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的匯率是如何控制的
具體如下:
(1)運用財政金融手段,減少政府開支,提高存款准備率,提高利率,以緊縮經濟,促進擴大出口,減少進口。
(2)通過本國貨幣法定貶值,降低本國貨幣對外匯率,從而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成本,有利於增加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同時,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減少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
(3)在進口方面發放進口許可證,憑進口許可證購買所需外匯。
(4)採用進口配額制,對一定時期內進口商品的數量和金額加以限制,對超過配額部分不準進口或徵收高關稅或罰款。
(5)進口存款制,是對某些限制進口商品要求進口商預交一定金額的進口存款作為無息存款。有些國家還規定進口方必須獲得出口方所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出口信貸或提高開出信用證押金等方式限制進口。
(6)在出口方面給予出口信貸、出口補貼,鼓勵出口。
(7)管制資本輸出入。即根據經濟情況變化,有時採取一些措施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通常情況下,發達國家多實行限制資本輸入鼓勵資本輸出的政策;發展中國家多採取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的政策。
(8)建立外匯平準基金。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表現在國內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必然上升。此時,中央銀行拋出外匯,阻止匯率繼續上揚;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而引起外匯匯率下跌時,買進外匯,防止匯率繼續下跌。這種外匯買賣活動,在國家不直接規定匯率變動幅度的情況下對匯率起到了緩沖和穩定作用。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對國際收支的短期逆差效果顯著,而對長期逆差作用不大。因為外匯平準基金數額有限,無法供應長期的外匯市場需求。
Ⅱ 中央銀行可以動用的貨幣手段來調節匯率、如何操作以及傳導機制
1、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2、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改變資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
◇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3、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
◇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
◇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
Ⅲ 中央銀行怎麼調節匯率
外幣兌換本幣的匯率低於期望值,說明外幣被低估,有上升空間,買入就可以在升值後賣出賺取差價
但這不是各國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主要目的、、 各國央行干預外匯市場是要穩定本國貨幣不被投機炒家操縱,最終目的是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Ⅳ 央行如何控制匯率是不是通過銀行
央行可以通過在外匯交易市場上買賣來干預匯率,比如,要升值,就買入本幣,拋出外匯,貶值反過來
在我國,匯率還不是市場化,交易商每天會根據央行公布的基準價來判斷央行對匯率的態度,所以這個基準價也可以影響匯率的變化
Ⅳ 人民幣美元匯率央行怎麼調控
尊重金融市場運行規律,是央行一貫政策,今日最新貨幣兌換:1人民幣元=0.1472美元,以上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Ⅵ 央行怎樣控制匯率
匯率主要又市場上的買賣供需在引起波動(短期內),央行可以通過買賣手中持有的外幣來調節匯率.比如現在人民幣兌美元為1:6.825 央行認為高了,他可以在外匯市場大量買進美元,從而導致美元需求增加價格上升,匯率就可能會變為1:8.000 當然長期看 匯率還是受兩國購買力決定的 央行的控制長期是無效的
Ⅶ 中央銀行調控貨幣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詳細的
你好!利率政策是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貨幣政策實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人民銀行根據貨幣政策實施的需要,適時的運用利率工具,對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影響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實現貨幣政策的既定目標。利率,是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的比率,通常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據資金借貸關系中諸如借貸雙方的性質、借貸期限的長短等,可把利率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法定利率和市場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長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動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採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包括:再貸款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所採用的利率;再貼現利率,指金融機構將所持有的已貼現票據向中國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所採用的利率;存款准備金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備金支付的利率;超額存款准備金利率,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准備金中超過法定存款准備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調整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3、制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4、制定相關政策對各類利率結構和檔次進行調整等。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工具的運用。利率調整逐年頻繁,利率調控方式更為靈活,調控機制日趨完善。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作為貨幣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將逐步從對利率的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化。利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手段的運用,通過調整利率水平與結構,改革利率管理體制,使利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杠桿。1993年5月和7月,中國人民銀行針對當時經濟過熱、市場物價上漲幅度持續攀高,兩次提高了存、貸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兩次提高了貸款利率,這些調整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針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已取得顯著成效,市場物價明顯回落的情況,央行又適時四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在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基礎上,對減輕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利息負擔,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利率、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目前,中央銀行,即現在的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八次調整存款准備金率,這是作為中央銀行的對於金融市場的貨幣流通實行的調控手段之一,對於金融市場的調控,中央銀行有至少以下三手段:
第一,調整銀行存款准備金的比率。
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的比率,則地方銀行應交存於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多了,從而減少了地方銀行可使用的貸款資金,這樣將使銀行的貸款金額減少,從而達到緊縮信用的效果。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了存款准備金的比率,地方銀行就增加了貸款的資金,擴大貸款,從而達到了擴張信用的效果。往往在市場有通貨膨脹的態勢的情況下,就通常使用降低存款准備金的比率,才而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勢頭。目前,中國就如此。
第二,調整重貼現率。
重貼現率,亦叫再貼現率。商業銀行通常在需要資金的時候,持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進行重貼現,以便獲得資金,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者降低重貼現率了影響或者說調控商業銀行的信用。
第三,公開市場買賣證券業務。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方式,影響和調控金融市場的信用。
Ⅷ 央行怎樣應對匯率問題
我國的匯率制度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央行對匯率進行有管理的操作,以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央行通過控制央行中間價和對外匯交易中心每日匯率波動幅度進行限制,以控制人民幣對美元的波動范圍。
同時,央行通過直接入市,用人民幣對外幣進行買賣,來改變市場外幣和人民幣的供求關系,穩定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
為了實現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央行逐步放棄了對匯率的直接干預,但如果匯率波動超出央行容忍范圍,央行仍會對匯率進行直接干預。
Ⅸ 央行調整貨幣匯率的方式
央行通過三種方式來調整本國貨幣的價格。
第一,央行和政府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了貨幣最初的兌換價值,並且他們會根據自身的狀況來決定貨幣的價格。
案例:中國央行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取消盯住美元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轉為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日人民幣從8.2765上漲至8.11,升值2.1%。
第二,央行和政府也會根據自身需要和自身的經濟狀況來控制市場中貨幣的匯率,甚至於在必要的時候直接干預市場穩定匯率。
案例:2012年5月,日本央行因日元持續升值危害日本出口經濟,日本央行連續入市干預日元走勢,大量買入美元賣出日元以阻礙日元升值。但是日元匯率在短暫貶值後,繼續上漲,並未理會日本央行的干預。
第三,央行通過調節貨幣的存貸款基準利率,來影響本國貨幣和資產的價值,從而影響本國貨幣的價格。
案例:2016年6月9日,韓國央行意外宣布將政策利率由1.50%降至創紀錄低點1.25%,此前市場預計該利率將維持於1.50%不變。決議公布後,美元/韓元大幅上漲,盤中觸及日內高點1159.45。韓國央行通過下調利率來影響韓元匯率,以達到提振出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