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權益類衍生品規避匯率風險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權益類衍生品規避匯率風險

發布時間: 2021-06-07 09:07:05

⑴ 如何使用金融衍生品規避風險

舉幾個例子說明吧:
1.某基金按監管要求需要持倉保持在60%以上,並且只能持有大型而富有流通性的能源類股票,該經理人根據調研分析,認為未來半年內能源類股票趨勢不樂觀,所以他在持倉60%的情況下,使用15%的現金購買了買跌期權,當股票下跌時候,他所持有的期權價值呈非線性增長,彌補了部分損失,減少了虧損,這是一種對沖。
2.某大型航空公司經營國際航線,對於未來一年銷售和成本的預算中,可以利用的只有年初的油價,在計算下來,目前定價中,佔大部分成本的燃油價格必須維持在目前水平才能盈利,所以,該公司財務管理人員決定與卷商訂立油價遠期合同,以確保未來未知的成本。(注意,對沖跟對賭的根本區別是航空公司有『自然倉位』因為經營過程中他們希望油價越低越好,他們所避免的是油價上升帶來的虧損也同時放棄了油價下跌時帶來的額外利潤,而卷商在訂立合約後也會有專業的交易員在市場上不斷的買賣石油現貨來平衡風險,而不會置之不理)
3.某油管建造公司承包了一個歐洲國家的天然氣管道工程,支付方式是歐元,按工程進度分批支付,但是國內公司無論是薪酬還是成本核算都是按照人民幣現價做的報價,在簽署合同後,工程公司會找到卷商,與他們訂立匯率遠期,以確保收益,相當於預先確定收款時候的匯率(關於自然倉位跟上述的航空公司一樣的)
4.某績效優異的國內公司(A公司)希望在美國拓展市場,希望在美國融資一筆錢,但是因為該公司在美國的全資分公司無論在信貸額度,或者是業務熟悉度上都與美國的金融機構交往不深,所以美國的金融機構要求的利率相當的高,所以A公司的找到了某國際投行,而通過該投行的業務網,A公司通過國內公司的業務記錄和信貸額度以低廉的利率(RMB基礎+某點)借到了需要的錢,而投行以它的客戶關系找到了跟A公司所處位置相反的B公司(美國公司想借人民幣),B公司在美國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借到了美元,而往後,B公司支付人民幣利率給中間人,A公司支付美元利率給中間人,結果是兩家公司的借貸成本都得到了減少,通過匯率掉期這一種合約。

⑵ 什麼金融衍生品可以降低外匯風險

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功能是風險轉移,根據產品和交易形式不同,有些交易可以區分出風險的轉出方和轉入方,例如:期權買賣,轉出方沒有風險但需要為此付費,轉入方承擔風險但可以收費。另一些交易,例如短期浮動利率對長期浮動利率的利率互換,雙方各自面臨著不同的市場風險。
同普通外匯買賣或者債券交易相比,衍生合約在簽訂之初通常無需繳付任何本金(即所謂名義本金),屬高杠桿的表外交易,而其後的損益結算完全看未來市場表現,虧損可以上不封頂。如是,導致利用衍生品投機的人可以把機構弄破產。

⑶ 幾種方式來規避匯率風險

1.最低成本原則。採用任何一種方法規避外匯風險,都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所以在眾多方法中,就有一個具體選擇哪種方法的成本比較問題。如果遭受外匯風險而造成的損失小於採用防範方法所花費的成本,那麼採用該種方法就沒有必要。比如,企業為了迴避遠期支付而可能產生外幣匯率升值的風險,往往會採用按即期匯率購入外幣的方法。衡量這一方法的可行性,就要分析遠期支付產生外幣升值的風險程度是否大於企業用本幣購買即期外幣的到期利息損失。如果企業的本幣資金來自貸款,就要與到期的貸款利息相比較來確定這一避險方法的取捨。
2.迴避為主原則。企業進行匯率變動預測,選擇適當的操作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利用風險進行投機活動,而在於規避可能面臨的風險。根據這一原則,企業在選擇各種方法時,應本著保守的原則,不能把企業的理財活動變成一次賭注,為賺取較大的收益而採取激進的冒險措施。
3.預測先導原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成功地迴避外匯風險必須建立在對匯率變動走勢的科學預測基礎上。這就要求在選擇具體操作方法時,堅持理論與實際、定量與定性、歷史與未來相結合的辦法對匯率波動的趨勢進行外推預測,以確保實施方法的准確有效性。

⑷ 金融衍生工具避險具體是避免那些風險

首先我們要清楚金融衍生工具指的是什麼?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建立在基礎產品或基礎變數之上(貨幣、債券、股票等為傳統金融工具)其價格決定於後者變動的派生金融產品.其基本特徵有:1、跨期交易 ,2、杠桿效應, 3、不確定性和高風險 ,4、套期保值和投機套利共存;
常見工具有:
1、期貨合約。期貨合約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和質量實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標准化合約。
2、期權合約。期權合約是指合同的買方支付一定金額的款項後即可獲得的一種選擇權合同。證券市場上推出的認股權證,屬於看漲期權,認沽權證則屬於看跌期權。
3、遠期合同。遠期合同是指合同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日期以約定價值,由買方向賣方購買某一數量的標的項目的合同。
4、互換合同。互換合同是指合同雙方在未來某一期間內交換一系列現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標的項目不同,互換可以分為利率互換、貨幣互換、商品互換、權益互換等。其中,利率互換和貨幣互換比較常見。
需要注意的風險:
①交易中對方違約,沒有履行承諾造成損失的信用風險;
②因資產或指數價格不利變動可能帶來損失的市場風險;
③因市場缺乏交易對手而導致投資者不能平倉或變現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④因交易對手無法按時付款或交割可能帶來的結算風險;
⑤因交易或管理人員的人為錯誤或系統故障、控制失靈而造成的操作風險;
⑥因合約不符合所在國法律,無法履行或合約條款遺漏及模糊導致的法律風險。

⑸ 金融危機下進出口企業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匯率風險

你可以到銀行做外幣期貨或其期權合約。就是安排匯率風險對沖,當然是有些費用,就加上在供貨的報價中。這樣子才合理一點,因為如果把可能發生的匯率風險都打到報價上,打得大你就會失去業務,打得少就平衡不了你的風險。

這種外匯合約在國內比較少人用,因為中國商人都有賭徒思想,覺得確實是有虧本機會但也有多賺的可能性,干嗎要給銀行賺呢。但有一點要弄清楚是,這些賭博行為確實有可能多賺,但一次看錯就足以一盤清袋!所以外國公司都會做對沖的。

⑹ 如何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規避外匯風險

  1. 利用遠期結售匯規避外匯風險 遠期結售匯是指進出口企業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售匯合約, 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期限,在到 期日外匯收入或支出發生時,再按照該遠期結售匯台同約定的幣 種、金額、匯率辦理的結匯或售匯業務. 遠期結售匯的交易期限最長至12個月,分為7天、20天、1個 月至12個月14個檔次。交易幣種包括美元、港幣、歐元、日元、 英鎊、瑞士法郎、澳元、加元、新加坡元(紐元)等9個幣種。每 次費用大約2%,需要佔用保證金3%。 的議價能力來承受各種各樣的經營風險,包括匯率風險。

  2. 加強對貿易渠道控制力。有能力的出口企業要「走出去」建立 自主營銷網路,將貿易鏈延伸到境外批發和零售終端,增強渠道控制 力,提高貿易附加值,也使進出口中問環節中的匯率風險消於無形。

  3. 盡量多採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聯 合財政部等六部委發布『關於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企業管理有關 問題的通知』,規定所有具有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均可開展出口貨 物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而不僅限於試點企業。外貿企業要充分利用 該政策,對於有條件的貿易對象,特別是貿易國同中國簽有本幣互換 協議的,要主動地要求客戶用人民幣來結算,讓客戶感覺使用人民幣 結算對於他們也是有利的,互惠互利。

  4. 利用合同約定、外匯遠期交易等手段進行來鐨定匯率,避免 匯率波動風險。在商品貿易往來中,時問越長。由匯率變動所帶來的 風險也就越大,而進出口商從簽訂買賣合同到交貨、付款又往往需要 相當長時間(通常達30天~90天,有的更長)。

因此有必要利用合同約 定、外匯遠期交易等手段進行來鎖定匯率,規避風險。

⑺ 案例分析 (1)利用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規避匯率風險 (2)利用期權交易規避匯率風險

(1)做遠期,到期時收到2000萬美元,出售得人民幣2000萬*8.3649
不做遠期,到期收到的美元,兌換人民幣:2000萬*8.2649
做了遠期結售匯業務,多獲人民幣:2000萬*(8.3649-8.2649)=200萬
(2)一是遠期避險:
日元升值,3個月後現匯匯率為$1=JP¥220,與預期一致,執行期權,即240的價格兌換24億日元,需要美元1000萬
如果遠期保值,同樣需要美元1000萬,相比較,期權保值多付了期權費
日元穩定不變,3個月後現匯匯率仍為$1=JP¥240,放棄期權,按市場購買日元與做遠期一樣,均支付美元1000萬,期權交易多支付了期權費。
日元貶值,3個月後現匯匯率為$1=JP¥260。放棄期權,按市場支付,需要美元24億/260=923.0769萬美元,遠期避險需要美元1000萬
期權交易比較靈活,對自己有利時執行,不利時放棄,遠期交易是鎖定將來的支付,防範損失的同時也抑制了收益,且有信用風險的存在。期權交易需要支付期權費,且無論執行與否都不能返還。

⑻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利率風險的方法包括什麼

經金融的延伸工具來來隔壁理理風險的方法,即使是有很多

⑼ 有可能使投資者完全規避其資產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的金融衍生品是()

沒有什麼產品能完全規避風險你投資的話肯定會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