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匯率起源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匯率起源

發布時間: 2021-06-07 22:57:12

㈠ 請問人民幣對外幣匯率的由來和依據是什麼

1. 匯率的概念

外匯匯率是用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的比率、比價或價格;也可以說,是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由於國際間的貿易與非貿易往來,各國之間需要辦理國際結算,所以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都規定有一個匯率,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美元等少數國家貨幣的匯率。

2. 匯率的標價方法
折算兩個國家的貨幣,先要確定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准。由於確定的標准不同,存在著外匯率的兩種標價方法(Quotation)。

用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外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幣,叫做直接標價法(Direct Quotation)。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變,本國貨幣的數額則隨著外國貨幣或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改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直接標價法。有些國家貨幣單位的價值量較低,如日本的日元,義大利的里拉等,現在有時以100, 000或10, 000作為折算標准。

用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本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叫做間接標價法(Indirect Quotation)。在間接標價法下,本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則隨著本國貨幣或外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改變。英國和美國都是採用間接標價法的國家。

3. 買入匯率、賣出匯率與中間匯率

外匯買賣一般均集中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它們買賣外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方法就是賤買貴賣,賺取買賣差價,商業銀行等機構買進外幣時所依據的匯率叫"買入匯率"(Buying Rate),也稱"買價";賣出外幣時所依據匯率叫"賣出匯率"(Selling Rate),也稱"賣價",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相差的幅度一般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各國不盡相同,兩者之間的差額,即商業銀行買賣外匯的利潤。買入匯率與買出匯率相加,除以2,則為中間匯率(Medial Rate)。

在外匯市場上掛牌的外匯牌價一般均列有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在直接標價法下,一定外幣後的一個本幣數字表示"買價"即銀行買進外幣時付給客戶的本幣數;後一個本幣數字表示"賣價",即銀行賣出外幣時向客戶收取的本幣數。在間接票價法下,情況恰恰相反,在本幣後的前一外幣數字為"賣價",即銀行收進一定量的(1個或100個)本幣而賣出外幣時,它所付給客戶的外幣數;後一外幣數字是"買價",即銀行付出一定量的(1個或100個)本幣而買進外幣時,它向客戶收取的外幣數。

經濟報刊上所說的外匯匯率上漲,在直接標價法下,說明外幣貴了,因而兌換本幣比以前多了,本幣兌換外幣的數量比以前少了。外幣匯率下跌,情況則相反。

4 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

兩種貨幣實際所代表的價值量是匯率決定的基礎,並在下列主要因素影響下,匯率不斷變動。

(1)國際收支:其中外貿收支對匯率變動起決定性的作用。外貿順差,本幣匯率就上升;反之,就下跌。外貿收支直接影響外匯供求。

(2)通貨膨脹:既直接關繫到貨幣本身實際代表的價值與購買力,又關繫到商品的對外競爭能力與對外匯市場的心理影響。通貨膨脹減緩,本幣匯率就上漲;反之則下跌。

(3)利率水平對資本的流動的影響:一定條件下,高利率水平可吸引國際短期資金流入,提高本幣匯率;低利率則反之。80年代前半期美元堅挺,即美國實行高利率政策的結果。

(4)各國的匯率政策:匯率政策雖然不能改變匯率的基本趨勢,但一國根據本國貨幣走勢,進一步採取加劇本幣匯率的下跌或上漲的措施,其作用不可低估。

(5)投機活動: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外匯投機活動。有時能使匯率波動超出預期的合理幅度。

(6)政治事件:國際上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對匯率的變化也有重大影響。

上述各因素的關系,錯綜復雜:有時各種因素會合在一起同時發生作用;有時個別因素起作用;有時各因素的作用以相互抵消;有時某一因素的主要作用,突然為另一因素所代替。一般而言,在較長時間內 (如一年) 國際收支是決定匯率基本走勢的重要因素;通貨膨脹、匯率政策只起從屬作用--助長或削弱國際收支所起的作用;投機活動不僅是上述各項因素的綜合反映,而且在國際收支狀況決定的匯率走勢的基礎上,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加劇匯率的波動幅度;從最近幾年看,在一定條件下,利率水平對一國匯率漲落也起重要作用。

6、匯率折算與進出口報價

1、即期匯率下的外幣折(換)算與報價

(1)外幣/本幣折本幣/外幣

一個國家或地區外匯市場所公布的匯率表常為1個或100個外幣等於多少本幣,而不公布1個本幣等於多少外幣。如外國進口商要求我對其報出出口商品本幣價格的同時,再報出外幣的價格,這只要用1除以本幣的具體數字即可得出1個本幣折多少外幣。

(2)外幣/本幣的買入--賣出價折本幣/外幣的買入--賣出價

已知外幣對本幣的買入--賣出價,求本幣對外幣的買入--賣出價。

(3)未掛牌外幣/本幣與本幣/未掛牌外幣的套算

求本幣與未掛牌某一貨幣比價的方法是:

①先列出本幣對已掛牌某一主要儲備貨幣的中間匯率。②查閱像倫敦、紐約這樣主要國際金融市場上英鎊或美元對未掛牌某一貨幣的中間匯率(倫敦或紐約均公布英鎊或美元對所有可兌換貨幣的比價)。③以①的中間匯率與②的中間匯率進行套算:②除以①,即②/①=本幣/未掛牌外幣的比價;①除以②即①/②=未掛牌外幣/本幣的比價。

(4)本幣/甲種外幣與本幣/乙種外幣折算為甲種外幣/乙種外幣與乙種外幣/甲種外幣

一種出口商品對外報價常涉及到許多國家,多種貨幣,因此要掌握不同外幣間的套算方法,以有利於報價范圍的擴大,商品市場的開拓。如已知:①本幣對甲種外幣的買入價與賣出價;②本幣對乙種外幣的買入價與賣出價;如何套算:①1個甲種外幣對乙種外幣的買入價和賣出價,②1個乙種外幣對甲種

(5)即期匯率表也是確定進口報價可接受水平的主要依據 利用不同貨幣的即期匯率進行套(換)算,不僅對做好出口報價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核算進口報價是否合理,可否接受也起著重要作用。
①將同一商品的不同貨幣的進口報價, 按人民幣匯價表折成人民幣進行比較。
②將同一商品不同貨幣的進口報價,按國際外匯市場的即期匯率表,統一折算後進行比較。

2.合理運用匯率的買入價與賣出價

匯率的買入價與賣出價之間一般相差1‰~3‰,進出口商如果在貨價折算對外報價與履行支付義務時考慮不周,計算不精,合同條款訂得不明確,就會遭受損失。在運用匯率的買入價與賣出價時,就注意下列問題:
(1) 本幣折算外幣時,應該用買入價
如某香港出口商的商品底價原為本幣(港元),但客戶要求改用外幣報價,則應按本幣與該外幣的買入價來折算。出口商將本幣折外幣按買入價折算的道理在於:出口商原收取本幣,現改收外幣,則需將所收外幣賣予銀行,換回原來本幣。出口商賣出外幣,即為銀行買入,故按買入價折算。
(2)外幣折算本幣時,應該用賣出價
出口商的商品底價原為外幣,但客戶要求改用本幣報價時,則應按該外幣與本幣的賣出價來折算。出口商將外幣折成本幣按賣出價折算的道理在於:出口商原收取外幣,現改收本幣,則需以本幣向銀行買回原外幣。出口商的買入,即為銀行的賣出。故按賣出價折算。
(3)以一種外幣折算為另一種外幣,按國際外匯市場牌價折算
無論是用直接標價市場的牌價,還是用間接標價市場的牌價,外匯市場所在國家的貨幣視為本幣。如將外幣折算為本幣,均用賣出價;如將本幣折算為外幣,均用買入價。例如,×年×月×日,巴黎外匯市場(直接標價)法國法郎對美元的牌價為1美元(外幣)買入價為4.4350法國法郎:同日紐約外匯市場(間接標價)美元對法國法郎牌價為1美元(本幣),賣出價為4.4400法國法郎(外幣),買入價為4.4450法國法郎,則美元與法國法郎相互折算的方法如下:
①根據巴黎外匯市場(直接標價)的牌價:
1美元摺合法國法郎為1×4.4550=4.4550
1法國法郎摺合美元為1÷4.4350=0.2255
② 根據紐約外匯市場(間接標價)的牌價:
1法國法郎摺合美元為1÷4.4400=0.2252
1美元摺合法國法郎為1×4.4450=4.4450

上述買入價、賣出價折算原則,不僅適用於即期匯率,也適用於遠期匯率。買入價與賣出價的折算運用是一個外貿工作者應掌握的原則,但在實際業務中應結合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例如,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較差,庫存較多,款式陳舊而市場又較呆滯,這時出口報價也可按中間價折算,甚至還可給予適當折讓,以便擴大商品銷售;但實際工作者對這個原則要"心中有數"。

3. 遠期匯率的折算與進出口報價
(1) 本幣/外幣的遠期匯率折外幣/本幣的遠期匯率 如已知本幣/外幣的遠期匯率,因報價或套期保值的需要,需要計算出外幣/本幣的遠期匯率,其計算的程序與方法是:
①代入公式:
P*=P/(S×F)
P*為將本幣/外幣折成外幣/本幣的遠期點數
P 為本幣/外幣的遠期點數
S 為本幣/外幣的即期匯率
F 為本幣/外幣的實際遠期匯率
②按公式求出遠期匯率的賣出價點數與買入價點數後,其位置要互易,即計算出來的買入價點數變為賣出價點數;計算出來的賣出價點數變為買入價點數。
(2) 匯率表中遠期貼水(點)數,可作為延期收款的報價標准
遠期匯率表中升水貨幣即為增值貨幣,貼水貨幣即為貶值貨幣。在我出口貿易中,國外進口商在延期付款條件下要求我以兩種外幣報價,假若甲幣為升水,乙幣為貼水,如以甲幣報價,則按原價報出;如以乙幣報價,應按匯率表中乙幣對甲幣貼水後的實際匯率報出,以減少乙幣貼水後的損失。所以學會匯率表的查閱與套算,對正確報價有著重要意義。

(3) 匯率表中的貼水年率,也可作為延期收款的報價標准
遠期匯率表中的貼水貨幣,也即具有貶值趨勢的貨幣,該貨幣的貼水年率,也即貼水貨幣(對升水貨幣)的貶值年率。如某商品原以較硬(升水)貨幣報價,但國外進口商要求改以貼水貨幣報價,出口商根據即期匯率將升水貨幣金額換算為貼水貨幣金額的同時,為彌補貼水損失,應再將一定時期內貼水率加在折算後的貨價上。

(4) 在一軟一硬兩種貨幣的進口報價中,遠期匯率是確定接受軟貨(貼水貨幣)加價幅度的根據
例如:在進口業務中,某一商品從合同簽定到外匯付出約需3個月,國外出口商以硬(升水貨幣)、軟(貼水貨幣)兩種貨幣報價,其以軟幣報價的加價幅度,不能超過該貨幣與相應貨幣的遠期匯率,否則我可接受硬幣報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在貨價與匯價方面均不吃虧的目的。
參考資料:www.chinacomponents.com.cn

㈡ 人民幣的發展歷史過程

我國貨幣歷史悠久,種類豐富。人民幣在我國貨幣文化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

1、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12種面額62種版別。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2)匯率起源擴展閱讀:

人民幣從1948年發行算起來,也67年了,67年期間,從解放初的恢復時期、五六十年代的大生產時期、國家建設時期、到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

2000年以後走向世界時期,這五套人民幣完整記錄了新中國發展的歷程,現在看起來,如果你有完整的一到五套人民幣,它實際上就是新中國的典型的革命史

已發行的五套人民幣,五套人民幣中每套都有幾張龍頭鈔,第一套人民幣完整的、品相好的價值在500萬元以上。

但其中面值為一萬元的牧馬圖、面值為五千元的蒙古包和面值為五百元的瞻德城價值佔到全套比重的60%,三張品相好的基本上都在100萬以上。

而第二套中國的大拾元,全品項的價值15萬,三元鈔也在3萬以上,第三套中的紅一毛和背綠一毛因為顏色不同價值也較高。

第四套中80版的50元因為發行較少,價值在2000-3000元左右,目前的第五套人民幣中的部分鈔票也已經有了收藏價值。

人民幣的價值跟當時的發行量有很大關系,部分幣種因為特殊時期或者科技因素等銷毀很快,因此也比較稀有,一般這種幣市場價、收藏價值都比較高,也比較難得。

㈢ 匯率是怎樣形成的

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

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上升,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下降,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3)匯率起源擴展閱讀


經濟影響:

(一)對貿易收支的影響: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匯率上升(直接標價法),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外匯匯率上漲,本幣匯率下跌)

(二)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

1、對無形貿易收支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外幣購買力提高,本國商品和勞務低廉。本幣購買力降低,國外商品和勞務變貴,有利於該國旅遊與其他勞務收支狀況改善。

2、對單方轉移收入影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如果國內價格不變或上漲相對緩慢,對該國單方轉移收支產生不利影響。

3、對資本流出入影響:匯率對長期資本流動影響較小。從短期來看,匯率貶值,資本流出;匯率升值,有利於資本流入。

4、對官方儲備的影響:

①本國貨幣變動通過資本轉移和進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本國外匯儲備的增加或減少。

②儲備貨幣匯率下跌,使保持儲備貨幣國家的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遭受損失儲備國家因貨幣貶值減少債務負擔,從中獲利。

㈣ 泰銖的歷史來源,發展過程。

1897年以前,一銖相等於8fuang,一fuang又相等於8att。現時的十進制(即1銖等於100撒丹),是由拉瑪五世訂定。但1940年代以前的名稱為tical,後來才改稱baht(銖)。原本銖是重量單位,相當於15克,由於一tical相當於15克的銀,後來索性使用銖為名稱。

1902年11月27日,銖不再與純銀掛鉤,因為銀價相對於金本位的貨幣大幅貶值。當年9月19日,泰國發行首批紙幣,面值5、10、20、100及1000tical。

1946年5月規定官方匯率為:9.9 5銖等於1美元,40銖等於1英鎊。

1947年3月,泰政府承認了自由市場匯率,並對進出口貿易結算採用差別匯率,由9.95到23.60 銖等於1美元。

1949年9月18日英鎊貶值,9月26日泰銖隨同貶值30.5%,對美元官價貶為12.50銖等於1美元,自由市場匯率為23. 54銖等於1美元。

1955年3月,泰銖再次貶值。

1963年公布泰銖含金量為 0.0427245克,官方匯率為1美元等於20.80銖,同時停止實行浮動匯率。 自1971年起,隨著美元停止自由兌換及貶值,泰銖也不斷貶值。

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貶值後,泰政府於1973年2月14日宣布依然同美元官方匯率掛鉤,即隨美元貶值10%。

1973年4月10日,公布泰銖含金量降為 0.0354164克,7月15日再次宣布泰銖含金量升至0.0368311克,官方匯率改為1美元等於20銖。

1978年3月8日,政府宣布泰銖同美元脫鉤,改與一攬於貨幣掛鉤,外匯平準基金會每人宣布泰銖對美元的買入及賣出價,並對商業銀行的外匯買賣價格作出限制。

1984年11月5日,泰銖貶值14.8%,官方匯率為1美元兌27.15銖,之後泰銖有所升值,

1990年年底價為1美元兌25.290銖。

由二戰後直至1980年,泰銖與美元掛鉤,匯率固定在一美元兌20銖。由於美國持續呈強,泰國於1985年將泰銖貶值至25銖,直至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止。

1998年1月,泰銖改行浮動匯率,即時貶值一半,兌美元跌至56銖。其後回升至一美元兌40銖。

2006年底至2007年初,受泰國出口業飛速發展帶動,泰幣經歷了一段「瘋漲」的歷程,兌美元匯率由原先一兌39變成一兌34(2007年4月),這使得旅遊業經受波動。

㈤ 外匯市場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消費者在美國購買三菱汽車時,會直接支付美元. 但三菱公司在支付日本工廠工人的工資時, 需要支付日元. 於是, 在某個時間點, 貨幣的兌換就需要發生. 當我們想到, 諸如EXXON, BOEING, SONY, DELL, HONDA, 和其他無數的跨國公司, 需要將他們所擁有的不同貨幣進行兌換, 就不難理解, 所謂的外匯投機行為, 在這樣一個每日交易量達 2萬億美元的市場中, 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在很多情況下, 這些跨國企業, 對貨幣兌換錯綜復雜的關系並不在行. 他們所專長的, 是更多的製造和銷售他們的產品. 於是, 銀行, 作為這些企業貨幣的保存機構, 便自然的承擔了幫助完成貨幣交換的任務. 於是, 最初的模式, 某個銀行往往通過一個電話, 將庫存積累的某種貨幣和另一個外國銀行兌換. 就如同任何生意一樣, 銀行會以一定的匯率購買某種貨幣, 然後加上一定的利潤, 再賣給他的客戶. 由此, 外匯交易的點差概念產生了. 作為這種應客戶要求的, 外幣兌換業務的副產品, 銀行逐漸形成了預測未來貨幣匯率的能力. 基於對市場的更好的了解, 銀行可以依據現有的匯率向客戶提供一個點差, 然後繼續持有該貨幣, 一直等到一個更好的市場匯率的產生. 這種操作模式使銀行的利潤有了驚人的提高. 但同時, 一個消極的結果便是, 銀行必須為短暫持有某種貨幣而失去其貨幣的流動性, 並由此導致某些業務由於流動資金的降低而不能正常運行. 也就是由於這個原因, 導致銀行最終將貨幣兌換業務向非銀行機構開放. 通過市場的開放, 銀行期望他們能通過和較少擁有外匯經驗的參與者的交易中獲利. 並且, 那些較少擁有交易經驗的參與者可以向銀行提供更多的交易定單, 從而更快交易, 而解決銀行貨幣流動性受傳統外匯交易模式的影響. 最初的時候, 只有那些諸如索羅斯運作的巨型對沖基金被邀請參與銀行間的外匯交易活動.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這個市場的參與者擴展到外幣零售交易商和電子交易平台(ECN).

從動態上講,外匯就是把一國貨幣轉換成另一國貨幣,並在國際間流通用以清算因國際經濟往來而產生的債權債務。
從靜態上講外匯又表現為進行國際清算的手段和工具,如外國貨幣,以外幣 計價的各種證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給外匯的定義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其中包括由中央銀行及政府間協議而發生的在市場上不流通的債券,而不問它是以債務國貨幣還是以債權國貨幣表示。」

㈥ 外匯的發展歷史,你知道多少

古老的外匯交易

外匯最早的交易出現在古時候。《猶太教法典》時期,就已經出現「兌換商」,他們主要幫助別人兌換貨幣,然後收取傭金或者費用。這些人在城市佔據一個小角落,或者在外邦人常出入的寺廟外設攤。

在公元4世紀左右,拜占庭政府控制了一家壟斷外匯交易的公司。1472年,義大利創辦了一家當鋪,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形式上的「銀行」——邦卡蒙台達電子錫耶納牧山銀行(BMPS)——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銀行,直到現在仍在運營。在15世紀,為了滿足紡織商人的貨幣兌換需求,美第奇家族(Medici)在國外開設了銀行,並開始啟用「往來賬賬本」處理交易。這類賬本可以顯示外匯賬戶、以及與國外銀行有往來的本國貨幣賬戶。17世紀和18世紀,阿姆斯特丹的外匯市場保持活躍。英國和荷蘭的代理人和商人有著非常頻繁的外匯兌換往來。

現代外匯的起源

1850年代的美國,一家名為Alexander Brown & Sons的公司開始交易外匯,它被視為領先的市場參與者。美國歷史上的外匯交易先鋒,還包括1880年代獲得允許而進行外匯交易的J.M. Do Espirito Santo de Silva。1880年,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形成。也因此,我們很多人認為這一年是現代外匯的起始年。

從1899年至1913年,外匯儲備增長了10.8%,而黃金儲備只增長6.3%,這象徵著新興外匯市場逐漸受到重視。1902年,就在這一年,倫敦共出現了2家外匯經紀商。1913年,全球外匯交易幾乎一半都是以英鎊進行的。這對英國資本市場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英國的外匯銀行數量從1860年的3家上漲到1913年的71家。

盡管當時的英鎊幾乎統治了外匯交易,但是英國本身在20世紀初的幾年裡卻是缺席狀態。外匯交易最活躍的中心確是巴黎、紐約和柏林。倫敦及整個大英帝國在1914年前都相對沉默。直到1914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成立,美國銀行系統開始印刷自己的貨幣—美元。1920年代,一些家族開始成長為外匯行業的重要人物。1930年。在瑞士巴塞爾市成立了國際清算銀行。建立該銀行的目的在於為那些新獨立的國家和面臨收支暫時性逆差的國家提供財政支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布雷頓森林協議簽署。根據協議,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法定匯率上下波動1%以內。之後,尼克松總統廢除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固定兌換匯率失效。此後開始迎來浮動匯率系統。1972年至1973年3月,由於布雷頓森林協議以及歐洲聯合浮動協議影響,外匯市場關閉。1973年是現代外匯市場真正的歷史轉折點。這一年,國家之間的匯率約束、銀行交易及受限制的外匯交易時代結束,市場開始進入全面的浮動匯率時代。

現代外匯的發展狀況

在2000年代早期,零售外匯再次演變,交易者能夠在開放的平台上編程自己的專屬智能交易系統和信號。現在外匯市場已經發展成為24小時交易不停歇,每天交易額達到6萬億美元的金融市場,作為全球流動性最強的市場,其規模遠超過全球股市、期貨等其它金融商品市場。作為最「干凈」最公正透明的投機市場,相信越來越來的投資者會參與其中。

你可以在外匯天眼中查看更多外匯歷史。

㈦ 外國最早外匯起源於什麼時間

最初我們的祖先使用其他貨物換取自己需要的貨物,這種物物交換方式效率自然非常低,並且需要長時間的協商和尋找才能達成一筆交易。最終,金屬如銅、銀和金被賦予標準的尺寸用於流通,再後來金屬根據不同的等級(純度)被用於商品兌換。作為交換媒介,它們被大眾所接受,也滿足了實際操作中如耐用性和保存的需要。最終在中世紀晚期,大量的紙質IOU作為兌換媒介逐漸普及。

攜帶「珍貴」紙張與攜帶數袋珍貴金屬相比的明顯優勢隨著時間推移漸漸顯露出來。最終一些較安定的國家開始使用紙質貨幣,並使用黃金儲備作為紙幣支撐價值。這就是大家所知的金標准。1944年7月的布雷頓森林規定將黃金定價為35美金每盎司,並固定了其他貨幣兌換為美元的匯率。1971年尼克松總統終止了黃金流通,並將美元兌換其他貨幣的匯率進行了浮動調整。

㈧ 匯率的起源大概是什麼時候

當開始產生了國際貿易並且是用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時候匯率就產生了.
最早在黃金本位下,兩國的匯率比價就是在兩個國家貨幣的含金量之比為中心在黃金輸入點和輸出點之間波動.

後來發展到了信用貨幣,後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後,美圓跟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跟美圓掛鉤.

到如今的牙買加體系,各國自由選擇匯率制度.自由匯率制度國家貨幣匯率由供求決定.固定匯率制由國家制定.

具體起源的年代不是很好查證.
只能看國際貿易和貨幣同時結合 出現的年代,兩國貨幣兌換產生,匯率也就產生了.

㈨ 外匯的歷史,起源。

外匯市場作為全球最大、最公平的投資市場,以前只面對銀行和金融公司的投資領域開放,而隨著外匯市場的發展,現在向全球的個人投資者開放,使個人得到與銀行和大金融集團平等的獲利機會。
1980年3月
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問世,跨國資本流動加速,將亞、歐、美等洲時區連成一片,外匯交易量從80年代中期的每天約700億美元飆升至亞洲第一的外匯市場。
1990年5月
日本的外匯保證金交易更是在1990年股市泡沫破滅後迅速成長,並很快超越股票投資成為本國最大的金融投資產品,日本並晉升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外匯市場
2005年7月
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居民年度購匯額達2萬美金
2006年10月
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行、中國工商銀行陸續推行外匯保證金業務,隨著中國加入WTO,金融行業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可經營人民幣業務居民年度購匯額由2萬美金提高到5萬美金
2007年9月
中國正式成立國務院直屬外匯投資管理工商,對中國的外匯儲備進行全球投資
2008年8月
國務院發布了修訂版《中國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央行調整政策取向,推行「藏匯於民」,逐步放寬企業和個人持有外匯的自由度,鼓勵境內主體對境外證券投資和衍生產品交易
2009年5月
據不完全統計,外匯日交易額達到3.2萬億美元,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已經是全球外匯交易的主要交易市場,中國大陸的外匯市場也在崛起壯大,已經成為亞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的耀眼明星,成為全球外匯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