅持「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真誠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進入21世紀,我國與東盟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在上海組織加強了地區經濟合作,倡議與印度和巴黎斯坦等南業國家談判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促進經濟外交,從而促進國家安全。對於周邊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援助,加大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才,以此增加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影響,爭取和掌握國際安全運籌的主導權需要發展中國家。
(四)開展國際軍事交往,增強軍隊維護國家安全能力
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維護一個國家的安全需要國際的合作,在東亞復雜的國際格局中、中國只有通全廣泛的軍事合作來維護地區穩定。努力同周邊國家在安全與防劣的雙邊及多邊的戰略磋商和對話,增強相互了解信任。尤其同周邊國家加大國際反恐合作力度,參與海上搜救,打擊海盜,打擊販毒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維護和行動。此外,中國不斷擴大多種形式的對外軍事交流,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與義務等國際軍事合作,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平做出自己貢獻,也為自身的發展,創造出安全國際環境。
(五)積極利用區域性國際組織建立經濟一體化和多邊安全協商機制
隨著國際性組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國為了積極參與自己周邊地區和經濟發展的區域對話和合作,於1996年參與組建了上海合作組織,並積極成為東盟的對話國。中國作為上海合作組織的創始國之一,為中國和周邊國家提供了一個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提倡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新型安全觀,豐富了由中俄兩國始創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國家關系,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新秩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⑦。上海合作組織還在反恐打擊分裂勢力,國際犯罪,以及軍事互信做出了貢獻,但還應該加強這方面合作,但還應該拓展上海合作組織在經濟合作功能、促進多邊機制基礎的鞏固還要利用上海合作組織,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上海組織,「准成員」地位爭取中立「8+1」機制,以此同周邊地區建立多邊機制框架。在東南亞地區,充分利用東盟組織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雙方的經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1年11月6日,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第五次會議上,雙方決定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標志著中國在區域一體化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隨經濟關系的緊密,雙方的認同點逐漸增多,中國多次在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闡述方在新形式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雙方對此達成了一種共同認同,因此,中國利用區域性國際組織建立地區安全機制,以帶動周邊地區和平安全進程。
四、結語
在當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才能處理好外部事務,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需要制定妥善的戰略,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的國防力量。科學技術創新,聯合一切聯合的國際力量削弱,周邊環境中不利因素,同時與周邊國家相處過程中,積極參與亞洲多邊及雙邊機制適用本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盡而實現中國的崛起。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Ⅳ 2010中國周邊軍事安全熱點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地區力量的急劇變化,中國周邊地區形勢將繼續處於快速變化之中,各種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將時有顯現,並對中國安全提出復雜的新挑戰。但是,和平與繁榮仍將是亞太各國共同的願望。亞太安全形勢的急劇變化不會根本扭轉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勢頭。
一、大國關系的相對平穩發展是中國周邊繼續保持緩和的基礎
中國周邊地區是大國利益交匯之地,中、美、俄、日、印對地區總體形勢發展影響舉足輕重。盡管上述國家關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織,在競爭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頭相撞。美國雖視中國為主要潛在對手,並採取措施對中國防範遏制,但雙方在反恐、朝核、維持台海穩定及經貿合作領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國對中國仍採取兩面下注的政策,並不希望與中國發生對抗。美日同盟針對中國的一面雖有加強,但彼此亦心存防範:美借日制華,卻不希望中日交惡而不可收拾;日傍美製華,並不甘心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國戰略擠壓的俄羅斯,在國力未得到全面恢復前,仍將是中國主要戰略夥伴,中俄關系有望繼續穩固發展。印美關系雖發展迅速,但印度不會全面倒向美國,淪為美遏制中國的棋子。在可預見的未來,只要自身策略得當,中國不會成為大國矛盾的焦點,在大國外交中仍有充分的迴旋空間。
二、地區熱點發生熱戰的可能性較低
中國周邊地區存在印巴矛盾、朝鮮半島、台灣海峽以及東海、南海島嶼爭端等問題。由於印巴關系持續緩和、美國更多介入南亞事務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懾,南亞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鮮半島形勢因朝鮮擁核而面臨新的復雜性。但由於中、韓、俄強烈反對武力解決朝核問題,加之美國受困中東,無暇東顧,因此,從近期看,美國軍事打擊朝鮮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從長遠看,朝核問題仍可能出現輪番升級,但各方均會努力控制升級的勢頭,避免出現戰爭。在東海、南海島嶼權益問題上,由於中國與日本及南海國家一直保持著密切磋商,各方都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因島嶼問題引發個別意外沖突雖不能完全排除,但演變為大規模武裝沖突的可能性不大。今後一段時期, 台海形勢仍處在風險較高、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時期。漸成「跛腳」的陳水扁正加緊通過推進所謂「憲改」,搞「台灣法理獨立」,不排除陳水扁進一步鋌而走險的可能。2007年的台灣「立法委員」選舉和2008 年台灣「大選」使島內局勢發展充滿變數。但只要美國堅持維持台海現狀政策,中國大陸及島上反「台獨」力量仍有能力遏制「台獨」的冒險舉動。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新一屆中央政府奉行的內政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對外謀求和平,對內謀求和諧,對台海局勢謀求和解。[1] 這種理念指導下的內外政策,將有助於保持台海地區的穩定。
三、非傳統安全問題將成為地區安全合作的催化劑
中國周邊地區存在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將長期存在,某些挑戰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成為特定國家的主要安全威脅。隨著國際社會及地區國家對非傳統安全問題的重視,地區國家特別是主要大國將把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視為增進合作、擴大影響的渠道和機會,積極探索並推動在多種框架、多領域開展合作。「9·11」事件後,防擴散、打擊恐怖主義成為中美關系不斷改善和加強的重要推動因素。印度洋海嘯和南亞大地震發生後,各主要國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與受災國的距離,為進一步發展和鞏固雙邊關系奠定基礎。在「10+3」機制的帶動下,東亞各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正不斷加強。2002 年11 月,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作為落實《聯合宣言》的後續行動,2004年1月雙方又簽署了《中國與東盟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制定了中長期合作規劃,在反恐、非法移民、禁毒、執法、刑偵等領域開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國倡議下,首屆東盟與中日韓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2004年1月在曼谷舉行。會議通過了《首次東盟與中日韓打擊跨國犯罪部長級會議聯合公報》,表示東盟與中日韓三國決心在打擊跨國犯罪領域加強合作,支持建立「東盟安全共同體」 的目標。上海合作組織把打擊三股勢力、維護地區安全與穩定作為首要任務,近年來還逐步加強合作打擊中亞地區日益嚴重的毒品走私活動,把遏制和鏟除毒品走私納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種種事實表明,非傳統安全問題已成為區域安全對話與合作的主要議題,並將成為改善地區國家關系的潤滑劑和加強安全互信的紐帶
Ⅳ 急需印度簡介
你可以上指南針網,在這個網頁能查到詳細的印度旅遊景點介紹。http://www.ly321.com/news/lysight/yzyin_index.htm
Ⅵ 印度十強最燒錢
印度
(印度共和國)
編輯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1]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1]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1]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1] 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中文名稱
印度共和國[1]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India[1]
簡 稱
印度[1]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新德里[1]
主要城市
孟買、班加羅爾、加爾各答等
國慶日
1947年8月15日[1]
國 歌
《人民的意志》
國家代碼
IND
官方語言
印地語、英語
貨 幣
印度盧比
時 區
UTC+5:30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人口數量
1326751477人(2016年6月8日截止)
人口密度
422.5人/平方公里(2013年)
主要民族
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
主要宗教
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1]
國土面積
298萬平方公里[1]
水域率
9.5%
GDP總計
2.074萬億美元(2015年,國際匯率)[2]
人均GDP
1631美元(2014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91
國際域名縮寫
.in
道路通行
靠左駕駛
國 花
荷花
法律體系
英美法系
國家格言
「唯有真理得勝」
人類發展指數
0.586
執政黨
印度人民黨[1]
鄰近海域
阿拉伯海、孟加拉灣[1]
氣候類型
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1]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原始社會
▪ 早期文化
▪ 十六雄國
▪ 孔雀王朝
▪ 笈多時代
▪ 拉其普特人
▪ 德里蘇丹國
▪ 莫卧兒帝國
▪ 殖民時期
▪ 印巴分治
▪ 共和國
2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形
▪ 氣候
▪ 資源
3 行政區劃
▪ 區劃
▪ 首都
4 人口民族
▪ 人口
▪ 人種
▪ 民族
5 國家象徵
▪ 國名
▪ 國旗
▪ 國徽
▪ 國歌
▪ 國花
▪ 國鳥
▪ 國樹
6 政治
▪ 政體
▪ 憲法
▪ 議會
▪ 政府
▪ 政黨
▪ 政要
7 軍事
▪ 戰爭觀
▪ 軍費
▪ 軍備
▪ 軍購
▪ 軍械
8 外交
▪ 外交政策
▪ 對外關系
9 經濟
▪ 概述
▪ 工業
▪ 農業
▪ 旅遊業
▪ 財政金融
▪ 對外貿易
▪ 稅收體制
10 社會
▪ 教育
▪ 體育
▪ 信息技術
▪ 生物技術
▪ 太空技術
▪ 新聞出版
▪ 種姓制度
11 交通
▪ 鐵路
▪ 水運
▪ 空運
12 文化
▪ 語言
▪ 宗教
▪ 服飾
▪ 禮儀
▪ 節日
13 旅遊
▪ 景點
▪ 特產
歷史沿革
編輯
原始社會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3]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3-4]
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十六雄國
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5]
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在大流士一世之後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
迷人的印度舞蹈少女
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5]
笈多時代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5]
拉其普特人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5]
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5]
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5]
殖民時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卧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卧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飢荒。
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5]
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5]
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並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5]
望採納
Ⅶ 印度這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國力如何
中國與印度國力對比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Ⅷ 當今國際形勢及戰略
當前國際形勢的五大特點
特點一 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大國關系總體保持穩定
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世界的基本態勢將是一個超級大國與多種力量並存。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惟一超級大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4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為40.11億美元。其中,美國達11.75萬億美元,佔了近30%,第二是日本,約4.62萬億美元;接下去是德國2.67萬億美元,英國2.13萬億美元,法國1.99萬億美元,中國和義大利都是1.65萬億美元,加拿大0.97萬億美元,西班牙0.96萬億美元,韓國0.66萬億美元。
美國軍費開支最多,2005財政年度達到4162億美元,比其他主要大國的總和還要多。美國科技實力也很強,每年研發經費近3000億美元,佔世界總額的1/3。2003年度「全球1000強企業」中,美國有487家,佔了幾乎一半。
「9·11」事件後,美國調整安全和外交戰略,把反恐、防擴散和確保本土安全列為首要政策目標。但是,多數國家不贊成美國搞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美國的盟國也有不同意見。
僅在伊拉克,美國就付出了很大代價。據美國官方統計,伊拉克戰爭從爆發到2003年5月1日主要作戰行動結束,美軍共死亡139人。但之後死亡人數成倍增加。截至2005年3月4日,美軍已有1502名士兵死亡,1萬多人受傷。美國在伊拉克的軍費開銷也很大,預計今年總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美國家庭為伊拉克戰爭支付2000多美元。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壯大。俄羅斯經濟增長加快,連續6年增長,國力逐漸恢復,2004年經濟增長7%。普京總統2004年連任後,提出到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
歐盟一體化進程在加速,去年5月1日擴大到25國,經濟總量達到12.48億美元,超過美國。政治聯合進入新的階段,去年10月簽署了《歐洲憲法條約》。歐盟還在進行共同防務建設,自主意識和獨立性在增強,國際影響進一步上升。
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債權國和最大外匯儲備國,逐漸走出經濟長期停滯的陰影,正在努力爭當政治大國。
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發展勢頭強勁,廣大發展中國家聯合圖強,整體實力上升。
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大國之間既合作又競爭,既有較量也有妥協,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牽制,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更加清晰。這種多極化不同於歷史上的列強爭霸。經過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的劫難,今天的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各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願望和時代的進步。
多極化趨勢和總體平穩的大國關系,客觀上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安全環境。
特點二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
我國街上跑著許多國家多種品牌的轎車,國際互聯網進入我國城鄉千家萬戶。同時,亞、非、拉、美、歐等許多國家的超市都有中國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個美國人都有一件中國產的服裝,美國人用的許多電腦、彩電,直至聖誕樹,都是中國製造。經濟全球化就發生在大家身邊。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當前,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傳統產業轉移到國外,集中力量發展新經濟。條件好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加快本國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這樣,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世界經濟正逐漸融合為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這為各國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空間。
經濟全球化也推動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一體化是各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國際競爭、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貿易組織備案的有效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已達160多個。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以東盟——中國、東盟——中日韓合作為核心的東亞合作等尤為引人注目。這一趨勢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多樣化和世界多極化。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增強,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優勢。把握得當,趨利避害,我們可以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也增加了風險和挑戰。當前國際經濟秩序總體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現是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發達國家擁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並在相當大程度上掌握著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權,從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在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不少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中國是進步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但也經常是不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受害者。我們必須居安思危。
特點三 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總體和平與穩定,我國周邊環境正處於歷史上較好的時期。但天下並不太平,傳統安全威脅仍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地區熱點問題錯綜復雜。巴以沖突、伊拉克問題、印巴矛盾、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時期內能夠解決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其中,恐怖主義wei脅尤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發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特別是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和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舉世震驚。反恐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國際社會還面臨武器擴散、環境惡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國犯罪以及嚴重傳染性疾病的嚴峻挑戰。能源安全、資源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和運輸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特點四 世界的多樣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發展模式在競爭中共處,在交流中發展
世界上60多億人生活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屬於2500個民族,講著6000多種語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許多無神論者。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不論是社會制度還是價值觀念,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這種多樣性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動力。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人類文明也因此而豐富多彩。
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文明對話的必要性,多種形式的「文明對話」對各國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著推動作用。不同發展模式之間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不同,在競爭中和平共處,在交流中相互借鑒。
個別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這是對別國人權的侵犯,違背了民主潮流,也導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點五 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國際地位穩步上升
改革開放26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超過9%。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十倍多,人均超過了1000美元。衛生保健條件和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己經從1949年的39歲提高到現在的70歲以上。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共解決了2億多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說,中國是20年來對全球扶貧事業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為全球扶貧行動提供了範例。
過去26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個百分點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1980年至2000年間,中國對世界貿易和服務增長的貢獻率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003年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8.2%。輿論認為,中國已經成為帶動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發動機。這兩年國際上那麼關注人民幣匯率,正說明我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在不斷增大。
中國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給地區和世界帶來廣闊市場和合作空間。2004年,我國進口總額達5613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2010年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的市場容量至少在今後十年還將持續快速發展。世界看好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巨大市場,加強對華合作成為各國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突破6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有450多家在我國投資。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車巨頭全部進入中國,世界信息產業100強中已有90多家進入中國。外商在華研發中心已超過600家,跨國公司在華地區總部超過30家。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政府急鄰國之所急,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通過多邊和雙邊渠道向有關國家提供40多億美元援助,對地區乃至世界的金融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都表明我們朋友多,他們希望中國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
還有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世界上開始出現學習漢語的熱潮。l00多個國家的23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大約有3000萬外國人在學習漢語。35個國家的87個城市設立了漢語水平考試。在美國,漢語已成為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以外,使用漢語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亞,漢語是第一大外語。
結 論:可以看出,世界正處於深刻變化和向多極格局過渡的時期。各國加快發展綜合國力,力爭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占據有利位置。我們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激烈的競爭。機遇中包含挑戰,挑戰中也可能有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中國的周邊安全形勢
中國作為鄰國最多國家,地緣矛盾最多,最復雜的戰略主體與周邊國家在領土、領海等權益上,存在巨大問題,而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義、宗jiao權端勢力、民族fen裂勢力、領土糾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問題就像一條「V形熱點線」,呈放射狀特點,在北部、西部、南部、東部和東南部都存在著不安全因素。V型線的左端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大陸線,有中亞五國問題,阿富汗沖突、印巴沖突、印中爭端等問題;V型線右端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線,有日俄北方四島之爭,日韓的竹島(獨島)之爭、朝鮮半島之爭、中朝黃海大陸架之爭、中日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之爭以及南中海之爭等.
(一)中亞五國與中國安全
中亞五國獨立後,由於中亞顯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世界各國勢力在中亞的角逐使中亞的政治局勢更加不穩,另一方面也使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環境復雜化。戰後,推行霸權政策的美國在阿富汗建立親美政權,以及在中亞個別國家建立軍事基地,這不僅打通連結擴大了北約和強化了北約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還可以以中亞為地緣戰略支點,以北約組織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抑制俄羅斯的復興,阻止伊斯蘭原教有旨主義的擴展,遏制中國的崛起。
中亞國家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作為中國的鄰居,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利益是顯而易見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將日趨增加,進入21世紀,中國同中亞國家加強了經濟合作,擴大了在中亞國家影響力,間接損害了俄羅斯的傳統利益。而美國、俄羅斯在中亞角逐加劇,以獲得經濟利益。
(二)俄羅斯與中國的安全
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而復興後的俄羅斯所奉行的對外戰略是否會一如從前的咄咄通人。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尤為關心,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盡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信息。
強大的鄰國就像一把雙刃劍,假如它對你友好並能給你帶來利益,就會由於它是你的鄰居而使這樣利益倍增,這個鄰居越強大,你所獲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說,復興後強大的俄羅斯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是中國周邊國家無法無擬的。
(三)朝鮮半島與中國安全
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進入21世紀後,美國政府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最終導致朝美第二次核發機的爆發,半島局勢再度趨緊。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而,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特別是「六方會談」進程的繼續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重要機遇,半島和平進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進;另一方面,朝鮮與美國、朝國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沖突的可能性,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沖,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沒有半島的安全,就無中國「和平崛起」的最終實現③。
(四)美日軍事同盟和日本對外軍事擴張
日本是中國的海上強鄰,是當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又是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侵略並且其統治者至今對此沒有清醒反省的國家,還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掌握核武器的國家,二戰後,美國和日本結成軍事同盟,90年中後期,日美安全同盟實現了冷戰後的重新定義。其適用范圍由日本本土及周圍數百海里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合作內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擴展到「日本周邊地區發生事態時」,防衛態勢由「對儲威脅型」向「地區安保型」轉變;主要防範對象由蘇聯轉變為朝鮮和中國。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聯合研製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將導致亞太尤其是東北亞地區戰略力量的嚴重失衡,成為影響未來地區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④。進入21世紀,日本決定建對付「中國海軍艦艇活動」的「護島部隊」,2004年確認中國為「安全威脅」實現了安全戰略從「防禦」的「進攻型」的轉變。
(五)南亞半島和中國安全
在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自稱是一隻大象,印度21世紀的宏觀目標是控制南亞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其21世紀軍事戰略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制弱小鄰國,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地聯系的海上必經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的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馬基斯坦的沖突直接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印巴沖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奮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近年來,兩國在核軍備和常規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克什米爾沖突時緊時緩,印巴沖突對南亞安全局勢,和我國西部邊境的安全有重大關系。
(六)中國南海海洋權益之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必然向海洋型經濟方向發展,中國的海洋權益日益重要,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沖突爭議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中國和日本除了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外,還有專屬經濟區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和朝韓在東海域劃界問題上也有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爭端,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
(七)影響中國安全環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國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構成的威脅,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最有實力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在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又與中國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沖突,美國將中國視為有能力挑戰其全球利益的地區性大國和諧在對手。美國在東亞的存在及中美戰略結構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國從戰略上防範中國及對華施壓的政策不會改變,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地區,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美國還靠多年與台灣形成默契,打「台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加與蒙古的全面關系。
加強中國安全的國際舉措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處於關鍵時期,我們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因此,我們要把握發展機遇,努力營造一個國際安全環境,對我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家利益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開展睦鄰外交
中國一貫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主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國,以維護地區和平等穩定出發,妥善處理與鄰國的領土,領海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問題暫時擱置,待歷史事件成熟解決,防止霸權主義從中得利。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睦鄰外交。
(二)積極開展首腦外交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強,一些周邊國家對中國產生了疑慮和戒心,而美日等國家發表所謂「中國wei脅論」,企圖破壞中國與周邊關系,因此,為了消除周邊國家的戒心和疑慮,積極開展首腦外使雙方准確地了解雙方的政策意圖和政策方針,加強國家間的關系。首腦外交對於中國和鄰國之間增加信任,鞏固關系起促進作用。
(三)積極開展經濟合作和經濟援助
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且歷史上有著悠久的經濟交往,因此,雙方經濟往來能促成雙贏,在經濟外交中,我們堅持「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真誠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進入21世紀,我國與東盟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在上海組織加強了地區經濟合作,倡議與印度和巴黎斯坦等南業國家談判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促進經濟外交,從而促進國家安全。對於周邊發展中國家,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援助,加大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才,以此增加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影響,爭取和掌握國際安全運籌的主導權需要發展中國家。
(四)開展國際軍事交往,增強軍隊維護國家安全能力
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維護一個國家的安全需要國際的合作,在東亞復雜的國際格局中、中國只有通全廣泛的軍事合作來維護地區穩定。努力同周邊國家在安全與防劣的雙邊及多邊的戰略磋商和對話,增強相互了解信任。尤其同周邊國家加大國際反恐合作力度,參與海上搜救,打擊海盜,打擊販毒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維護和行動。此外,中國不斷擴大多種形式的對外軍事交流,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與義務等國際軍事合作,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平做出自己貢獻,也為自身的發展,創造出安全國際環境。
(五)積極利用區域性國際組織建立經濟一體化和多邊安全協商機制
隨著國際性組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國為了積極參與自己周邊地區和經濟發展的區域對話和合作,於1996年參與組建了上海合作組織,並積極成為東盟的對話國。中國作為上海合作組織的創始國之一,為中國和周邊國家提供了一個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提倡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新型安全觀,豐富了由中俄兩國始創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國家關系,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新秩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⑦。上海合作組織還在反恐打擊分裂勢力,國際犯罪,以及軍事互信做出了貢獻,但還應該加強這方面合作,但還應該拓展上海合作組織在經濟合作功能、促進多邊機制基礎的鞏固還要利用上海合作組織,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作為上海組織,「准成員」地位爭取中立「8+1」機制,以此同周邊地區建立多邊機制框架。在東南亞地區,充分利用東盟組織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為雙方的經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1年11月6日,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第五次會議上,雙方決定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標志著中國在區域一體化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隨經濟關系的緊密,雙方的認同點逐漸增多,中國多次在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闡述方在新形式下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雙方對此達成了一種共同認同,因此,中國利用區域性國際組織建立地區安全機制,以帶動周邊地區和平安全進程。
四、結語
在當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才能處理好外部事務,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需要制定妥善的戰略,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強大的國防力量。科學技術創新,聯合一切聯合的國際力量削弱,周邊環境中不利因素,同時與周邊國家相處過程中,積極參與亞洲多邊及雙邊機制適用本國強大的綜合國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發揮地區大國的作用,盡而實現中國的崛起。
Ⅸ 中俄印巴為何稱「金磚四國」
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四個有希望在幾十年內取代七國集團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國家。這個簡稱來自這四個國家的英文國名開頭字母BRICs (Brazil、Russia、India、China)的諧音(意指「磚頭」)。一般認為,這個概念最先是由一份高盛投資銀行的研究報告提出的,從而被廣泛討論。這份2003年的報告,其主要觀點是金磚四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在2050年將超越現在世界上大多數最富有的國家。另外,金磚四國的概念,有時也用來定義謠傳中的這四國在2002年所簽署的關於貿易與合作的協定。實際上,由於高盛該份研究報告被廣為接受,金磚四國的概念被廣泛的用來定義這四個國家所組成的一個市場,甚至更一般的用來定義所有新興的工業國家。
一般認為,最早提出「金磚四國」這一概念的是美國高盛公司。2003年10月高盛公司發表了一份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
報告估計,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經歷劇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羅斯。
國際輿論認為,在「金磚四國」中,經濟發展最突出的是中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近30年的時間內經濟年均增長超過9%。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巴西自進入新世紀以來,都根據各自國情進行了經濟改革,俄、印的經濟增長率近年來都在6%左右,巴西在3%至4.9%之間,均高於西方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Ⅹ 當前國際形勢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新變化論文
國際地位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體系中所處的位置,是該國在與其他國際行為主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結構中的狀態。衡量和評估一國國際地位主要看兩方面因素:
一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是評價一國國際地位的根本依據。綜合國力是指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和潛力,它是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強弱的主要標志,反映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能力與在國際社會中發揮影響的外在能力的能力總和。
二是外部世界。一國所面臨的外部世界是影響該國國際地位的重要外部因素,包括國際環境和外部聯系。國際環境是指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外部世界的結構和狀況。在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不變的情況下,國際環境的變化可以影響其國際地位的高低。兩極格局或多極格局、戰爭或和平等不同的國際環境,都可以使國家的國際地位發生變化。外部聯系即一國與國際體系聯系的性質和程度。
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上升。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客觀地講,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變化最活躍的一支力量。從縱向看,中國正處在過去幾個世紀發展最快的時期;從橫向看,中國的發展變化正對世界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在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與世界緊密相聯、深入互動的關系表現得更加明顯。
國際地位提升的基礎是綜合國力增強。
中國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將現代化規律和本國國情有機結合,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與世界的關聯度空前增強。中國廣泛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近22%。
中國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力量。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採取的措施,不僅對本國經濟、而且對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積極影響。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衰退,為應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對緩解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強信心、穩定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國民經濟企穩回升。
「中國模式」等軟力量大幅提升,推動發展模式多樣化。此次金融危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活力和影響力,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突破了傳統計劃經濟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模式,而是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相結合。在強有力的國有經濟支持下,政府對市場進行有效的調控和監管,使得中國具有較強的規避危機與應對危機的能力。
總的看,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世界的目光逐漸聚焦中國,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將以什麼樣的姿態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無論是在歐美發達國家,還是在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無論是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還是企業高管、商界領袖,人們在感嘆中國奇跡的同時,都在關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發展走向。
美國:中國崛起是大勢所趨,更重要的是,當前在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秩序重構的過程中,不僅離不開中國,更需要中國發揮重要的建設性作用。2009年1月美國新政府上台後,奧巴馬總統和希拉里•柯林頓國務卿等政府高官高度重視中美關系。2月13日,希拉里出訪東亞4國之前在亞洲協會發表演講稱,美國將繼續與中國發展積極的關系,這對美國未來的和平、進步和繁榮不可或缺。4月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奧巴馬在倫敦舉行的20國集團第二次金融峰會期間成功會晤,雙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奧巴馬表示,美中關系是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令人矚目地向前發展,美國希望推動兩國關系不斷向前發展。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美國國內日益重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美國人認為,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已經今非昔比,不是一般的大國,而是世界大國。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國際政治經濟安全秩序重構的過程中,幾乎都需要中國發揮作用,甚至是主導性的作用。在朝核、伊朗核等重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中國都發揮著重要的甚至是關鍵的作用,可以說,解決當今世界的國際問題都需要中國的參與。
中國目前面臨的國際形勢仍然嚴峻,不容輕心。
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衰退,中國外部發展環境空前嚴峻。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迅速惡化蔓延成波及全世界的經濟危機,成為「9•11」事件後對美國乃至全球產生深刻影響的重大歷史性事件。目前,美歐日經濟同步滑向衰退邊緣,全球經濟衰退已成定局。金融危機正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由經濟金融領域向政治社會領域加速擴散,其嚴重後果還將進一步顯現。
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周邊亂象從生,中國外部安全環境風險和隱患增多。朝核、伊朗核等國際熱點問題有升溫趨勢,局部沖突和戰爭頻發,中東、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動盪加劇,海盜、恐怖主義、跨國犯罪、自然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國際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一些大國調整軍事、安全戰略,國際軍事競爭更加激烈,世界軍事變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傳統地緣政治因素和軍事安全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再度突出。中國周邊一些國家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加劇,政局持續動盪。南亞反恐和地區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在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持續上升的同時,由於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等因素,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消極態度仍然沒有改變。中國總體的國際形象和國際聲譽在西方主流輿論中沒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負面的,這在奧運會境外火炬傳遞、拉薩「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餃子」等事件中表現得非常清楚。我們在世界的形象有兩個:一個是強國,越來越強;另一個是「壞國」,批評我們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是世界的主流,沒有民主、沒有人權、沒有自由、沒有法制、沒有信用,這是西方世界比較普遍的看法。如何消除外部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讓更多的人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一個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將是中國長期面臨的復雜挑戰。
所以說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當今的形勢,找好自己的定位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中國在世界上最基本的身份屬性,是由中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國家性質所決定的。中國具備大國的基本稟賦和要素,任何時候都是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和影響不斷上升,中國也應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當然,中國所要承擔的國際責任,不是為特定國家或國家集團利益服務的。中國是否承擔了國際責任,也不能以特定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利益來衡量。
總的看,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是單一的、靜態的,而是復合的、動態的。一方面,中國的國際地位內在蘊含著大和小、強和弱的對立統一,具有明顯的矛盾、復雜性。另一方面,中國的國際地位還具有快速多變的特性,正處在從大而弱的國家走向大而強、從地區大國走向世界大國的歷史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