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外匯分賬制的原理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外匯分賬制的原理

發布時間: 2021-06-08 04:01:51

外匯業務的記賬方法

一、記賬本位幣及記賬匯率

(一)記賬本位幣

記賬本位幣是指企業經營所處的主要經濟環境中的貨幣,即用於日常登記賬簿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時用以表示計量的貨幣。《會計法》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報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在一般情況下,企業採用的記賬本位幣都是企業所在國使用的貨幣,記賬本位幣是與外幣相對而言的,凡是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都是外幣。

(二)計賬匯率

記賬匯率亦稱現行匯率是指企業發生外幣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賬務處理所採用的匯率。

匯率是指兩種貨幣相兌換的比率,是一種貨幣單位用另一種貨幣單位所表示的價格。我們通常在銀行見到的匯率有三種表示方式:買入價、賣出價和中間價。買入價指銀行買入其他貨幣的價格,賣出價指銀行出售其他貨幣的價格,中間價是銀行買入價與賣出價的平均,銀行的賣出價一般高於買入價,以獲取其中的差價。

1.即期匯率及即期匯率的選擇

無論是買入價,還是賣出價均是立即交付的結算價格,都是即期匯率。即期匯率是相對於遠期匯率而言的。遠期匯率是在未來某一日交付時的結算價格。為了方便核算,准則中企業用於記賬的即期匯率一般指當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但是,在企業發生單純的貨幣交換交易或涉及貨幣交換的交易時,僅用中間價不能反映貨幣買賣的損益,需要使用買入價或賣出價折算。

企業發生的外幣交易只涉及人民幣與美元、歐元、日元、港元之間折算的,可直接採用中國人民銀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作為及其匯率進行折算;企業發生的外幣交易只涉及人民幣與其他貨幣之間折算的,應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各種貨幣對美元折算率採用套算的方法進行折算,發生的外幣交易涉及人民幣以外的貨幣之間折算的,可直接採用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各種貨幣對美元折算率進行折算。

2.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

當匯率變動不大時,為簡化核算,企業在外幣交易日或對外報表的某些項目進行折算時,也可選擇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折算。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是「按照系統合理的方法確定的、於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近似的匯率」,通常是指當期平均匯率或加權平均匯率等。加權平均匯率需要採用外幣交易的外幣金額作為權重進行計算。

確定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的方法應在前後各期保持一致。如果匯率波動使得採用即期匯率的近似匯率折算不適當時,應當採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至於何時不適當,需要企業根據匯率變動情況及計算近似匯率的方法等進行判斷。

二、外幣業務的記賬方法

外幣業務的記賬方法是指企業登記外幣業務賬戶的方法。在我國會計實務中,主要有兩種方法,各單位可根據外幣業務的繁簡選用其中一種方法。

(一)外匯統賬制

又稱本幣記賬法,即企業在發生外幣交易時,即折算為記賬本位幣入賬。

採用外匯統賬制記賬,在會計賬簿上雖然也反映外幣,但僅作為補充資料加以記錄。無論外匯現金、銀行存款,還是債權債務等外匯賬戶,在賬上均以人民幣金額為准。這種方法適合於涉及外幣幣種較少、外匯業務不多的單位。(現行地勘單位會計制度規定,地勘單位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發生外幣業務時,應將其外幣金額摺合為記賬本位幣(即人民幣)金額記賬,這說明地勘單位外幣業務是採用統賬制記賬法進行外幣業務核算。)

(二)外匯分賬制

亦稱原幣記賬法或分別記賬法。是指企業在日常核算時分別幣種記賬,資產負債日,分別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資產項目進行調整:貨幣性項目按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非貨幣比項目按交易日即期匯率折算;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從我國目前情況看,絕大多數企業採用外幣統賬制,只有銀行等少數金融企業由於外幣交易頻繁,涉及外幣幣種較多,可以採用分賬制記賬方法進行日常核算。無論是採用分賬制記賬方法,還是採用通脹制記賬方法,只是賬務處理的程序不同,但產生的結果應當相同,即計算出的匯兌差額相同,相應的會計處理也相同,即均計入當期損益。

㈡ 銀行承兌匯票業務處理流程簡述採用外匯分帳制核算時銀行匯兌損益的形成過程

銀行承兌匯票業務處理流程;
1、出票:由付款客戶簽發銀行承兌匯票,並加蓋預留銀行印鑒。

2、提示承兌:銀行承兌匯票出票人持匯票向其開戶銀行申請承兌。

3、領取匯票:銀行承兌後,申請客戶領取已承兌的銀行承兌匯票。

4、匯票流通使用

(1)承兌申請客戶持銀行承兌匯票與收款人辦理款項結算,交付匯票給收款人;

(2)收款人可根據交易的需要,將銀行承兌匯票背書轉讓給其債權人。

(3)收款人或持票人可根據需要,持銀行承兌匯票向銀行申請質押或貼現,以獲得資金。

5、提示付款

在提示付款期內,收款人或持票人持銀行承兌匯票向開戶銀行辦理委託收款,向承兌銀行收取票款。超過提示付款期的,收款人或持票人的開戶行不再受理銀行承兌匯票的委託收款,但收款人或持票人可持有關證明文件直接向承兌銀行提示付款。

㈢ 金蝶財務軟體中,憑證分賬制是什麼意思

按照財政部的規定,有外匯業務的金融企業(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等),可以採用外匯分賬制的核算方法,也可以採用外匯統賬制的核算方法。目前我國的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及企業財務公司對外匯業務普遍採用外匯分賬制進行核算。 在外匯分賬制下,各種外幣業務均以原幣填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對涉及不同貨幣的業務則通過設置一個過渡科目(如「貨幣兌換」或「外匯」科目)進行處理,各種貨幣之間的兌換及賬務之間的聯系均通過該過渡科目。在會計期末各外幣賬戶及上述過渡科目的余額均按國家規定的會計期末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貨幣兌換」或「外匯」科目中由於匯率變動所產生的余額則轉作為匯兌損益並計入當期損益。 在實際操作當中一般僅對大幣種如美元、港幣等單獨建立賬簿核算,對於一些小幣種,如泰國銖,就不另設賬簿反映了,而是作為外幣錄入到某一大幣種賬中。 因此金融企業除了人民幣賬簿外,還需要為主要外匯大幣種設置不同的賬簿進行核算並編制會計報表。所有賬簿必須按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進行核算。這些不同的賬簿不分主從,相互獨立。 本書中對外幣分賬制模式主要分析證券公司和財務公司兩種模型。

㈣ 採用外匯分賬制核算時銀行匯兌損益的形成過程

匯兌損益帳務處理方法
不同性質的匯兌損益,應當計入不同的會計報表,影響財務報表上的不同內容。
對於交易損益來說,由於它是隨著外幣業務的產生而產生的,而外幣業務由通常對應著一定的貨幣兌換行為,所以交易損益會真正發生,即交易損益的產生會最終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入流出量。因此,交易損益應當計入企業的損益表,影響企業的應稅收益。
對於換算損益來說,它只是換算外幣財務報表的過程中,由於使用的匯率不一致而產生的一個差額數字,它是永遠不會真正產生的,即換算損益的產生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入、流出量。因此,換算損益不應當計入公司的損益表而對企業的應稅收益產生影響,它應當在資產負債表的「股東權益」項目下,單獨列示「換算損益」進行反映。
從處理的時間來看,可以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把匯兌損益計入當期會計報表,進行立即認定,一種是根據各種不同的規則進行遞延處理。
對於「已清算交易的匯兌損益」,應當計入清算當期的損益表,影響當期的損益;而「未清算交易的匯兌損益」項目,則應遞延至其發生,即遞延至交易實際清算時,再列入損益表。
總之,對於交易損益而言,只有當其實際發生時,才會對企業的應稅收益產生影響,應當計入損益表。此外,某些與取得長期資產或產生長期負債有關的匯兌損益,如果數額較大,則應當在長期資產的使用期或長期債務的有效期內進行攤銷。
換算損益由於不涉及不同的會計期間,所以不存在遞延與否的問題。
匯兌收益時,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財務費用」科目

㈤ 什麼是外匯分賬制簡述外匯分賬制的具體做法

外匯分賬制也稱為原幣賬法,是指在外匯交易發生時直接用原幣記賬,平時不進行匯率折算,也不反映記賬本位幣金額,如果涉及兩種貨幣的交易,則用「貨幣兌換」賬戶作為兩種貨幣賬務之間的橋梁,分別與原幣的有關賬戶對轉,期末,應將所有以外幣記賬的各賬戶全部按期末市場匯率折算成記賬本位幣金額,並匯總確認匯兌損益。有外幣業務的金融企業採用這種方法。在分賬制記賬方法下,為保持不同幣種借貸方金額合計相等,需要設置「貨幣兌換」賬戶進行核算。實務中又可採取兩種方法核算:

1. 所有外幣交易均通過「貨幣兌換」賬戶處理

在這種方法下,會計處理包括以下內容:

(1) 企業發生的外幣交易同時涉及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的,按相同外幣金額同時記入貨幣性項目和「貨幣兌換(外幣)」賬戶,同時,按以交易發生日即期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的金額,記入非貨幣性項目和「貨幣兌換(記賬本位幣)」賬戶。

(2) 企業發生的交易僅涉及本位幣以外的一種貨幣反映的貨幣性項目的,按相同幣種金額入賬,不需要通過「貨幣兌換」賬戶核算;如果涉及兩種以上貨幣,按相同幣種金額記入相應貨幣性項目和「貨幣兌換(外幣)」賬戶。

(3) 期末,應將所有以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反映的「貨幣兌換」賬戶余額按期末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並與「貨幣兌換(記賬本位幣)」賬戶余額相比較,其差額轉入「匯兌損益」賬戶:如為借方余額,借記「匯兌損益」賬戶,貸記「貨幣兌換(記賬本位幣)」賬戶;如為貸方余額,借記「貨幣兌換(記賬本位幣)」賬戶,貸記「匯兌損益」賬戶。

(4) 結算外幣貨幣性項目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匯兌損益」。

2. 外幣交易的日常核算不通過「貨幣兌換」賬戶,僅在資產負債表日結轉匯兌損益時通過「貨幣兌換」賬戶處理

採用這種方法,在外幣交易發生時直接以發生的幣種進行賬務處理,期末,由於所有賬戶均需要折算為記賬本位幣列報,因此,所有以外幣反映的賬戶余額均需要折算為記賬本位幣余額,其中,貨幣性項目以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非貨幣性項目以交易日即期匯率折算。折算後,所有賬戶借方余額之和與所有賬戶余額之和的差額即為當期匯兌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
外匯分賬制核算外匯分賬制又稱原幣記賬法。它是指商業銀行處理外匯業務所採用的一種專門記賬方法。它是在外匯業務發生時,對有關外幣的賬務,從填制憑證,登記賬簿到編制報表,都直接以外幣核算,各種外幣都自成一套獨立的賬務系統,互不混淆。外幣分賬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按照各種外幣分別設賬。
在外匯資金核算中,銀行應當將本幣和外幣嚴格分開設置賬戶。一般按照經營的主要外匯幣種分別設置外匯賬戶,填制外幣憑證、登記賬薄、編制報表形成獨立的外幣賬務體系。以反映各種外幣情況。
(2)劃分現匯和記賬外匯。
按照銀行與國外銀行清算方式劃分,商業銀行要將外匯進一步劃分為現匯賬務體系和記賬外匯賬務體系。
(3)設置「外匯買賣」科目。
在外匯核算過程中,當涉及到兩種不同種類貨幣交易時,必須通過「外匯買賣」賬戶核算,使其各自保持賬務系統的完整性和獨立性。
(4)年終編制各種貨幣合並的決算報表。
年終決算時,為了全面反映本幣和外幣的資產負債情況,各商業銀行應將按照原幣反映的各種分賬貨幣按照年終決算日匯價摺合為本幣,與本幣核算的決算報表的相同科目對口合並,匯總編制各類貨幣合並的本幣決算報表,匯總反映本行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㈥ 商業銀行如何利用會計應用系統實現外幣交易統賬制

近年來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並日益改變銀行會計。如何開發設計會計應用系統滿足外幣統賬制要求,是執行外幣折算準則的關鍵所在。筆者試結合商業銀行會計工作實踐,談談如何利用會計應用系統實現外幣交易統賬制。 事實上,為增強競爭優勢,近年來商業銀行高度重視會計應用系統的開發設計,構建了相互聯系的會計生產系統和財務報告系統。 生產系統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賬務數據為主,實現全行的數據集中;報告系統以生產系統為數據源,按照一定的規則生成總賬數據和財務會計報表,以滿足內部管理需要和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定監管要求。 設計原則 一方面,生產系統中仍保留外幣分賬制的功能。 商業銀行的生產系統一般是按照外幣分賬制設計,在新《企業會計准則》實施之前,其交易處理模塊已廣泛應用,若比照工商企業執行外幣交易統賬制,商業銀行則要在生產系統中按交易逐筆折算,對系統設計的內在機理全面改造,工作量巨大,並對系統資源空間提出更高要求。考慮到商業銀行外幣業務的現況,財政部下發的「外幣折算準則應用指南」允許金融企業採用分賬制記賬方法進行日常核算。因此,不論踐行成本效益原則還是依據制度,商業銀行都可在生產系統中保留外幣分賬制功能。 另一方面,改造報告系統,實現外幣統賬制的處理結果。 改造報告系統要遵循以下設計原則:一是在報告系統中對所有會計科目區分為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並設置相應的系統參數,實現系統對貨幣性項目自動重估,對非貨幣性項目不重估;二是報告系統貨幣性項目重估頻率要與生產系統損益重估頻率保持一致,一般按月進行;三是確保報告系統貨幣性項目重估使用的折算匯率與生產系統損益重估使用的折算匯率一致;四是在報告系統中增加「外幣貨幣性項目重估損益」科目,反映外幣貨幣性項目重估時產生的損益。 原理分析 依託原有生產系統和適當改造報告系統,即可以較低成本滿足外幣折算準則要求,原理分析如下: 首先,對匯兌差額的處理結果與統賬制一致。 「外幣折算準則應用指南」允許金融企業採用分賬制記賬方法進行日常核算,但要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外幣賬戶余額進行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的調整,並確保採用分賬制記賬方法產生匯兌差額的處理結果,與統賬制一致。 而在執行外幣折算準則之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實施的外幣分賬制,不區分外幣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資產負債表日外幣交易不產生匯兌差額。因此,報告系統中的參數化設計,要對所有會計科目區分為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系統將屬性參數設置為「貨幣性項目」的會計科目,按資產負債表日折算匯率進行重估,對資產負債表日折算匯率與初始確認時或者前一資產負債表日折算匯率不同而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外幣貨幣性項目重估損益」科目;將屬性參數設置為「非貨幣性項目」的會計科目,仍以歷史成本計量,在報告系統中反映為以交易發生日折算匯率轉換的摺合記賬本位幣(CNY)余額。 其次,月末資產負債表中間過渡類CNY科目余額為零。 我國工商企業採用的外幣統賬制,將發生的多種貨幣經濟業務,摺合成人民幣加以反映,外幣在賬上僅作輔助記錄。統賬制的特點之一是不設立「外匯結售」、「代客外匯買賣」、「經營套匯」等中間過渡類會計科目和賬簿。而基於上述會計應用系統的設計思路,商業銀行在生產系統中仍可使用中間過渡類科目,實現跨幣種記賬。

㈦ 外幣業務的記賬方法有哪些

1.外匯分賬制
外匯分賬制又稱分幣記賬制,就是在外幣經濟業務發生時直接按外幣記賬,期末再將各種外幣賬戶的余額和發生額摺合成本國貨幣,然後編制會計報表。
2.外匯統賬制
外匯統賬制又稱統一貨幣記賬制,分為兩種,一種是本國貨幣統賬制,一種是外國貨幣統賬制。在我國會計上對外匯的核算主要採用本國貨幣統賬制,也就是以人民幣為記賬單位記錄所發生的外匯交易業務,發生多種貨幣的經濟業務,均摺合為人民幣加以反映,外幣在賬面上只作輔助記錄。

㈧ 商業銀行如何利用會計應用系統實現外幣交易統賬制求答案

《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以下簡稱「外幣折算準則」)體現了對上市公司外幣交易執行統賬制的實質要求,但銀行是經營貨幣的企業,外幣業務種類繁多,交易頻繁,普遍採取按外幣幣種分設賬套,實施統賬制具有較大難度。近年來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並日益改變銀行會計。如何開發設計會計應用系統滿足外幣統賬制要求,是執行外幣折算準則的關鍵所在。筆者試結合商業銀行會計工作實踐,談談如何利用會計應用系統實現外幣交易統賬制。事實上,為增強競爭優勢,近年來商業銀行高度重視會計應用系統的開發設計,構建了相互聯系的會計生產系統和財務報告系統。生產系統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賬務數據為主,實現全行的數據集中;報告系統以生產系統為數據源,按照一定的規則生成總賬數據和財務會計報表,以滿足內部管理需要和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法定監管要求。設計原則一方面,生產系統中仍保留外幣分賬制的功能。商業銀行的生產系統一般是按照外幣分賬制設計,在新《企業會計准則》實施之前,其交易處理模塊已廣泛應用,若比照工商企業執行外幣交易統賬制,商業銀行則要在生產系統中按交易逐筆折算,對系統設計的內在機理全面改造,工作量巨大,並對系統資源空間提出更高要求。考慮到商業銀行外幣業務的現況,財政部下發的「外幣折算準則應用指南」允許金融企業採用分賬制記賬方法進行日常核算。因此,不論踐行成本效益原則還是依據制度,商業銀行都可在生產系統中保留外幣分賬制功能。另一方面,改造報告系統,實現外幣統賬制的處理結果。改造報告系統要遵循以下設計原則:一是在報告系統中對所有會計科目區分為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並設置相應的系統參數,實現系統對貨幣性項目自動重估,對非貨幣性項目不重估;二是報告系統貨幣性項目重估頻率要與生產系統損益重估頻率保持一致,一般按月進行;三是確保報告系統貨幣性項目重估使用的折算匯率與生產系統損益重估使用的折算匯率一致;四是在報告系統中增加「外幣貨幣性項目重估損益」科目,反映外幣貨幣性項目重估時產生的損益。原理分析依託原有生產系統和適當改造報告系統,即可以較低成本滿足外幣折算準則要求,原理分析如下:首先,對匯兌差額的處理結果與統賬制一致。「外幣折算準則應用指南」允許金融企業採用分賬制記賬方法進行日常核算,但要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外幣賬戶余額進行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的調整,並確保採用分賬制記賬方法產生匯兌差額的處理結果,與統賬制一致。而在執行外幣折算準則之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實施的外幣分賬制,不區分外幣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資產負債表日外幣交易不產生匯兌差額。因此,報告系統中的參數化設計,要對所有會計科目區分為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系統將屬性參數設置為「貨幣性項目」的會計科目,按資產負債表日折算匯率進行重估,對資產負債表日折算匯率與初始確認時或者前一資產負債表日折算匯率不同而產生的匯兌差額,計入「外幣貨幣性項目重估損益」科目;將屬性參數設置為「非貨幣性項目」的會計科目,仍以歷史成本計量,在報告系統中反映為以交易發生日折算匯率轉換的摺合記賬本位幣(CNY)余額。其次,月末資產負債表中間過渡類CNY科目余額為零。我國工商企業採用的外幣統賬制,將發生的多種貨幣經濟業務,摺合成人民幣加以反映,外幣在賬上僅作輔助記錄。統賬制的特點之一是不設立「外匯結售」、「代客外匯買賣」、「經營套匯」等中間過渡類會計科目和賬簿。而基於上述會計應用系統的設計思路,商業銀行在生產系統中仍可使用中間過渡類科目,實現跨幣種記賬。

㈨ 外匯統賬制和外匯分賬制各有何特點

一、外匯統賬制的特點是記賬簡單,所有幣種都以即期或當期匯率折算,便於加總核算,適合普通企業採用。

以人民幣為記賬單位來記錄所發生的外匯交易業務,將發生的多種貨幣的經濟業務,摺合成人民幣加以反映,外幣在賬上僅作輔助記錄。

二、外匯分賬制的特點是記賬復雜,所有幣種都以原幣核算、數據准確,便於分類核算,適合有多種外匯業務的金融企業。

在外匯交易發生時直接用原幣記賬,平時不進行匯率折算,也不反映記賬本位幣金額,如果涉及兩種貨幣的交易,則用「貨幣兌換」賬戶作為兩種貨幣賬務之間的橋梁,分別與原幣的有關賬戶對轉。

(9)外匯分賬制的原理擴展閱讀:

採用外幣統賬法對企業外幣業務進行會計處理時,由於將外幣換算成記賬本位幣 的摺合率,即其入賬時的記賬匯率,可以是外幣業務發生當日的匯率,也可以是外幣業務發生當月一日的匯率。因此,外幣統賬法又可以分為「逐日折演算法」和「月終調整法」兩種方法。

逐日折演算法,對每一筆外幣業務在發生時均按當日匯率換算成記賬本位幣入賬。由於此法平時要採用每日匯率入賬,故入賬匯率變動頻繁,增加了會計核算的工作量。

㈩ 為什麼說外匯交易的記賬方法統賬制和分賬制只是賬務處理的程序不同,但產生的結果應當相同,即計算出的匯

統賬制就是自始至終以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例如一直用人民幣記賬,分賬制是以一種貨幣記賬,期末做表翻譯成另一種貨幣,例如美國在華企業平時用美元記賬,結算時翻譯成中文做表,因為一般都是按照固定匯率計算,或者按月定匯率,所以差額相同,後面通過財務成本或營業外收支等賬戶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