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匯率差異調整方法:賤買貴賣,賺取買賣差價,商業銀行等機構買進外幣時所依據的匯率叫「買入匯率」(BuyingRate),也稱「買價」;賣出外幣時所依據匯率叫「賣出匯率」(SellingRate),也稱「賣價」,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相差的幅度一般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各國不盡相同,兩者之間的差額,即商業銀行買賣外匯的利潤。買入匯率與買出匯率相加,除以2,則為中間匯率(Medial Rate)。在外匯市場上掛牌的外匯牌價一般均列有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一定外幣後的一個本幣數字表示「買價」即銀行買進外幣時付給客戶的本幣數;後一個本幣數字表示「賣價」,即銀行賣出外幣時向客戶收取的本幣數。在間接票價法下,情況恰恰相反,在本幣後的前一外幣數字為「賣價」,即銀行收進一定量的(1個或100個)本幣而賣出外幣時,它所付給客戶的外幣數;後一外幣數字是「買價」,即銀行付出一定量的(1個或100個)本幣而買進外幣時,它向客戶收取的外幣數。
外匯匯率(Foreign Exchange Rate)是以另一國貨幣來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其高低最終由外匯市場決定。外匯買賣一般均集中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它們買賣外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方法是賤買貴賣,賺取買賣差價,其買進外匯時所依據的匯率為買入匯率,也稱買入價;賣出外匯時所依據的匯率叫賣出匯率,也稱賣出價。
B. 為什麼人民幣和離岸人民幣匯率不一樣呢
境內人民幣匯率和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不同。
境內人民幣與外幣之間仍不能完全自由兌換,人民幣和外幣兌換需要滿足外管局監管條件,都是以實需為交易背景的,因此匯率更多地是由實需背景下的人民幣與外幣的供需決定。
離岸市場人民幣匯率不受境內監管,交易屬於自由兌換,是市場化的定價,既包含了境外的實需原則,更多地是體現投資者的投機需求,因此境外人民幣匯率與境內匯率會不一樣,有些時候差異較大。
但是,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權還是在國內,所以雖然境內外匯率有可能會有價差,但價差不會太大,太大的價差維持不了太長時間。原因是如果境內外存在價差,在目前人民幣跨境結算比較便利的背景下,境內客戶可以採用人民幣跨境結算方式,選擇更好的境外匯率進行結匯和售匯,這樣的套利交易會導致境內外匯差空間被抹平。
C. 出口企業應收賬款作帳時與收匯時的匯率
那貸方應收帳款是按哪個匯率來算呢, 匯率按收到款的當月月初匯率來算。
每月一次或每年一次對外幣帳戶進行匯兌損益調就行了。
在做收外匯憑證時借方銀行存款是按當天的金額,結匯時,月初匯率(記帳匯率)與當天的匯差就做匯兌損益。如無結匯,就無匯兌匯損益。
D. 關於應收應付的外幣記賬,及匯兌調整等問題
本人公司也涉及到外幣結算,也在學習中。在處理這類業務時,首先每月初要確定一個記賬匯率,這個匯率一般是月初的銀行基準匯率。 然後在每月末要進行一次期末調匯,調整匯率一般是月末的銀行基準匯率。如果你用金碟軟體只要設置好了記賬匯率和調整匯率,期末調匯軟體會自動完成。另外你所說的軟體設置幣別核算的問題,你只要在相關科目里選擇核算「所有幣別」即可核算外幣。另外建議如果經常發生外幣核算的話,應收應付及銀行都應設置外幣的核算。
你上面列出的賬務處理,如果都是在當月發生的,就基本沒有問題(結匯時的匯率是按實際匯率,即銀行買入價),如果是跨月的,就缺少一個期末調匯。還有玉是你的匯率設置為6.8,跟實際匯率有一定差距,現在匯率已突破6.7,如果匯率設置不合理,會產生較大的匯競損益,與實際不符。
E. 我公司是進口貨物,但不出口!進出匯率不同,進口匯率比付款時的匯率高,匯兌損益怎麼處理呢 謝謝!
外匯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是指一國政府為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而對外匯進出實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國又稱外匯管理。一國政府通過法令對國際結算和外匯買賣進行限制的一種限制進口的國際貿易政策。外匯管制分為數量管制和成本管制。前者是指國家外匯管理機構對外匯買賣的數量直接進行限制和分配,通過控制外匯總量達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後者是指,國家外匯管理機構對外匯買賣實行復匯率制,利用外匯買賣成本的差異,調節進口商品結構。
在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對進出口貿易所發生的外匯收入的管理制度,是外匯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中包括出口貿易外匯管制、 進口貿易外匯管制、 徵收進口外匯稅,限制對外支付使用的外幣,要求進口商獲得一定數額的出口信貸,提高或降低開出信用證押金、採用進口配額制, 以及採用進口存款制。 當企業在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經營業務又或投資時,匯率波動是一種近乎不可控制的因素。理由很簡單,無論是到該國家購買產品或服務,又或到該國進行投資,企業必須首先購買其貿易對手的國家的貨幣,舉例來說,出口商會以產品或服務換回本國貨幣或美元。如貿易對手是沒有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那麼交易雙方可以通過外匯市場兌換各自所需的貨幣。現時外匯市場是一個全球性的電子網路,美國、英國和日本處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交易量,而餘下的由香港、新加坡、瑞士、德國、法國和澳洲處理。在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里,進出口必須經指定的機構或要先取得許可證,而外匯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按官方匯率結售給指定銀行或按比例留成。由於脫離市場機制,貨幣流通不足,企業根本無法利用境外的外匯市場即時兌換貨幣,減輕匯率波動的影響。
政治導向的匯率風險:
在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或地區,一般採用固定的官方匯率。表面上看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的匯率相對穩定。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國家在國內往往面對龐大的通脹壓力﹔在國際層面上,這些國家又經常被其他沒有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指責操控匯率、貿易不平衡,甚至冠以傾銷或輸出通脹等罪名。為了舒緩這些來自國內外的經濟和政治壓力,傾向於採用各種行政手段,突然改變匯率,甚至改變匯率機制。企業在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經營業務又或投資時,面對政治導向的匯率風險是遠高於貿易雙方均來自沒有外匯管制的國家和地區。
匯率風險
如果匯率是一國貨幣相對於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那麼匯率風險便是一國貨幣相對於另一國貨幣的匯率波動。在評估匯率風險時,我們必須把即期匯率(Spot Exchange Rate)和遠期匯率(Forward Exchange Rate)作出區分。遠期匯率往往因某些原因與即期匯率有所差距,從而產生匯率風險。Shapiro(1999) 認為外匯風險有兩類,即會計風險和經濟風險。朱軍生(2000) 把外匯風險分成三類,即交易風險、經營風險和換算風險。Brian Coyle(2000) 亦大致相同,他把外匯風險分成交易、經濟和換算風險三類。事實上,我們認為這三類的風險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交易風險是現時或即將發生風險,是會即時影響公司財政狀況的風險,經營風險是未來的風險,而換算風險是賬面風險。對於實施外匯管制的地區,一些企業即使明白外匯對自身構成一定程度的風險,但往往因為在當地缺乏外匯金融衍生產品的供應而不能作出相應的避險措施。就中石油(股份編號HK. 0857)在2006年3月21日所發出的年報中 ,人民幣的匯率可對該公司的賬面、應收款和應付款造成不確定性,但公司並未利用金融衍生產品作出任何避險的措施。
換算風險
在交易、經濟和換算風險三類中,多數學者較關注交易風險,經濟風險較次,往往忽略會計或換算風險,朱軍生(2000)認為除在財政成果分配和核算上有影響,並不真正形成損益,財務管理一般不再對其進一步進行風險避讓管理。朱葉(2003)則認為會計風險不如經濟風險和交易風險那麼重要。我們認為換算風險是不能忽視的,由於匯兌盈虧不會在集團損益表中反映,而資產負債表又會以即期匯率(即年結日匯率)來結算,前者未能反映匯兌盈虧對營業額的影響,而後者不但有違歷史成本的會計原則,亦會扭曲資產收益率。Selling及Sorter(1983) 指出,如果國外分公司規模占總公司的比重較大,不但能對財務分析結果造成影響,甚至扭曲對未來現金流。
交易風險
交易風險涉及具體的對外交易,多見於賒帳的交易中。以應收款和應付賬為例,匯率的波動可能為企業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即使公司的商業活動不涉及跨國的交易,公司亦會受到匯率的影響。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便是本地企業的產品與進口產品之間的競爭,假若本地貨幣升值,那麼同一種但由外地進口的貨物價格便相對地便宜了,這導致了本地產品的競爭力下降。因此,妥善的匯率風險的管理對企業利潤起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較常見的匯率風險管理方法包括應用貨幣衍生品離岸交易,例如不交收遠期(Non-Deliverable Forward,簡稱「NDF」) 、非割收期權(Non-Deliverable Option,簡稱「NDO」) 、非交割貨幣互換(Non Deliverable Swap簡稱「NDS」) 、非交割匯率互換(Non-Deliverable Share Swap,簡稱「NDO」)、結構性票據(Structured Note)、 隱含期權存款(Embed Option in Bank Saving) 等。由於每家公司所面對的匯率風險都是不同的,管理層必需在應用貨幣衍生工具時,先找出匯率對其商業活動的影響,例如貨物的進出口、跨國之間的資產買賣、人力資源及營運上的支出等,以便就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避險措施。
離岸的遠期合約較常見於貨幣不能自由兌換的國家的企業交易中,其中較常見的有NDF,因為該國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在合約到期時,不會以實貨交收,而是以現差額交收。NDF容許投資者對沖某一種貨幣,從而把該風險轉移到另一投資者身上。但有一點是要特別指出的,NDF只會把風險亦即公司預期的偏差減低,但不會為公司帶來額外的收入。NDP之所以為一般受外匯管制之國家的公司提供對沖機制,減低了以不同貨幣交易的不確定性,協助管理層更准確地預算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情況。由於NDF的匯率通常是由買賣者或市場對該貨幣的需求而定下來。因此,無法使用特定的公式計算NDF的匯率,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作為匯率風險管理的目的。
經濟風險
最後一種是經濟風險,亦稱為經營風險,是最重要的匯率風險。經濟風險是指由於沒有預期到的匯率變化引致企業價值出現的變化。經濟風險不如換算風險和交易風險那麼容易確定,經濟風險受預期現金流規模的影響,存在一定的主觀成份,例如人民幣對美元升值,這是可預期的變化,不會影響企業價值,但問題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較預期為多或少,便會影響到企業價值,很明顯這是涉及到主觀意見。
總結
市場有各種各樣的衍生工具來管理不同性質匯率風險,問題是企業必需就其本身情況作出最適當的匯率風險管理政策。例如企業對風險的嫌惡程度 ,假如企業的利潤率較高,對匯率風險的承受能力相對會較高,對匯率風險的嫌惡程度或敏感度自然會較低,以至匯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亦相對較低。對於一些受外匯管制的國家中的企業,由於國家對外匯的干預,公司的匯率問題在一定程度受該國對干預外匯政策的保護,比如說外匯匯率的浮動比其他自由市場少,這亦會減低企業管理層對貨幣風險的敏感程度。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F. 對境外同一公司有應收也有應付,可否抵帳,外匯有無管制
切忌貿易項下的貨款對沖,因為這會導致你們出口核銷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多領導都和我們討論過,結果還是,不要對沖,除非你們的貨物還沒有出口。因為如果沒有出口,可以在報關的時候將這筆對沖了的費用扣除,這樣報關金額偏小,才能用已經扣除了部分的收匯去順利核銷。如果已經報關,則扣除了部分的收匯必然不夠,必然有差額,有差額就麻煩
G. 關於應收帳款的匯兌差異
比方說你開的發票金額為2000元,結果銀行只收到1995美元,那就差了5美元,這時就有匯兌損溢了。匯率為7.5660,我們提款匯率為7.5653(借:銀行存款15092.77借:財務費用-匯況損溢1.4借:財務費用-國外費用37.83貸:應收賬款15132)
H. 實際收匯和實際出口不在同一個月的匯率差額怎樣做賬務處理我想問的問題是我們單位一般是先按照30%預收
每個月月末均要將外匯存款、應收應付外匯往來款、外匯借款等按你單位會計政策確定的外匯核算方法進行調整,另外實際收、付款與帳面核算也會出現羫,其差額一般列入財務費用---匯兌損益中,屬於基建工程的外匯借款可能要根據情況進行資本化......
I. 人民幣外匯匯率境內外是否有所不同
是的
境內參考在岸人民幣匯率
境外參考離岸人民幣匯率
-通匯國際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