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中國貨幣超發,但卻通貨緊縮
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通脹?
拋開情感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在這場貨幣發行大賽中也不能獨善其身,甚至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對中國國內經濟來說,中國需要印鈔,這能帶來經濟的繁榮。而且,我們印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出口,被動印鈔來平抑人民幣匯率。
按常理來說,大幅度印鈔最大的顧忌就是會產生通貨膨脹。最近世界范圍內大幅度的量化寬松,產生通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M2超過100萬億。中國發行這么多的貨幣,為何沒有引起顯著的通脹?中國的貨幣發行後都流失到了哪裡?會不會有什麼隱患呢?
首先,中國的貨幣超發本身並不馬上意味著經濟的失調和通脹的產生。我們貨幣量M2遠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冠軍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礎。在美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僅大約12萬億美元,而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超過了60萬億美元,即在美國經濟中直接融資比例超過了80%。而與之相反,在中國,銀行系統總資產超過80萬億元,而股市債市規模則僅僅為20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欠發達使得大量的資金無處消化,進而導致了M2的激增。當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國這樣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貨幣發行後進入股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等黑洞漩渦中。以至於在中國,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需要特別多的貨幣發行。
2. 中國貨幣超發了嗎
中國貨幣超發非常嚴重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達103.61萬億元,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隨著M2的快速增長,一項跨國比較屢屢見諸報端:中國的M2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M2量級最大的國家,是美國的1.5倍。那麼,中國M2驟增的主因是什麼?
M2規模上漲有很多因素。首先從貨幣需求上來看,因為中國本身貨幣需求上升較快,所以它要求有對應的貨幣供應量。然而貨幣需求為何會出現上升較快的現象呢?這主要與國家GDP增長速度相關。近年來,中國GDP增長速度較快,經常出現兩位數的增長。它的增長也同樣要求有一定的貨幣量去對應。這些都屬於實體經濟因素。
與此同時,非實體經濟因素也存在其中。現在存在大量金融和類金融的經濟活動,比如股票交易、期貨交易、大宗商品交易,還有各種證券方面的交易等都需要一定的貨幣量去支撐。雖然這些內容與實體經濟不一定存在太大的關聯,但是依舊會促進中國貨幣量的需求。
除此之外,有些領域的價格增長過快也會造成廣義貨幣的增長。比如房地產行業,由於價格上升速度較快,大量貨幣將運用於房地產的交易買賣活動——這屬於實體經濟的范疇,卻屬於結構性的價格上升,但是在活動中支配和吸收的貨幣量,也影響廣義貨幣量的增加。
3. 中國貨幣超發,為什麼沒有通貨膨脹
貨幣是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比如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操作包括貨幣發行量,發行貨幣本來就是刺激通脹預期,從需求短帶動供給端的一種經濟刺激模式。那麼,沒有造成通貨膨脹說明貨幣發行量還是有管理和有控制的,即通貨膨脹在合理的區間,比如低於3%,就是好的。
如果過高才會對經濟造成擬製作用。沒有造成通貨膨脹也說明貨幣超發帶來的物價飆升的可能性被某個領域吸收了,就是資產投資領域。
(3)中國貨幣超發與匯率擴展閱讀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而在貨幣主義經濟學中,其產生原因為:當市場上貨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出現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導致購買力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該理論被總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與貨幣貶值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值為貨幣在經濟體之間相對價值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國內使用的價值,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通貨膨脹的貨是指「貨幣」。
4. 中國如何在貨幣超發的情況下保證匯率穩定
我是這樣子理解的。我國近年來不斷的發行貨幣,導致經濟中流動性過剩,貨幣貶值,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我國的匯率也應該相應的貶值,但是人民幣的匯率變動不是那麼的大,那麼的明顯。不知道LZ是不是這個意思,我按照這個來回答。簡單的說,我國實行的是資本管制,匯率也是由中央銀行來管制,所以匯率波動很小。當前我國的匯率是這樣子決定的。每天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收盤價為中間價格,第二天在前一天收盤價的千分之五范圍內波動。國內貨幣超發,貨幣貶值,按理說人民幣匯率也會貶值,貨幣之間交換和商品交換是一個道理。一方面來說,我國的匯率是由銀行間市場決定的,而銀行又受中央銀行影響較深,所以基本上可以說匯率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另一方面,前些年為了鼓勵出口,我國的匯率定的過低,這兩年聽到的人民幣匯率問題聲音漸漸小了。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央行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萬億的外匯儲備就是前些年為了維持外匯儲備的成本。中央銀行始終一一個固定的匯率在銀行間進行外匯結算,所以人民幣可以一直盯著美元,這為我國創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實現就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我國對匯率和資本的管制,雖然國內通貨膨脹,但是人民幣匯率波動較小。總體就是這么個情況。
5. 中國貨幣到底超發有多嚴重能買下整個美國是真的
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通脹?
拋開情感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在這場貨幣發行大賽中也不能獨善其身,甚至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對中國國內經濟來說,中國需要印鈔,這能帶來經濟的繁榮。而且,我們印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出口,被動印鈔來平抑人民幣匯率。
按常理來說,大幅度印鈔最大的顧忌就是會產生通貨膨脹。最近世界范圍內大幅度的量化寬松,產生通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M2超過100萬億。中國發行這么多的貨幣,為何沒有引起顯著的通脹?中國的貨幣發行後都流失到了哪裡?會不會有什麼隱患呢?
首先,中國的貨幣超發本身並不馬上意味著經濟的失調和通脹的產生。我們貨幣量M2遠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冠軍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礎。在美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僅大約12萬億美元,而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超過了60萬億美元,即在美國經濟中直接融資比例超過了80%。而與之相反,在中國,銀行系統總資產超過80萬億元,而股市債市規模則僅僅為20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欠發達使得大量的資金無處消化,進而導致了M2的激增。當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國這樣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貨幣發行後進入股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等黑洞漩渦中。以至於在中國,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需要特別多的貨幣發行。
然而這還不能成為全部的理由,不能說中國的貨幣超發就沒有任何問題了。中國的貨幣超發現在沒出現問題,不代表以後就沒問題。
在經濟學上,貨幣發行量代表的只是一個國家通脹的潛力。也就是說,印鈔只是代表一種潛力,而並不馬上產生通脹,從印鈔到產生通脹,是需要一段過程來傳導的。從國外經濟學統計來看,貨幣M2到通脹的傳導過程,可能只需要1年時間。但這個傳導過程,放在咱們中國這樣特殊的國家,那可就說不定了,也許這個傳導過程會很長很長。
貨幣發行到通脹的這個傳導過程時間取決於什麼呢?我們能想到一些術語,比如產能過剩。假設各行業都是產能過剩,產品供給超過需求,那麼即使貨幣再多,也未必能推高這種產品的消費價格。顯然,這個傳導時間就變長了。
當然,類似影響傳導時間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但這都不是關鍵。中國為什麼從印鈔到通脹的傳導時間很長呢?關鍵的所在是房地產。我們只要印出一塊錢來,無論這錢是首先流到老百姓、家還是一些官員手上,都被用來推高房地產價格了。這是一種中國人的習慣所致,也是中國經濟剛剛開始崛起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無論老百姓、家還是官員,都喜歡尋找一種安全感、一種保障。買房就是一種最好的、一種最好的安全感、一種最好的保障。
由此,中國進入了全民買房時代。無論是老百姓、家還是官員,只要有了錢,必先買房,無論是一套、兩套還是一百套。而用在消費品上的錢卻越來越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消費率會越來越低。像糧食、蔬菜等消費品對應的CPI沒有明顯的上漲,這就是中國為什麼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通脹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中國印出來的鈔,大半變成了,尤其是房地產。
有人會問了,那買房的錢不是錢么?房價不也應該算入CPI么?還真別說,房價還真不能計入CPI。宏觀經濟學的這種設計是對的,房子屬於一種,不是一種消費。買了房子,你甚至可以在幾年後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這跟消費品有最本質的區別。所以,房價確實不應該計入CPI。
有人說,那房價漲難道就跟通脹無關了么?答案是,房價漲確實應該跟通脹有關,但計入CPI的應該是房租,而不應該是房價。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無論是房價還是房租都占據了生活中很大的一筆錢,很多在大城市的人都深有感觸,自己一個月的收入幾乎一多半被用來交房租了,更別說買房了。也就是說,房子明顯是跟通脹有關聯的,具體的關聯點是房租。
既然房租要計入CPI中,而且在生活支出中占據那麼大的比例,那麼它在CPI中的比重一定要很高才對。問題是,在我國實際統計的CPI中,房租所佔的比重很低很低。雖然有關部門從來不公布權重,但能推算出來,這個權重一定高不了。也就是說,是因為這個權重問題,才讓公布出來的CPI比我們實際感受的要低很多。
所以,有兩個結論是可以得出來的:第一,中國實際的通脹應該比官方公布的CPI漲幅要大一些,但還沒到多嚴重的地步。第二,貨幣超發,現在雖然沒出現嚴重的通脹問題,但不代表以後就沒問題。只是中國從印鈔到通脹的傳導過程太長,這種通脹的潛力還沒有顯現出來。
對於一國經濟整體來說,貨幣發行權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在手上,提高了政策效率,是利於發展的。但我們並不能因此便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減少貧富差距,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杜絕貪污腐敗,讓民眾牢牢抓住經濟發展的果實,國富民也富,這才是真正的強大!(許一力)
6. 為什麼中國貨幣超發.人民幣還升值
你也許是對近十年央行超發表示了疑問。其實近十年人民幣的超發,是為了抵禦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問題,和,降低因為持有美國國債導致的美國轉嫁到人民幣上的債務危機。這兩點,是近十年來超發的主要原因。另外,這十年中著名的2008年的4萬億,是因為熱錢出逃,國內市場暫時性通縮,為了應對通縮所以又發了。現在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下,國際通縮,所以各國都在降低利率,寬松貨幣(發行),中國為繼續應對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保值,和對美元的匯率穩定,對應的繼續發行貨幣。
7. 中國貨幣匯率標準是什麼
中國貨幣匯率是標准,匯率是不斷變化的。
貨幣匯率標准主要為幣值。但這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變動的。匯率受多方因素影響。
匯率變動原因:
(一)國際收支狀況。當一國對外經常項目收支處於順差時,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現為外匯(幣)的供應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造成本國貨幣匯率上升,人民幣升值。
(二)通貨膨脹率的差異。當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時,其商品成本加大,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必然上漲,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會削弱,引起出口減少,同時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造成進口增加,從而改變經常賬戶收支。
(三)利率差異。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四)財政、貨幣政策。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
(五)匯率預期。對匯率的心理預期正日益成為影響短期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因素只有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才會產生並起作用。
(六)外匯投機力量。投機者如果預期某種貨幣將升值,就會大量購進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上升;反之,投機者若預期某種貨幣將貶值,就會大量拋售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即刻下跌。投機因素是外匯市場匯價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
(七)政府的市場干預
(八)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市,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著本幣的強勁勢頭。
(九)宏觀經濟政策。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對匯率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松與緊的搭配上。
8. 為什麼人民幣超發,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卻還能上升
1 我國不是自由兌換制度
2 RMB超發部分也是由兌美元升值引起的
補充回答:
超發抑制升值的原理是這樣的:由於我國是債權國,加上長期以來經常項目是巨額順差,所以貨幣有升值壓力。外匯市場上對RMB的需求增加,當需求增加時怎樣防止RMB價格上漲呢?就是增加供給。所以超發。
9. 為什麼我們一方面超發了43萬億貨幣,另一方面匯率人民幣匯率連創新高,似乎很矛盾。
匯率是個相對概念.匯率定價理論一般包括: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理論(包括拋補和非拋補兩種)
中國超發貨幣了,但是同時美國也連續兩輪印鈔(量化寬松政策),那就要看誰的力度大了.
另外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看,中國本身貨幣存在明顯低估之嫌,所以即使美國不進行量化寬松,我們也可能要貶值.
如果我們狂印人民幣,首先會降低我國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級,其次會造成自己的通貨膨脹,再次,在浮動匯率制前提下也會引起貨幣貶值,你還是買不起國外的關系.最後有可能引起其它國家競爭性貶值.對世界經濟不利,對自己更不利.
10. 中國貨幣 超發了嗎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余勝海近日微博稱:中國1990年貨幣總量1.53萬億,2011年85.16萬億,21年翻了59倍。美國貨幣總量同比增加1.99倍。美國規定貨幣發行量不超過GDP的70%,中國卻超2倍。2008年前40多萬億元,今年6月已突破90萬億元,通脹壓力難解,資產泡沫越吹越大,如果還不擰緊貨幣的閥門,中國的問題將越積越多。
所謂「貨幣超發」,按照一般理解,是說貨幣總量高於GDP總量。過去二十年中國的廣義貨幣總量M2從1990年的1.5萬億擴張到2011年年底的85萬億的水平,上升了54倍,相對GDP規模從82%上升至180%,既遠高於歐美等發達地區,也高過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以及同樣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日韓地區。 貨幣供應量超速勢必會帶來潛在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資產泡沫、金融機構經營風險和資金流動風險必須高度關注。貨幣供應超量將導致資產價格過快上漲,形成泡沫,一旦形成的泡沫突然間破裂,會帶來一系列家庭、投資者、金融機構、企業等方方面面的資產負債表的問題。 改革開放的30年裡,大型的通貨膨脹出現了兩次,一次是1994年,另一次是1988年,其共同特點就是貨幣的超量發行、經濟過熱和農業減產。因此,要控制通貨膨脹,就必須貨幣超量發行等三個方面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