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朝鮮賺取外匯為了什麼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朝鮮賺取外匯為了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6-07 20:46:01

❶ 中國與朝鮮的經濟關系

貿易方面:

朝鮮對中國也有出口,主要集中在木材、礦產、海鮮等原材料產品,價格很低,「以海鮮為例,朝鮮的價格比中國至少低兩倍,和日本相比差價在4倍以上。」據了解,朝鮮合作社以5元人民幣一公斤賣給中國商人的海鮮,中國人轉手賣給日本人,價格就可以漲到40元以上。

到目前為止,朝鮮的整個流通體系完全是國有的,在平壤,沒有一家由本國人經營的私人商店。因此,與中國人發生邊貿關系的人,也都是崔先生這樣的朝鮮各個合作社的代表。丹東市進出口公司一位負責人估計,僅在丹東市,常駐中國的朝鮮合作社代表就超過1000人。

和朝鮮做邊貿,賬面上肯定是大賺,只是風險太大,而且賬面外的支出太多。這家邊貿公司老闆道出了其中的原因。據了解,目前從中國出口到朝鮮的各種商品,最保守的也有1倍以上的價差,而且出口朝鮮的商品,報關、邊檢的手續相對也簡單,扣除不到20%的關稅以及運輸費用,至少也有20%以上的毛利,「如果是家電、機械這種技術含量稍微高一些的商品,利潤更高,甚至可以達到4~5倍。

經濟方面:
近年來,朝鮮積極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系,引進外資建立合營、合作企業,開展對外經貿合作,為振興國民經濟服務。

朝鮮自80年代起擴大對外經貿合作關系,吸引外商投資。1984年,朝鮮最高人民會議通過了《合資經營法》,允許外商以合營、合作等方式到朝鮮投資辦廠。其後,朝鮮陸續制定了《外國人投資法》、《外國獨資企業法》、《合作法》、《外國人所得稅法》和《外匯管理法》等一整套法律,並頒布了幾十項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有關外商投資的法規和實施細則。逐步健全的政策法規,為外商到朝鮮投資創造了條件。

由於投資政策的放寬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陸續涉足朝鮮的投資領域,與朝鮮開展來料加工合作,一些朝外合營、合作企業相繼在朝鮮落戶。到90年代初,朝外合營、合作企業達到100多家,外商投資額超過1億美元。近幾年,朝鮮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又簽訂和實施了一些新的外資項目。朝鮮與外商建立了平壤鋼琴合營公司、金剛山發動機合營公司、勝利合營公司、樂淵合作公司、光明合作公司等一批新的合營、合作企業,其產品不僅在朝鮮國內市場銷售,而且行銷國際市場。1991年,朝鮮宣布在東北部建立羅津先鋒自由貿易區。10年來,羅津先鋒自由貿易區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外商在那裡建立了金融、通信、電腦、機械、日用品和飯店等合資或獨資企業。

朝鮮政府本著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原則,同各國開展貿易往來。隨著近年來對外關系的發展,朝鮮對外貿易的對象和領域不斷拓寬,進出口總額呈上升趨勢。據報道,朝鮮已經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去年的外貿總額達到20億美元。今年5月,朝鮮在平壤舉辦了國際商品展銷會,向外推銷其產品,進行招商引資。來自中國、俄羅斯、德國、義大利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220多家公司前來參展。朝鮮企業也展示了機械、服裝、日用工業品和葯品等產品。在這次商品展示會上,朝外雙方企業不僅擴大了貿易關系,而且就合營和合作達成了不少意向性協議。

朝鮮政府多次宣布,願同一切尊重其主權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友好關系,與之開展經貿合作。近年來,朝鮮同西歐國家相繼建立了經貿聯系。去年,朝鮮與義大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簽訂了鼓勵投資、經濟合作和貿易結算等協議。今年,朝鮮與歐盟建交,為雙方開展經貿合作創造了條件。瑞士ABB集團同朝鮮簽訂了在電力和機械等領域進行合作的協議,並在平壤開設了西方首家大企業的辦事處。目前,德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方國家已表示願同朝鮮發展經濟合作與交流。此外,朝鮮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盟國家也簽訂了貿易、防止雙重征稅和投資保險協議,彼此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得到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朝鮮新組建了一批適應海外市場的企業,採取「走出去」的辦法開展對外經貿合作。朝鮮對外建設總會社等各建築企業派出數千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在俄羅斯、孟加拉國、科威特、利比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工程和勞動承包。萬壽台海外開發會社集團先後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造銅像、紀念碑等藝術作品,進行房屋裝璜和公園造景,為國家賺取外匯。赤道幾內亞、多哥、加彭等7個非洲國家的總統銅像、衣索比亞的人民英雄紀念塔和馬來西亞的糧谷博物館等都是該公司的作品。朝鮮工業技術會社在中國等國家設立了分公司,依靠朝鮮科學院下屬的研究機構及生產基地,開展新技術、新發明和專利等技術貿易。

❷ 出租使館賺錢被叫停,朝鮮創外匯都有哪些途徑

朝鮮賺取外匯的途徑都有哪些?
海外餐廳
這是朝鮮最重要的創匯來源。

朝鮮在海外的餐飲業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義大利、泰國、柬埔寨等10餘個國家的主要城市,大概有30個以上的餐館或酒館。
作為朝鮮賺取外匯的根據地,這些餐館和酒樓大多檔次較高,定價比當地物價高出很多,但也一度生意紅火。
但在去年3月的聯合國制裁後,這些分布於海外的朝鮮餐館處境變得艱難,雖然餐廳本身其實並不在聯合國決議的制裁名單之列。
作為兩個曾有著友好關系的國家,馬來西亞是朝鮮在東南亞的重要「據點」,吉隆坡開有一家朝鮮餐廳。

餐廳2008年4月開張營業當天,時任馬來西亞運輸部長翁詩傑和時任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朴龍淵出席了餐館開張儀式。
如今隨著一朝鮮男子在馬死亡事件引發的外交風波,這家餐廳如今大門緊閉。
勞務輸出
勞務輸出也是朝鮮賺取外匯的重要方式。
2012年8月1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下達命令,稱朝鮮應多賺取外匯,用於恢復地方工廠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此後,朝鮮勞動黨、政府等各機構向海外派遣勞工的活動便日趨活躍。
數據顯示,朝鮮目前在向50多個國家外派勞工,輸出對象國大多為建築施工需求較多的國家,包括俄羅斯、中國等國家。
外派勞工60%以上都從事建築業,此外還在餐飲、縫紉、林業、醫療、IT和農業等領域工作。
在很多有朝鮮勞務的國家,大家都贊賞朝鮮的工人們「賣力,從不抱怨」。據悉,他們的薪水全部打在朝鮮大使館的賬戶上,而後使館再將收入的約1/4分給這些勞工。
也就是說,根據朝鮮海外勞動者平均工資計算,他們每月能拿到約300元。即便如此,這一收入仍然高於國內人均收入。

旅遊觀光
旅遊業在朝鮮外匯收入中的地位也日趨重要。
據韓國研究人員估算,朝鮮2014年旅遊收入至多達4360萬美元。截止到2014年,朝鮮吸引的外國遊客達到10萬名,大部分為中國人。
資料顯示,朝鮮政府的目標是:截至2017年,每年吸引100萬名海外遊客,至2020年增至200萬名。
金正恩曾表示,「對旅遊業的投資開發是朝鮮最重要的任務,不僅能夠給國家帶來經濟利益,同時也能夠改善世界對朝鮮的認識。」

但聯合國的對朝制裁同樣令朝鮮的旅遊業發展受阻。
此後,朝鮮便加大力度吸引包括中國遊客在內的各國遊客,以擺脫外匯短缺困境。為此,朝鮮推出了各種旅遊產品和服務。

❸ 朝鮮搞建設工程錢

朝鮮賺取外匯主要有三大來源:一是出口鐵礦石、無煙煤等礦產資源;二是勞務輸出,這又分成兩種,一種是派出工人到勞務輸入國的工廠或建築工地工作賺取外匯,一種是在外國開設朝鮮餐廳,派朝鮮人員擔任廚師、經理、服務員,通過經營餐廳的方式賺取外匯;三是出售軍火,朝鮮在火炮、短程導彈領域有著相當不錯的技術水平,這類朝鮮產武器價格便宜,在中東、非洲等地很有市場,通過出售武器,每年也有可觀的外匯收入。另外,朝鮮每年還能得到旅日朝鮮人總聯合會的匯款以及中俄,聯合國方面的經濟援助。朝鮮本國也可以生產水泥、鋼筋、一般工程機械等建築材料和機器,人力也不缺乏,只需要用外匯購買國內不能生產的建築設備、材料即可,實際的花銷(外匯)並不大。

❹ 朝鮮靠什麼扛住國際制裁

朝鮮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的紅利,遠比外界想像的多。開城工業園、對外勞務輸出、軍火貿易、旅遊業,以及在日韓的親屬匯款等,都是朝鮮創匯的渠道。
3月16日,美國公布新一輪對朝鮮的制裁措施,將朝鮮交通、金融、礦業以及能源部門列入制裁名單。兩周以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制裁朝鮮的2270號決議。這份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制裁決議,是該機構針對朝鮮核武及導彈開發的第五份決議。朝鮮官方隨後發表聲明稱,美國及其追隨勢力肆意侵犯朝鮮主權和生存權,對此朝鮮將採取堅決的應對措施。聲明還稱,安理會對朝制裁是對朝鮮的挑釁,朝鮮將動用包括強有力的「物理方式」在內的所有應對手段和方法,堅決予以回擊。
這種「朝鮮式」回應,不會令人感到奇怪。但外界應該疑惑的是,朝鮮強勢回應的底氣來自哪裡?2006年第一次核試驗以來,平壤以每3~4年一次的頻率,像按部就班似的進行核試驗、發射衛星。聯合國安理會的經濟制裁一波比一波嚴厲,為何朝鮮的核、導技術一次比一次「精進」?沒人會懷疑朝鮮在政治上強大的「自主意志」,但靠意念是沒法引爆核彈的。一切都離不開「錢」這個最根本的物質基礎。
外貿優先國策
韓國方面給朝鮮算了一筆賬,2月7日的衛星發射花掉了約8.5億美元,每年用在核項目開發上的資金約11億美元。朝鮮2015年的GDP約為290億美元,也就是說,朝鮮「一爆一射」就消耗掉經濟總量的6.7%。賬如果這樣算,那對朝鮮經濟制裁似乎就沒有必要了。因為依此邏輯,再多搞幾次核爆,再多放幾顆衛星,朝鮮經濟自我維持就成問題了。
曾在1999年預言平壤政權將因經濟困境而垮台的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尼古拉斯·埃博史塔特,在去年11月發表的長篇學術論文中,用詳實的數據和歷史事實論證道,以國際標准衡量,朝鮮的經濟是「史詩般的失敗」。不過事實證明,至少在朝鮮經濟這個問題上,國際標准沒有「朝鮮邏輯」解釋力強。
這個「朝鮮邏輯」其實並不神秘。韓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朝鮮最近幾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010年-o.5%;2011年0.8%;2012年1.3%;2013年1.1%,2014年1.0%。對外貿易增長率方面(排除韓朝貿易),2011年51.6%;2012年7.8%;2013年7.8%;2014年3.7%。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首先,朝鮮經濟形勢從2011年開始好轉;其次,經濟實現小幅增長的同時,外貿卻維持高增長。也就是說,朝鮮經濟的外貿依存度相當高。

朝鮮的真實經濟數據,如其政權運作那樣神秘,但韓國央行的統計也絕不是「全靠蒙」;數據的精確度或許有瑕疵,但反映的大趨勢應該沒錯。長期追蹤朝鮮對外經濟關系的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學者馬庫斯·諾蘭德的研究顯示,盡管朝鮮外貿多年來一直是赤字,但這種局面在2011年出現逆轉,朝鮮經常賬戶開始有了盈餘,而且2012年依然保持順差。在他看來,朝鮮甚至已經開始了對外資本輸出,這也使其有了頂住國際經濟制裁壓力的底氣。
朝鮮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搞「先軍政治」(MilitaryFirst),但鮮為人知的是,朝鮮的「貿易優先」(TradeFirst)政策,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了。為了與1988年的韓國漢城奧運會「抗衡」,朝鮮大張旗鼓地舉辦了1989年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當時朝鮮外匯奇缺,為了募集資金,平壤於1986年成立國際貿易公司賺取外匯。雖然那次「狂歡」讓朝鮮背了一筆不小的債務,但通過貿易賺外匯的方式卻從此進入了朝鮮領導人的視野。
1995年開始「苦難行軍」後,面對嚴重惡化的國內經濟形勢,朝鮮更加突出了對外貿的重視。自那以後,朝鮮黨、政、軍系統乃至主要地方政府,都紛紛成立了各種形式的國家貿易公司,這些公司之間甚至一度還形成了競爭。經歷這些年發展,朝鮮特色的國家貿易公司管理和運作體系已經成型。比如建立直接向朝鮮最高領導人負責的「書記顧問團隊」監管這些公司,外匯收入按一定比例上繳國庫。
有學者把朝鮮國家貿易公司形成的網路,比作「朝鮮有限公司」,朝鮮最高領導人就是CEO。在他們看來,這個「公司」,對平壤政權起到了「安全閥」的作用:一方面維持了體制的穩定,另一方面也使朝鮮能夠抗拒對外關系中的大風大浪。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者約翰·朴就認為,由於不具備正常的國家預算體系,國家貿易公司成了朝鮮維持國家機構運轉所需資金的主要來源。這也是為何朝鮮曾引以為傲的「國家分配製度」瓦解後,國家經濟不僅沒有跟著崩潰,還能支撐得起核、導開發這樣「高消費」的重要原因。
海外「錢路」
朝鮮被貼上「自絕於國際社會」的標簽,至少在經濟上是不成立的。事實上,朝鮮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的紅利,遠比外界想像的多。當然,朝鮮從貿易優先政策中賺了多少美金,恐怕只有平壤核心決策圈清楚。朝鮮的對外經濟行為,有正常的合法貿易,也有為了規避國際制裁的非法交易,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所以,外界很難看清朝鮮外匯創收的全貌,即使根據公開的信息拼出的「全圖」,肯定也是打滿馬賽克的。正因為如此,簡單地以核、導項目經費在GDP中佔比「不正常」來做推斷,很可能「不科學」—不符合「朝鮮邏輯」。
不過,平壤政權能把朝鮮內部社會打造成「黑匣子」,但對外經濟活動總會不同程度留下蛛絲馬跡。由此也可以大致窺見朝鮮的海外「錢路」。
從公開的資料看,平壤當局有著多渠道的賺取外匯的方式。韓國統一部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4年開城工業園區開建以來,韓國向朝鮮注入了約5.6億美元資金。此外,園區124家韓國企業僱傭的5.5萬名朝鮮員工,每年支付工資超過1億美元。而且,韓方的工資不是發放給朝方員工本人,而是平壤當局。這些工資,被扣除相當比例(韓方估計約70%至90%)的「忠誠基金」後,剩下的才換算成朝幣發給朝鮮員工。
對外勞務輸出,是朝鮮創匯的另一渠道。金正恩上台以來,明顯加大了對外勞務輸出的力度,派出對象國主要集中在俄羅斯、中國、中東以及非洲。目前到底有多少朝鮮海外勞工,並沒有精確的數據,聯合國朝鮮人權事務委員會的估計是5~6萬人。與開城工業園區案例類似,朝鮮海外勞工的工資,也要上繳相當比例的「忠誠基金」。聯合國估計,平壤每年可能從中得到12~23億美元的外匯。韓國關閉開城工業園區,斷了朝鮮一條財路,但對外勞務輸出,並未被列入任何對朝制裁名單,也沒有可被列入制裁的國際法依據。
軍火以及相關的服務貿易,曾在朝鮮創匯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條財路在國際制裁下,可能正在日益萎縮,但也可能變得更為隱秘。2009年的1718號制裁決議,禁止朝鮮核、導及其相關技術交易,但並未禁止常規小型武器的進出口。這個「缺口」在剛剛通過的2270號決議中被填補上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徹底斷絕了朝鮮這條財路。一方面,朝鮮並未完全停止違反制裁決議的軍火交易。比如2013年,巴拿馬扣押了一艘從古巴運往朝鮮的載有防空導彈和米格戰機的船隻。另一方面,朝鮮這方面的貿易,存在大片讓國際制裁難以「下錘」打壓的灰色地帶。
2009年以前的對朝制裁決議,主要限於武器本身及相關的服務交易。朝鮮就此打起了「擦邊球」。比如,朝鮮幫助衣索比亞建設、改造了兩座兵工廠。此外,朝鮮長期向烏干達、安哥拉等非洲國家提供軍、警訓練服務。2013年的制裁決議堵上這個「漏洞」後,這樣的服務貿易並未禁絕。目前,朝鮮海外的跆拳道教練,主要分布在非洲這些與朝鮮長期保持軍事合作的國家。個中緣由不言而喻,國際制裁決議對此也沒轍。有學者估計,朝鮮每年從這類貿易中獲利5~10億美元,雖然難有事實做支撐,但誰也無法證偽。
朝鮮的「封閉」也被當作了賣點。除了中俄等鄰國,每年都有不少歐美國家的遊客赴朝鮮「獵奇」。朝鮮官方稱2014年海外遊客數量達10萬人,韓方估計這可為朝鮮創匯約1億美元。在日本的朝鮮人對朝匯款,1990年代初總額多達20億美元。日朝關系惡化後,這筆款項數額逐年降低,日本《朝日新聞》2013年的報道稱已降至約2000萬美元。但海外匯款新的來源正在形成。據韓方調查,目前居住在韓國的約2.7萬名脫北者,近一半的人,通過中間人(據稱傭金高達30%)向在朝鮮的親屬匯款。這筆款項2011年據說就突破了1100萬美元。這些資金雖為民間匯款,但無疑會在朝鮮國內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現實購買力。
莫神話經濟制裁
多年來,朝鮮頑強地扮演著證明經濟制裁無效的角色。經過多年受制裁的「歷練」,朝鮮隱蔽海外資產、隱匿貿易蹤跡的手法可謂爐火純青。負責監控對朝制裁的聯合國對朝制裁委員會,近年來發布的報告均顯示,制裁並未達到預期目的。其中重要原因在於,國際制裁收緊的同時,朝鮮規避制裁的措施也在進化。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學者凱瑟琳·穆恩持類似觀點:著眼於事實上想把朝鮮逐出全球經濟的制裁,迫使朝鮮尋找新的規避正常交易的方法,它已經發展出通過「非法現金流通網路」與「中間人」開展業務的其他方式。
金融制裁向來被美國視為制裁利器,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學者約瑟夫·德托馬斯近日撰文稱,在資金如水般流動的世界,試圖堵漏洞註定將失敗。他認為,規避國際銀行系統,可能會增加朝鮮的交易成本,但金融制裁並沒有遲滯朝鮮的合法貿易,亦或阻斷其與武器相關技術的交易。對於美國祭出的「次級制裁」—制裁與朝鮮進行違規貿易的企業或個人,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學者斯蒂芬·哈格德並沒有那麼樂觀。他認為這種制裁的效果,取決於美財政部甄別那些持有朝鮮重大資產的海外公司的能力。顯然這並非易事。
在凱瑟琳·穆恩看來,眼下的事實是,僅靠制裁已被證明不足以從根本上遏制核武材料與技術的轉移,或者迫使平壤高層重新思考其核武野心。穆恩認為,如果與朝鮮簽訂和平條約是美國、韓國、中國的最終目的,那麼這些國家就理應引導包括朝鮮在內其他相關方,向這個目標努力。「走向這條道路,在中短期內是最費時耗力也最為復雜的,但卻可能產生最具建設性和決定性的結果—一個更加和平的東北亞。凱瑟琳·穆恩的觀點,與中國提出的半島無核化與「停和機制轉換」並行不謀而合。華盛頓與首爾若願聽北京一言,「朝鮮難題」或許並非無解。

❺ 朝鮮創外匯有哪些途徑

1、出租使館房產

數據顯示,聯合國安理會去年3月實施對朝制裁措施後,朝鮮遭受的外匯收入損失達2億美元左右,這相當於2015年朝鮮出口總額(27億美元)的7.4%,對朝鮮經濟帶來不少打擊。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出租使館房產賺取外匯收入就顯得很重要了。

2、海外餐廳

朝鮮在海外的餐飲業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義大利、泰國、柬埔寨等10餘個國家的主要城市,大概有30個以上的餐館或酒館。作為朝鮮賺取外匯的根據地,這些餐館和酒樓大多檔次較高,定價比當地物價高出很多,但也一度生意紅火。

但在去年3月的聯合國制裁後,這些分布於海外的朝鮮餐館處境變得艱難,雖然餐廳本身其實並不在聯合國決議的制裁名單之列。作為兩個曾有著友好關系的國家,馬來西亞是朝鮮在東南亞的重要「據點」,吉隆坡開有一家朝鮮餐廳。餐廳2008年4月開張營業當天,時任馬來西亞運輸部長翁詩傑和時任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朴龍淵出席了餐館開張儀式。

如今隨著一朝鮮男子在馬死亡事件引發的外交風波,這家餐廳如今大門緊閉。

❻ 短缺的朝鮮為什麼能向中國出口食品

這是發展中國家的無奈之舉,因為沒有可供出口的工業品,只能出口土特產品,以賺取外匯。實際上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能夠出口賺取外匯的多數也都是土特產品和礦產品。那個時候,漁民捕撈的野生對蝦,直接在海上就賣給外貿公司的加工船,然後只有蝦頭上岸了,被磨成了蝦頭醬供應國內市場。

❼ 朝鮮人為什麼不能出國打工

朝鮮人能出國打工。

日本《每日新聞》2013年7月22日刊文稱,朝鮮當局近來加快勞務輸出步伐。在金正恩第一書記下令後,朝鮮正在對外輸出從建築工人到IT產業從業人員在內的各類勞工。外出務工大軍的主力,是赴友邦建築工地務工的朝鮮人民軍士兵。

由此可見,朝鮮人沒有對出國打工的限制。

(7)朝鮮賺取外匯為了什麼擴展閱讀:

金正恩對出國務工的態度:

金正恩曾訓話稱,「要夯實賺取外匯的基礎,積極發現新的創匯源」,「應該掙更多外匯,把掙來的錢用於恢復地方工廠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金正恩下達命令後,從去年下半年起,朝鮮勞動黨、政府等各大機構派勞工外出創匯的活動便日趨活躍。

朝方對外輸出勞工的主要方式:

向蒙古國、俄羅斯、中東各國一次性輸出數百名朝鮮人民軍士兵,或者向中國大陸、東南亞的朝鮮食堂一次性派數十名員工。此外,向台灣輸出IT產業從業人員、向非洲派遣醫務工作者的情況也變得越來越多,對外輸出勞工也可以減少國家財政供養的人員數量。

❽ 朝鮮靠什麼賺外匯

很多額,勞務,跟別人造銅像,還可以直接國家違法搞黃毒賭,金家非常有錢的,開城工業園和新義州都不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