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中央銀行
歐洲中央銀行的成功實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各自區域貨幣安排的參照。殊不知歐洲金融體系的發展曾經歷了多少曲折與坎坷,才成為今天全球公認的金融範式。
獨立的私人銀行當首推1171年在商業中心、海上強國威尼斯所成立的威尼斯銀行和1407年在具有著同樣發達的手工業和海上貿易的熱那亞所成立的熱那亞銀行。它們經營保管、貸放、匯票等業務,為流通的順暢而提供符合客商所要求幣別的足值通貨。威尼斯銀行接受存款,以錢幣的重量記賬,並保有百分之百的現金准備。佛羅倫薩商人一邊和熱那亞、比薩、威尼斯維持交易聯系,一邊也與羅馬教庭保持接觸。教庭為了得到回報,便向商人們提供某些保護,金融交易通過商人的手得到了發展。銀行不僅操縱金銀貨幣,而且使用匯票辦理信貸業務,以匯票形式在某日為某貸戶向某人付款。兩地銀行間的現金轉移為互相軋差,余額轉到下期。義大利的這些「銀行」被稱為「兌換商的桌子」,生意砸了,就是桌子破了,破產了。
商人求助於名氣大的銀行家,銀行家收取代理費,義大利商人銀行家被稱為倫巴第人,商業銀行被稱為倫巴第銀行,商業銀行業務被稱為倫巴第業務。至今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還有倫巴第街。倫巴第銀行在其發展過程中,曾同享有特權的騎士團所經營的寺院銀行進行了斗爭,並取得了勝利。倫巴第人紛紛從倫敦和巴黎趕赴香檳市場,與來自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西班牙的商人談生意。因此歐洲商業發展了,銀行技術也在地中海、北海、大西洋范圍內得到普及。雖然14世紀後期歐洲發生了可怕的黑死病,歐洲人口減少了1/3,歐洲人還是挺過來了。
從攤桌兌換商走出來的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金融體系的主體。它辦理存放匯兌,把社會儲蓄轉化成資本,並配置社會資源;它辦理轉帳結算,創造存款貨幣,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它提供多種多樣的代理、委託、保管、服務業務,滿足人們生活中理財需要,已經成為最受個人、企業歡迎的「管家婆」。十年前,有人說「商業銀行快進博物館了」,的確,當代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對企業融資減少。但是,商業銀行與時俱進,絕處逢生,在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之外,大量發展中間業務,使得現代商業銀行不僅沒有進博物館,反而站在了資本市場的潮頭,成為對多個盈利點進行風險管理的全能機構。
從第一張股票交易到現代資本市場
威尼斯很早就有公債券交易,1328年,佛羅倫薩也出現了這種交易,熱那亞還存在拋售和收購聖喬治銀行有價證券的活躍市場,到了15世紀,萊比錫出現了礦業股票的買賣。
股票的發行與交易,是股份公司的產生帶來的。但是,當它以白紙黑字的書面形式出現時,想轉讓並不容易,「股東」一詞也遲遲不被接納。盡管股票有很多優點,股份公司的推廣卻極其緩慢,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一種股票買賣的公共服務組織的出現。
1613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首創了這種交易市場。它不同於原來的證券買賣市場,不但交易數額大,而且具有流動性、公開性和投機性。交易方式多種多樣,除了買賣股票,賭漲賭跌,甚至可在沒有本錢也沒有股票的情況下進行投機活動。投機者空手賣出或空手買進,收盤時結算盈虧,交割差額。最初的股票是記名的,買主把自己的名字登上專門的賬本以後,就算擁有了股票。但是這種措施也無法杜絕投機,後來才使用不記名的股票。
當時參與阿姆斯特丹交易市場的不僅有大資本家,也有普通的老百姓,他們聚集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里。經紀人混跡於其中,努力使人們相信股價會如何如何,從而引誘投資者通過他來進行交易。一般人的交易必須通過經紀人,因為自己無權進入交易所。同時小投資者要了解股價的高低也只能通過經紀人,因為當時沒有真正的行市。阿姆斯特丹也因之成為當時歐洲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再加上荷蘭安全的公共債券,全歐洲的大部分資金都流往這個城市。
荷蘭證券市場的發展刺激了倫敦。1695年,英國的皇家交易所也開始買賣公債以及東印度公司和英格蘭銀行的股票。英國的交易情況和荷蘭一樣,投資者和經紀人都擠在交易所街的咖啡館里,著名的喬納森咖啡館成了最主要的證券交易場所。現代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在他的著作中,惟妙惟肖地記載了交易所中交易者的「切口」,甚至記下了街上小商販的叫賣聲。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手段,期貨交易、邊際購買(使用一小部分資金購入股票,以新購入的股票作為抵押介入其餘的股票), 以及「拋」、「收」、「多頭」、「空頭」等,在倫敦也統統出現了。然而1748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館,經紀人的活動區域更加有限。經過多次籌劃,1773年,一幢新的建築在皇家交易所的背後修建起來,這個新落成的證券交易所,環境大為改觀,交易形式也更加正式。
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也出現了證券交易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形成了。歐洲很快形成了一個集中、統一的交易市場,這就是社會化的、價格收益可以預期的證券交易場所。但是資本的趨利性使得當時的證券交易市場充滿了泡沫,南海泡沫就是一場帶有幾分滑稽的典型投機活動。
英國南海公司擁有英國在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公司為了圈錢還債,操縱者分幾次出售南海股票,並且一次比一次價格高。股民們蜂擁而上,股市空前活躍。投機活動使得南海公司股價直沖950英鎊,人們狂熱地參與其中,有的婦女賣掉自己的首飾來購買股票。就連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也屈服了,他開始時買了價值七千英鎊的股票,之後在兩倍的購入價格上賣掉了,後來被群眾的狂熱卷挾著,他又以更高的價格買回來,結果虧損了兩萬英鎊。他哀嘆自己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卻不能計算人群的狂熱。為了改善當時糟糕的局面,國王喬治一世提前從休假地趕回來,召開國會,提出必須有人承擔責任、受到懲罰,上議院摩爾斯•沃西大力主張把罪犯捆進麻袋投下泰晤士河。但沒有人指出這是因為投機者自己貪圖暴利和違背常識的必然結果。跟著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查出為了推動成立南海公司的立法,有權勢的人被贈予了免費的股票,包括國庫專員查理斯•斯坦霍普、桑德蘭伯爵和分別擔任郵政大臣與國務大臣的詹姆斯•克雷格父子,還查出財政大臣約翰•艾斯萊比也接受了八十萬英鎊的賄賂。在接下來的審理中,財政大臣艾斯萊比以「惡名昭著的、危險的和罪惡的」腐敗獲罪,並被投進監獄,二百多萬英鎊從南海公司的董事中追回,這些董事的土地、財產被充公。後來人們反思,如果政府能夠對金融市場保持一定的監督和管理的話,南海泡沫就不至於鬧到這個程度,由此萌發了證券市場的現代監管體系。
現在,股票債券發行與交易已經在比較成熟的監管體系下,運行在世界的所有城市,不同層次的交易中心涌現出來。當前,倫敦證券市場一天24小時運營,在其中交易的公司股票達2272家,股票市值3萬億美元左右,債券市場市值近2萬億。除倫敦證券市場外,歐洲的法蘭克福、蘇黎世、巴黎、布魯塞爾、盧森堡都是重要的交易市場。近幾年人們發現,股權融資比銀行信貸融資成本低、收益高,因而資本市場正在成為當今金融領域的焦點。
從冒險商海上保險到現代保險體系
很早以前,地中海上的商船在遭遇風浪襲擊時,往往被迫拋棄一部分貨物,減輕船重。為補償貨主的利益,地中海航海商人之間遵循一個「共同海損原則」,此原則在公元前916年被羅德島制定的《羅地安海商法》採用,並正式規定為「凡因減輕船隻載重,拋棄入海的貨物,如為全體利益而損失的,須由全體分攤歸還。」海上保險由此萌芽。
到了中世紀,商人行會實行一種互助,有人身災害補助,也有火災補助。後來發展到船舶抵押借款和貨物抵押借款制度,船主或者貨主出海前向貨幣商人借款,如航行中遇到災難,可以按照災難的程度減免債務,安全到達則全部償還本金和利息。後來,特別是新大陸發現以後,義大利的海上保險的辦法開始在歐洲通行。1601年,英國公布了第一部海上保險的法律,海上保險公司也出現了。1666年9月2日,倫敦一次大火延續五十天之久,13200多戶住宅化為灰燼,居民無家可歸。第二年,牙科醫生巴蓬個人辦理保險業務,並於1670年邀集3人設立火災保險公司。1693年,英國人哈萊製成第一張死亡表後,科學計算人身保險費的現代人壽保險開始出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道德危險的頻繁出現,保險合同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由保險人作為保證方,為權益人承保由於被保證人的不誠實或不守約而受到的損失,並負賠償責任的保證保險也發展起來。
現在,倫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擁有保險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航空保險和海上保險佔全世界的23%。保險的種類、標的和花色品種不斷發展,比如財產保險、人壽保險、社會保險;保險的廣度與深度不斷發展,如自願保險、強制保險、再保險等等。
從公共銀行、英格蘭銀行到現代中央銀行
眾所周知,中央銀行是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早在古希臘、古羅馬就已經出現了中央銀行的早期形式:公共銀行。寺院借貸者和攤桌兌換商出現後,政府為了反對高利貸,古希臘的許多城市從公元前4世紀就決定成立公共銀行,由政府官員掌管和監控。公共銀行除充當銀行本身的職能以外,還負責徵收賦稅和鑄造貨幣。後來古希臘和古埃及融入了古羅馬。由於各公共銀行或攤桌兌換商都分散在外省,於是在古羅馬城設立一個中央銀行。後來,由於戰爭、瘟疫等原因,公共銀行遭受波折,陷入停滯。
在文藝復興時期,公共銀行再度興起。1401年,巴塞羅那市政府創立「交換所」;1407年法國瓦朗斯成立第二家公共銀行;1408年,「聖喬治銀行」在熱那亞成立,直接接受市政存款,並吸收公眾存款,為政府融通資金,一直延續了4個世紀。1619年,威尼斯共和國成立了一家轉帳銀行——吉羅銀行,促使國家的供應商接受延期付款,銀行以流通票據購回供應商的票據。1637年,吉羅銀行兼並了另一家公共銀行——理亞多銀行(16世紀成立),改稱威尼斯國家銀行,這個新成立的銀行印製流通票據,承兌國家債權和商業債權,並吸收現金存款。
這種時隱時現存在了3000多年的公共銀行告訴人們:中央銀行是貨幣信用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中客觀需要的公共機構;商品化、貨幣化、信用化和國際化程度愈高,就愈需要它,在漫長的前工業化社會中,它只能緩慢地前進。這就是現代中央銀行的前身。
歐洲各國政府的資金來源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稅收,另一種是政府的融資。年金是政府借貸的主要形式,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紛紛依靠年金來籌措款項。年金其實就是政府的長期借貸行為,但是讓當時歐洲政府不堪重負的是一些短期借貸。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歐洲各國負債額劇增,各國財政金融家們都在努力將短期債務重新安排為長期債務。1656年,瑞典成立了一家私人銀行――里克斯銀行,並且發行鈔票,到1668年,瑞典政府出面將其改組為瑞典國家銀行,歸國會所有,並對國會負責,享有發行貨幣的特權,由國家經營。不過它早期的業務大部分屬於商業銀行業務的性質。
這個時期的英國政府,主要財源是稅收,但是入不敷出,經常向「金匠」借款,利率高達20-30%。為了開辟廉價的資金來源,英國議會經過激烈的辯論,授權成立了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於1694年開始運行,其目的只是向政府貸款與發行銀行券,但不久它便承擔了其他多項業務:接受公眾存款;進行金銀貿易為政府轉移海外財富;接受政府債券或者為政府債券兌現;為政府處理稅收;接受客戶的應付匯票並將其記入客戶的貸方等等。1717年,在英格蘭銀行的主持下,英國政府將短期債務轉換成長期債務,將戰前債務每年支付的高額利息轉化成新的股金,年息為5%。也就是說,在債券到期之前,把本金和利息轉化成低利息票。這樣有利於降低財政部門的負擔,但是投資者的收入卻大為減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允許投資者持債券來購買南海公司的股票,當時的投機熱潮使投資者可能在股票市場上獲得巨額利潤,因此這次的債務轉換進行得比較順利。此次的債務轉換體現了英國公共金融體制的成熟。國債交易市場的形成,也使英國財政體系走在了歐洲的前列,這是英國金融革命的重要標志。從18世紀開始,短期債務和後來固定的國債為工商業和殖民地開發籌集資金,為工業革命准備了先決條件。
1833年,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成為法定貨幣,即由國家信用擔保的、通過法律強制流通的紙幣。在取得國家紙幣發行特權後,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銀行和私人銀行的混合物,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斷擴大股本,一步步壟斷貨幣發行,逐漸成為全國銀行的中心。1844年的《皮爾條例》,正式承認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機關,賦予它發行貨幣的壟斷權利,並規定新設的銀行、改組的銀行及合並的銀行不得發行銀行券,公眾手裡的銀行券可隨時到發行部兌換成黃金,發行部也以銀行券交換公眾手中的黃金。從銀行金庫中流出多少黃金,就有多少銀行券流回發行部並被銷毀;反之,有多少黃金流入金庫,就有多少銀行券進入流通。英格蘭銀行真正成為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和票據交換中心。之後,英國幾次爆發經濟危機,公眾開始大量提款,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屢次大幅下降。幾次危機中,英格蘭銀行通過貸放,救助了大批商業銀行,使它們渡過流動性危機,而英格蘭銀行巋然不動,執行「最後貸款者」的職能,從而確立了它作為銀行界領導的特殊地位,又成為「銀行的銀行」。由此英格蘭銀行成為真正的中央銀行。
英格蘭銀行的成功做法,為歐洲國家樹立了榜樣,各國紛紛效仿,其他美洲、亞洲國家開始意識到中央銀行的必要性。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央銀行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1883-1946年)把中央銀行的職能推到極致。一戰結束後,他作為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參加了巴黎和會。在1929—1933年的大蕭條期間,他擔任了英國內閣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英格蘭銀行董事。1944年,他率領英國代表團參加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接著又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他一生著述頗豐,貢獻最大的是主張政府實行貨幣政策管理通貨,調節貨幣數量以穩定物價。他的《貨幣改革論》、《貨幣論》、《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等著作都反映了通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主張。凱恩斯的理論,受到了經歷過大蕭條煎熬的各國政府的歡迎。
二戰以後,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使宏觀經濟達到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體系。實現這一目標體系的手段是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初期,各國政府傾向於實行更具直接效果的財政政策,如減稅與擴大政府采購,而貨幣政策尚「妾身未分明」。但1970年代以後,為達到上述政策目標體系,克服「滯脹」,財政政策顯得獨木難支,捉襟見肘,貨幣政策才被「扶正」,兩策平起平坐,搭配運用,由政府相機抉擇。由此,中央銀行的地位也普遍得到了加強。
金融中心從佛羅倫薩、阿姆斯特丹到倫敦、紐約的轉移
如果說12-14世紀歐洲的金融中心在佛羅倫薩,那麼15世紀中期,布魯日就成了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德意志的漢撒同盟也達到了全盛。從16世紀開始,地理大發現的成果為歐洲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黃金,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的航線,各大洲之間彷彿織成了一張蜘蛛網,在網間流動的,是東方的絲綢、香料,是美洲的黃金、白銀,是非洲的黑奴、象牙,是世界各地的技術、文化。但是,在這張網上最活躍的組織者不是絲綢的生產國中國、印度,不是黃金白銀的產地國,也不是傳統的阿拉伯商人,而是剛剛完成宗教改革的歐洲殖民者。1500-1750年,世界被捲入了商業革命大潮。新航線的出現必然造成歐洲經濟中心的轉移,地中海中心移向了大西洋沿岸城市,安特衛普不僅是歐洲經濟貿易中心,也是歐洲的金融中心。17世紀以後,隨著荷蘭共和國的興起,阿姆斯特丹又力壓安特衛普,成為歐洲最大的商港,其轉口貿易與航運盛居歐洲之冠。靠著兩大商業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荷蘭進行著規模巨大的殖民地貿易。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東方的香料,並且在東南亞擁有規模巨大的種植園。西印度公司則壟斷了非洲西海岸、美洲東海岸以及太平洋各島嶼的貿易特權。此時的荷蘭在海外瘋狂殖民,靠著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荷蘭在整個歐洲貿易中打敗了其他競爭對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
到了18世紀,商業的重心相應轉移到了英吉利海峽的對岸。英國憑借其工業實力,迅速取代了荷蘭,成為西方世界的霸主,倫敦進而成為歐洲的經濟中心。其間,英國經過了與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連續不斷的戰爭,到18世紀成為世界上擁有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控制了大部分的殖民地貿易和東西方貿易。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英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對外貿易迅速擴張,殖民地遍布全球。一戰前英國海外投資高達40億英鎊,世界貿易的40%使用英鎊結算,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但是,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經濟受到了嚴重挫傷。美國兩次參與世界大戰,都不在自己本土打仗,而憑出售軍火發了財。二戰後,美國擁有全世界黃金儲備的五分之四,美元地位超過英鎊,美國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紐約轉而成為世界經濟金融中心。倫敦的金融地位雖然屈居世界第二,但仍然是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
從貨幣戰到貨幣聯盟
在1930年代那場災難性的大蕭條中,大批銀行紛紛倒閉,整個信用體系瀕臨崩潰。各國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紙幣制度,主要發達國家又把一些在貿易、金融上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國家及其殖民地聯在一起,組成貨幣集團,建立內部依附性的匯率制度。
首先建立的是英鎊集團。1931年9月18日,英國放棄金本位,匯價下跌,英國以自己為核心,聯合包括英聯邦成員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組成了「英鎊集團」。英鎊集團內部均用英鎊當基準貨幣,各國貨幣的匯率以英鎊為准,可以自由兌換,貿易、信貸和投資使用英鎊。成員國貨幣對英鎊保持固定比價,匯率隨英鎊的變動而變動。英鎊區內資金移動不受限制,對區外國家則須經外匯管理機關批准。區內各國收入的黃金和美元須按一定的比例售給英國財政部,作為英鎊區的共同儲備。然而英鎊集團具有很強的排它性。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引發世界貨幣危機; 1972年6月,英國政府宣布英鎊對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對區內資金移動加以管制,導致不少成員國的貨幣與英鎊脫離聯系。英鎊區的范圍縮小到了只包括英國本土和愛爾蘭,英鎊區基本上瓦解了。
美元集團則是美國控制下的國際貨幣集團,於1934年美國廢除金本位制、在實行美元貶值以後所建立。美元區內各國貨幣對美元保持固定比價,對外貿易不實行外匯管制,並把大部分黃金和外匯儲備存於美國,貿易結算通過美元進行,同時美國承諾其他國家可以隨時用美元從美國購買黃金。這樣,美國通過以美元為主的區內附屬性匯率制度,增強了其對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的控制。
法郎集團是法國控制下的排他性國際貨幣集團。法郎區的成員主要是法國和當時的法國殖民地、託管地,包括法國、塞內加爾、馬里、象牙海岸、上沃爾特、貝南、尼日、多哥、喀麥隆、查德、中非、加彭和剛果等。區內各成員國貨幣都與法郎保持固定比價,區內貿易用法郎結算,資金流動不受限制,黃金外匯儲備集中在法國保管。法國殖民地和託管地紛紛獨立後,有些國家退出了法郎區。
由於英鎊區、法郎區和美元區的存在,世界上出現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三個依附性匯率體系。這樣,世界外匯活動就主要集中在英鎊、法郎和美元之間,世界各國五花八門的外匯交易就簡化為以幾個大國貨幣為主的體系,而這些大國則利用各自的貨幣集團控製成員國,對抗其他貨幣集團,使外匯交易向有利於這些大國的方向發展。
同期,德、日法西斯也組成了以自身為核心的貨幣集團。法西斯德國建立了馬克集團即雙邊清算集團,參加的成員國是被德、日佔領或控制的國家,是武力威脅下強制形成的封閉性貨幣集團,完全由德、日法西斯操縱為其侵略戰爭需要而服務,包括在劃撥清算制度下通過清算帳戶強迫掠奪佔領地區。
1930年代貨幣集團的林立與相互對抗,使國際貿易與金融受到了更多的阻礙與干擾。為此,1933年6月,國際聯盟在倫敦召開「世界通貨經濟會議」,有66國參加。由於矛盾重重,會議沒有達成最終結果。1936年 9月,美、英、法三國從本身利益出發,達成「三國貨幣協定」。二次大戰全面爆發後,英鎊集團和美元集團分別改成英鎊區和美元區,比貨幣集團時期的約束力大大加強了。隨著德、日法西斯的戰敗,馬克集團與日元集團煙消雲散。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戰後資本主義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結束了二次大戰前貨幣集團林立的局面。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提出要在歐洲廢除金本位,建立「新秩序」。為了回應德國提出的新問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根據英國政府的要求,為盟國起草了「清算同盟」草案;美國憑著其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為了使美元成為世界權威性貨幣,起草了國際貨幣關系的計劃。1942年,英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了它們的計劃。1944年,英美兩國共同出面組織有關國家在美國布雷頓森林開會,會議提出,不要機械主義,不要無政府主義,要求各國對匯兌市場上的本國貨幣負責,為此要有一種協調機構,於是產生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成員國,要根據其在國際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交納一定份額,宣布貨幣對黃金的平價。盡管名義上,各國貨幣都與黃金掛鉤,但由於美國擁有世界絕大多數的黃金,布雷頓森林會議後,事實上形成了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由此建立起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1950年代,就在美國得意於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時候,令霸主不防的事情悄悄地發生了。二戰結束後,為分派馬歇爾計劃提供的援助和促進世界貿易自由化,1948年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並於1952年擬定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方案。1957年《羅馬條約》簽訂後,歐洲共同體由此誕生,並確定12年後建立一個完全的經濟聯盟。1960年代末期,歐洲經濟聯盟取得了關稅同盟和統一農業政策的成果。此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維持遇到了困難,國際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成了共同體利益的外部威脅,歐共體開始關心貨幣領域里的問題。1968年12月,歐共體產生了一個「巴爾計劃」,核心是各國經濟政策的趨同和貨幣政策的協調。1971年3月,關於「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報告」獲得通過,之後又產生了「經濟與貨幣聯盟思考小組」的建議:以建立長期穩定匯率為目標,設立一個匯率穩定基金以便擴大成員國之間短期支持的可能性,引入一個新的歐洲記賬單位以利於穩定基金會的運作。1979年,歐洲貨幣體系正式生效。1992年2月,歐洲各成員國首腦簽署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了向歐元過渡的嚴格經濟條件,以及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和時間表。1999年1月,11個符合條件的國家――比利時、德國、西班牙、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葡萄牙和芬蘭,成為歐元區的首批成員,參加國的貨幣之間及與歐元的匯率最終被不可更改地確定,歐洲央行成立,歐元可以在賬面使用。2001年1月1日,希臘正式加入歐元區,同一天,歐元紙幣和硬幣與各成員國貨幣一起,在歐元區內流通,兩個月後,各國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讓位於歐元。
歐洲金融體系:世界金融體系的範式
三千年來,特別是近千年來,世界金融的發展,已經從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攤桌兌換,成長為摩天大樓中的現代化商業銀行;從擁擠的咖啡館里的爭吵,成長為特大型證券交易所電子自動配對交易;從海灘上共同海損分攤的協商,成長為保單交易式的現代保險體系;從各種貨幣金屬的鑒定與稱量,成長為國際區域貨幣的電子匯劃;從公共銀行並經英格蘭銀行的實踐改進,成長為能夠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中央銀行系統和金融監管體系。千年來這種金融體系的進化過程,歐洲基本上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引領著其他國家的金融走向,直至今日,歐洲金融體系仍然是世界金融體系的範式。
盡管世界各地社會經濟文化背景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基本的發展軌跡是一致的,只是推進時間的先後、表現出的具體形式不同而已。冷靜地思考他山之石,客觀地分析金融體系變遷的條件與路徑,對於今天正在進行的中國金融改革,相信會有一定的補益。
2. 央行通過什麼手段干預匯率
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對付投機者的四大法寶是:
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買賣本國貨幣或美元或其它貨幣 。
提高本國貨幣的利率。
收緊本幣信貸,嚴防本國貨幣外流 。
發表有關聲明。各國中央銀行通過以上的措施,使得外匯市場上的投機者的融資成本大幅提高,迫使它們止損平倉,鎩羽而歸,以使匯率回到合理的水平。
以上四種方法,尤以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短期效力最為明顯,往往是匯率劇烈波動的原因。
3. 什麼是外匯基金
外匯基金可以理解為:投資者如果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足夠知識交易外匯,可以選擇通過外匯基金來滿足交易需求。外匯基金也有不同的類型,其中,外匯管理基金是選擇一個資金經理代替自己進行交易。如果你的凈資產足夠,還可以選擇風投基金。外匯管理基金指的就是你把資金留給經紀商,他們代表你進行交易。這對沒有時間或者沒有交易技巧的零售投資者來說是很好的選擇。你在經紀商的管理賬戶中入金,然後一個經驗豐富的資金經理會代替你進行交易。
4.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行的有關過程,體現了人民幣的那些知識
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掌握本國貨幣發行權,又稱為「發行的銀行".人民幣的具體發行由中國人民銀行設置的發行基金保管庫(簡稱發行庫)來辦理。人民幣的發行程序大致分為四步:
(1)提出人民幣的發行計劃,確定年度貨幣供應量。每年由人民銀行總行根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貨幣發行和回籠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後,具體組織實施。包括負責票幣設計、印製和儲備。
(2)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報批的貨幣供應量計劃。
(3)進行發行基金的調撥。發行基金是中央銀行為國家保管的待發行的貨幣。它是貨幣發行的准備基金,不具備貨幣的性質,由設置發行庫的各級人民銀行保管,總行統一掌管,發行基金的動用權屬於總庫。4)普通銀行業務庫日常現金收付。人民幣的貨幣發行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的現金收付業務活動來實現的。各商業銀行將人民銀行發行庫的發行基金調入業務庫後,再從業務庫通過現金出納支付給各單位和個人,人民幣鈔票就進入市場。這稱為「現金投放」。同時,各商業銀行每日都要從市場回收一定的現金,當業務庫的庫存貨幣超過規定的限額時,超出部分要送交發行庫保管。這稱為「現金歸行」。貨幣從發行庫到業務庫的過程叫「出庫」,即貨幣發行;貨幣從業務庫回到發行庫的過程叫「入庫」,即貨幣回籠。
說簡單點=待售商品數量*單價/流通速度
可以理解成樓上說的GDP/流通速度
但是社會上廣泛存在賒銷等銷售形式所以公式就變了
=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賒售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彼此抵消的支付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少,反之則越多。
以下內容來自網路
歐盟以共同條約的形式規定了貨幣投放的方法和標准,比較著名的就是「三駕馬車」理論。如果經濟增長率、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這三個指標在預先設定的范圍之內,就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如果高於預先設定的范圍,就實行緊縮政策,減少貨幣投放量;如果低於預先設定的范圍,就實行擴張政策,增加貨幣投放量。
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倒是認為美聯儲其實並不是貨幣發行機構,美國的貨幣發行權在資本市場。如果有公司股價大幅上升,美國就相應地投放了虛擬的美元以表現這部分增加的價值。因此,美國資本市場越發達,其貨幣發行規模也越大。他們的理念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比如:埃克森美孚公司新發現了個油田,儲量驚人地達到了1000億桶,公司股價立馬上升,市值相應增加了500億美元,相當於投資人的財富增加了500億美元,如果有人要兌現利潤,只要市場上的投資人普遍認同美孚公司的新估值,就會有人願意向該投資人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使其兌現。在這個過程中,美聯儲並沒有投放貨幣,美國財政部也沒有印更多的美元。所以,如果美國資本市場對某項資產的定價出了錯,那麼,經濟就會遭重挫。2001年,納斯達克對科技股定價錯誤就導致了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如今的次級債也是相同的問題,市場對於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房地產價值的錯誤估值,導致市場原先發行的貨幣都錯誤地表現了不存在的價值。
日本基本上實施的是在一段時間一定范圍內盯住美元的貨幣政策,每收到一個美元,就發行一百日元。這個政策的效果短期很穩定,而長期則導致國內積累巨大的外匯儲備。中國和日本的貨幣發行機制有些類似。我國曾經實施了將近10年的匯率穩定政策,無論美元如何漲跌,中國人民銀行每買入一美元,就發行8.2765元人民幣。
各國在發展過程中,選擇符合自身歷史情況、現實需要的貨幣政策,其實都是正確的。我的觀點是:先要有個貨幣發行機制,然後才有貨幣政策,這才有機會談匯率水平。當然,對於日本和中國香港這樣的貨幣機制,其貨幣發行機制就是匯率機制,兩者是統一的。
我國從2005年開始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逐步升值,採取的方式是我們最擅長的「小步快走」策略。核心問題是:拋開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後,我國的貨幣發行機制到底是什麼?逐漸和美元脫鉤,但是基本仍然是和美元保持同方向、不同幅度的變化。拿到一美元,就可以發行相應的人民幣,這個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2004年2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其實就是中國的央行法,從法律來講,人民銀行的一條重要職責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而不是匯率穩定。但是中國人民銀行在實際執行貨幣政策時只保持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穩定,而沒有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人民幣兌歐元、英鎊、日元、加元甚至俄羅斯盧布、巴西貨幣都在貶值。但是央行在匯改之前的季度貨幣報告裡面總有那麼一句話,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穩定。《人民銀行法》提出要保持幣值的穩定,央行實際執行的是保持對美元匯率的穩定,而這兩者有顯著的差別。如果美元本身幣值穩定,這兩者是一致的,但這兩年多來美元幣值一路在縮水。筆者希望,中國人民銀行立即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所規定的條款上面來。
回過頭來還講這部法律,人民銀行的職責是負責制訂貨幣政策和人民幣的發行。在2005年7月21日即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前,人民幣的貨幣發行機制實際上是很明確的,是市場很了解很透明的機制。這個發行機制市場是知道的,投資人對未來都是可預見的。匯改後,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到央行有一本關於中國貨幣發行的白皮書,就像任何國家有外交白皮書、國防白皮書,貨幣發行應該也有白皮書。這本白皮書應該詳細講貨幣發行機制是什麼,什麼情況下向市場投放貨幣,數量是怎麼確定的等等。也許我孤陋寡聞,身在市場卻不知道。我們要麼效仿歐洲央行來解決這個問題,要麼學美國用資本市場來發行貨幣。總之,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中國貨幣發行機制是什麼?這是一個重大難題。一定要有一套人民幣發行的貨幣投放機制,這本白皮書也一定要有。
《人民銀行法》裡面只規定了「人民銀行負責人民幣的貨幣發行」,至於怎麼發、按什麼原則發、發多少、什麼時候發,似乎沒有法律文件的明確規定。而如果一切成為黑匣子,這是更可怕的事。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的貨幣發行機制,並且市場也都認同了,大家都按這套新的裝置運行,那人民幣匯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無論貶到什麼程度或者升到什麼程度都是穩定的,市場兩套機器在切換之間可能有一些切換成本,但是那是一次性的,新規則對我們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是絕對的保證。
貨幣發行銀行向流通領域投放的貨幣數量超過從流通領域回籠貨幣發行庫的貨幣數量。貨幣發行按其性質分為經濟發行、財政發行、隱蔽的財政發行、信用發行四種。(1)經濟發行。指貨幣發行銀行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信貸程序,有計劃地發行、投放貨幣。這種發行有充足的商品物資作保證,與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一致,符合貨幣流通規律的要求,能夠保證市場貨幣流通的穩定、正常,是一種正常的發行。(2)財政發行。指為彌補財政赤字而進行的貨幣發行。財政出現赤字後,向銀行透支,直接佔用銀行貸款,使信貸收支出現不平衡,迫使銀行發行貨幣。這種發行是沒有物資保障的過多發行,必然引起流通中貨幣過多,造成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是一種不正常的發行。(3)隱蔽的財政發行。指由於財政假平衡真赤字而導致的貨幣發行,它是由財政的虛假收入造成的。突出表現在傳統計劃體制下,工業生產脫離市場,產品不適銷對路且質次價高,這樣的產品被商業部門統購包銷後,企業向國家繳納了稅金和利潤,形成財政收入,而商業部門的商品積壓甚至報廢,佔用大量資金。這樣,一方面財政形成的部分收入沒有物資保證,另一方面商業部門資金被擠占,為了周轉又必須向銀行貸款,使銀行貸款增加,形成隱蔽性的財政發行。(4)信用發行。通過信貸方式進行的貨幣發行。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進行的適當信用貨幣發行是必要的,但如果銀行貸款掌握不嚴,發放貸款超過生產發展和商品流轉擴大的需要,也會造成流通中的貨幣過多而形成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貨幣發行必須符合貨幣流通規律的客觀要求。在我國,貨幣發行堅持穩定貨幣的方針,堅持貨幣發行權集中於中央和有計劃發行的原則。人民幣的發行是在每年國民經濟計劃平衡的基礎上,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核批最高發行限額,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具體執行。
人民幣發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發行是指人民銀行代表國家發行、投放、回籠、調撥、銷毀、保管以及調節各地人民幣流通等業務活動的總稱。狹義的發行是指人民銀行向流通領域投放人民幣現金的行為。具體說,就是人民銀行通過發行庫把發行基金投入業務庫,使一部分貨幣進入流通領域。人民幣發行是流通中貨幣的源頭。人民幣的投放與回籠與穩定幣值有直接聯系,而正常的貨幣流通是國民經濟正常運轉的重要條件。因此,人民幣的發行直接關繫到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關繫到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強對人民幣發行的管理。
5. 人民幣具體匯率由央行規定嗎
央行參照一攬子貨幣規定人民幣匯率 其中主要參考的 美元 日元 歐元區的貨幣 是有管理的 浮動的匯率制度
6. 國家的匯率是如何控制的
具體如下:
(1)運用財政金融手段,減少政府開支,提高存款准備率,提高利率,以緊縮經濟,促進擴大出口,減少進口。
(2)通過本國貨幣法定貶值,降低本國貨幣對外匯率,從而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成本,有利於增加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同時,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減少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
(3)在進口方面發放進口許可證,憑進口許可證購買所需外匯。
(4)採用進口配額制,對一定時期內進口商品的數量和金額加以限制,對超過配額部分不準進口或徵收高關稅或罰款。
(5)進口存款制,是對某些限制進口商品要求進口商預交一定金額的進口存款作為無息存款。有些國家還規定進口方必須獲得出口方所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出口信貸或提高開出信用證押金等方式限制進口。
(6)在出口方面給予出口信貸、出口補貼,鼓勵出口。
(7)管制資本輸出入。即根據經濟情況變化,有時採取一些措施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通常情況下,發達國家多實行限制資本輸入鼓勵資本輸出的政策;發展中國家多採取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的政策。
(8)建立外匯平準基金。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表現在國內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必然上升。此時,中央銀行拋出外匯,阻止匯率繼續上揚;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而引起外匯匯率下跌時,買進外匯,防止匯率繼續下跌。這種外匯買賣活動,在國家不直接規定匯率變動幅度的情況下對匯率起到了緩沖和穩定作用。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對國際收支的短期逆差效果顯著,而對長期逆差作用不大。因為外匯平準基金數額有限,無法供應長期的外匯市場需求。
7. 現在有哪些基金是做匯率的
匯率基金好象沒有,近似的指數基金較多:
上證50ETF、
嘉實滬深300
華安180
上證紅利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長盛中證1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中小企業板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上證180 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大成滬深3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易方達深證10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嘉實滬深3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LOF)
上證5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長城久泰中信標普3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易方達5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融通深證1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萬家18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華安MSCI中國A股指數增強型證券投資基金
萬家公用事業行業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指數增強型)
博時裕富證券投資基金(被動式指數型)
8. 書上寫:中央銀行通常設置外匯平準基金,當外匯求大於供,匯率上升時,就拋售本幣,收回外幣。~~~我想
我看LZ的問題和第一個回答的,感覺很奇怪。
也許LZ理解的外匯是外幣,但我認為應該是本幣,因為外幣很多種類,不會都求大於供,它這里應該是說外國對本幣的求大於供,那本幣會升值。如果是平準基金認為匯率高了,那就拋售本幣,讓匯率下降。
9. 什麼是基金外匯
外匯平準基金一般由外匯、黃金和本國貨幣等構成,當某一時期外匯匯率持續上升、本幣匯率持續下跌時,就通過平準基金在外匯市場上賣出外匯,買進本幣;反之則賣出本幣,買入外匯,以此穩定匯率。由於外匯平準基金也並非取之不盡,因此,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或長期性失衡,並使匯率持續升跌時,對平準基金的運用必須謹慎進行。 中國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建議,設立外匯平準基金以消化外匯增量。他表示,如果有了外匯平準基金,央行就不用投放基礎貨幣來對沖外匯的增量,而是可以通過其他的資金來源,以市場化操作來消化外匯增量。央行在這一過程中繼續發揮對沖主體的功能。賈康表示,現在設立外匯平準基金有它的操作空間。外匯平準基金制度基本內容,是由政府撥給一定的本幣和外幣基金設立外匯平準基金賬戶,由財政部控制,中央銀行只作為該賬戶的代理人對賬戶進行管理。此前,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也曾建議,可以考慮如美國、英國、日本那樣,專設外匯平準基金,主要資產為外匯資產,負債主要是特別債券、外匯資產債,以充分協調內部與外部經濟活動,徹底根除匯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互掣肘、相互制約的制度障礙。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高居不下,同時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礎貨幣來對沖外匯的增量,這是目前中國流動性泛濫進行造成通脹壓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