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最新貨幣兌換:1人民幣元=0.1576美元,以上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Ⅱ 簡述2005年匯改之後人民幣匯率制度的主要特點
我們國家目前採取是主要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國家統一管理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Ⅲ 人民幣匯率的大事記
焦點:人民幣匯率漲跌有跡可循市場化波動反令投資者變冷靜
路透香港5月27日 - 市場從瘋狂到理性,只需一個811匯改的洗禮。是的,盡管目前美元加息預期再起、人民幣貶值壓力仍在,但在人民幣兌美元逼近前期低點的當下,整個市場卻表現冷靜,不得不令人感嘆:811匯改驚險一跳的人民幣,目前已沖過險灘步入市場化波動的另一重天地。
恰如一位中資大行交易員所描繪的:人民幣目前可謂輕舟已過萬重山。匯改前的人民幣,只是圍著美元這顆恆星旋轉的行星;現在,已經變成與美元、歐元等保持相對平衡狀態的恆星了。
而這種變化,則令市場對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期更依賴於宏觀基本面,從而使投資者保持更多理性,大幅減弱了匯改之前的迷茫與匯改伊始的情緒化影響因素。
「說實話,境外的貶值預期並沒有消退,但更加理性了。因為市場是可預期的,至少預測人民幣中間價更精準了。」華僑銀行資深人民幣投資分析專家謝棟銘就表示。
花旗銀行中國區資金交易部主管姚振華則指出,811匯改以後,該行對人民幣中間價的每日測算跟央行公布的實際值吻合度很高,而市場價與中間價的偏離也很小。
「今年以來,央行確實是根據與市場溝通的規則,要求報價行來計算和發布中間價的。」他稱。
「這表明了中間價對即期價格的聯動和指導效應。」姚振華稱。
央行在本月公布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市場化反而更利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預期**
另有美資投行的交易員也表示,目前的人民幣市場相當淡靜,在整個市場弄清楚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後,海外市場的瘋狂炒作熱情反而偃旗息鼓了。
「兌美元的單邊不太好炒了...,一籃子匯率里有美元、歐元、日圓,以及新興市場貨幣,中間價的變化顯得更復雜,市場化程度太高了。」他稱。
在中間價符合央行提出的形成邏輯後,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與即期匯率的相關性就成為市場關注的另一個問題。簡單說,即期價格與中間價的偏離度,就變成中間價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因素。
根據花旗銀行的數據紀錄,自3月份至今的61個交易日中,有35個交易日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處於當日即期交易價格區間內;有59個交易日中間價不偏離當日即期交易價格區間0.1%。
「這足以證明中間價對即期價格的聯動和指導效應。」姚振華稱。
**兌美元貶值幅度溫和**
在人民幣匯率的漲跌有跡可循之後,市場對其未來的走勢則更多地集中在了基本面的分析上。特別是對美元的走勢分析,則成為金融市場重點關注的對象。
「現在市場不再會像1月份那次,覺得人民幣會大幅貶值或者一次性貶值,比較接受目前這種兌美元溫和貶值。」謝棟銘稱。
他稱,人民幣和其他亞洲貨幣沒啥區別,屬於跟著美元大趨勢變化。目前總體還是看多美元,所以今年相對應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可能會到6.6-6.7之間。
對於美元未來的走勢,香港中文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前美聯儲達拉斯高級經濟學家王健在接受路透專訪時則表示,美元目前處在第三個升值周期,已經達到上一個周期的高位,也算是歷史高位,而且美元升值的影響已經傳導到實體經濟,所以繼續大幅升值的動能不足。
「我上周在美國很很多海外基金經理聊過,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雖然放緩,但是即便增速下滑到5%-6%,依然高於世界大多數國家,美國近幾年的經濟增速只有2%左右。」他稱,「所以他們認為,如果此時撤出中國,會喪失比較好的機會。」
而對於人民幣匯率今年波動引發的換匯潮,王健認為,目前人民幣是從固定匯率向浮動匯率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可能還不習慣波動,稍微貶值一點,就導致國內很多人把人民幣換成美元。
「但像美國和加拿大,匯率波動非常大,人們並沒有頻繁的把資產從一種貨幣換成另一種貨幣,因為他們都習慣了。」他稱。(完)
Ⅳ 人民幣匯率歷史查詢1978 至今的~~~
其實如果要公開數據的話,外管局的最權威
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tjsj/rmb_list.jsp?ct_name=人民幣匯率中間價&id=5&ID=110200000000000000
但是因為是匯改之後才公布的數據,以前的都是固定匯率,所以只能去查查匯率的沿革了
Ⅳ 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變化有何特點
對美元來說,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是下降的,對人民幣來說,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是上升的
Ⅵ 中國從2005年進行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如何
2006年人民幣升值歷程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按照12月29日的匯率中間價7.8087計算,人民幣在這一年中升值了2615個基點。
2006年1月4日的報價與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完全相同。從這一天開始,詢價交易這一國際主流交易機制被引進中國,揭示了外匯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也被賦予了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幣匯率註定在這一年裡以更富彈性的方式運行。
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1美元對8元人民幣。在此後的2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始終圍繞著這個重要關口上下波動。7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次「破8」後一路向下,從此告別了這個關鍵的位置。
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幣匯率突破7.88。此後的一個月間,人民幣匯率相繼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關口,12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破7.83關口,以7.824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3.65%。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的當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了7.82關口。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以7.8185再創匯改後的新高。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後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72%。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
3月8日保爾森訪華,人民幣突破7.73關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人民幣突破7.70關口;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60關口;
10月24日G7財長會議舉行後,人民幣突破7.50關口;
11月23日中國10月份貿易順差以270.5億美元創出新高,人民幣突破7.40關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11.007一路上漲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人民幣對美元連續5日上漲,連破3關破;
12月20日中國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加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
200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其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振盪中不斷改寫匯改以來歷史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終以7.3046收,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這一升值幅度較年初市場普遍的年內5%左右升值預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幣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現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對歐元表現為貶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中間價破7.0大關 。
Ⅶ 二次匯改之後我國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的好處
(一)使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
匯率形成機制問題是影響貨幣自主權和定價權的決定性變數。2005年匯率改革後,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定價,但在一籃子貨幣中,美元權重過大,事實上形成了人民幣圍繞美元波動的走勢。近年來隨著美元持續走強、歐元和日元趨弱,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持續被動升值。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測算,2005年7月份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累計升值55.5%,其中過去一年來升值達到15.1%。因此,打破單邊被動升值的「魔咒」,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勢在必行。此次匯率改革人民幣中間價由此前的外匯交易中心詢價改為作為市場主體的做市商報價,回歸到以上日收盤價作為定價基礎,有利於提高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保持價格的連續性和透明度,提升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
(二)對即期市場匯率偏差進行修正
近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與市場匯率出現了較長時間的偏離,而且偏離幅度比較大,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和權威性。根據市場調查和分析師的普遍估計,偏差大約累積了3%左右。這種誤差不可能長期持續,亟需通過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加以調整,以免失衡過度累積。此次調整做市商報價,使中間價形成參考外匯市場總體供求關系,從機制上防止中間價與市場匯率持續大幅偏離,提高了中間價報價的合理性。
(三)掌握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的主動權
考慮到美元加息周期日益臨近,如果人民幣匯率要選擇主動貶值,時間點放在美元加息後會比較被動,可能會面臨更大的資本外流壓力。在美聯儲開始加息前,人民幣快速貶值到位,並在未來一段時間企穩,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可能重新增強,央行將掌握更大的主動權,避免美國加息對人民幣匯率和資金流動更大的影響。同時,我國正在努力推動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而貨幣由市場定價是加入SDR的重要條件。因而人民幣中間價市場化改革有助於推動加入SDR。此外,目前央行正在加快推進資本賬戶開放以及海外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順應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需要。
二、對人民幣匯率下一步走勢的判斷
這次匯率報價機制調整,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雖然短期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了一定幅度貶值,但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
一是我國經濟增速相對較高。今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各種困難挑戰,我國經濟仍增長7%,從全球橫向比較看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速。下半年,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逐步見效後,我國經濟有望保持小幅回穩態勢,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二是我國經常項目長期保持順差。這是決定外匯市場供求的主要基本面因素,也是支持人民幣匯率的重要基礎。三是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加快,境外主體在貿易投資和資產配置等方面對人民幣的需求逐漸增加,為穩定人民幣匯率注入了新動力。四是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導致美元在較長一段時間走強,市場對此已在消化之中。未來美聯儲加息這一時點性震動過後,市場會有更加理性的判斷。五是我國外匯儲備充裕,財政狀況良好,金融體系穩健,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總體來看,人民幣匯率在一次性貶值3%左右彌補了與即期匯率偏差後,央行在採取多種措施極力維護匯率的基本穩定。預計年底前,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將維持在1:6.3至1:6.5之間波動。但是,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美元加息預期、短期資本出逃等因素,海外遠期市場人民幣貶值預期仍然較強,不排除明年央行再次採取一次性貶值的可能性。
三、對國內外經濟的影響分析
(一)總體有利於提振國內經濟
一是有助於長期經濟穩定。此次匯改使市場供求在決定中間價的過程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有彈性的匯率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它會逐步調整一些不平衡問題,使得整個經濟發展、國際收支處於均衡狀態。二是有利於出口型企業的復甦與成長。人民幣貶值有助於降低出口產品價格,提升出口競爭力。但是,由於此次人民幣貶值幅度有限,特別是人民幣對非美貨幣保持升值,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依然在升值,人民幣匯率短期內仍然是抑制出口的因素。當然,匯改也有一些負面影響。一是可能引發更多短期資本外流。近來在美國加息預期、我國經濟減速的情況下,短期資本呈現凈流出態勢,人民幣貶值將會進一步加大熱錢流出規模,並影響到國內流動性。二是將增加出境旅遊、海外留學的換匯成本。三是加大企業外債負擔。近年來,由於美元等資金利率較低,國內企業外幣借貸顯著增加,目前尚未償還的美元債務(包括債券和貸款)總額為3677億美元。初步測算,此次人民幣貶值將會直接增加約160億美元的償債成本。
(二)金融調控政策面臨「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是指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賬戶開放、貨幣政策獨立以及匯率穩定。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引發了政府決策層的兩難選擇。對於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顯然不能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央行如果選擇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就必須允許人民幣匯率更自由、更大幅度地調整,或者通過收緊資本管制來保持匯率穩定。從政策操作來看,央行並不希望當前人民幣匯率過多調整,8月11日以來已經動用了超過1000億美元,來阻止人民幣進一步貶值。而收緊資本賬戶管制並不符合實現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既定改革目標,還可能會招致「改革後退」的指責。
(三)短期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帶來不利影響
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增長,年度對外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產能合作、油氣資源並購等,需要大量對外投資。過去人民幣持續走強有利於企業對外投資和擴張建設,而人民幣的貶值無疑將使得企業面臨更高的成本,從而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進而不利於「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當前,我國能源對外投資合作尤其是油氣合作在非洲、中亞和中東地區的投資比較密集,油氣行業受到人民幣貶值的影響比其他行業會更明顯。
(四)對大宗商品貿易帶來一定影響
當前,中國從亞洲其他國家進口原材料或初級產品,經加工裝配後銷往發達國家。亞洲地區已形成以中國為生產中心的區域內產業分工鏈。據IMF測算,經中國加工出口的最終商品,約20%的附加值是由其他亞洲國家生產的。只要人民幣不是持續大幅貶值,短期貶值促進中國出口的同時,也會帶動其他亞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對其他亞洲國傢具有一定正外溢效應。然而,人民幣貶值背後反映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而經濟下行、需求減少將會抑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給資源型國家出口和經濟增長帶來壓力。
(五)影響相關國家貨幣幣值走向
人民幣匯率貶值對相關國家貨幣有影響,但並非根本因素。8月中旬以來,周邊國家和地區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新一輪動盪,有人據此擔心新一輪金融危機可能到來,並把原因歸咎於人民幣貶值。8月19日,越南央行讓越南盾貶值1%,今年以來累計貶值近3%。21日,哈薩克堅戈兌美元的匯率由188.38:1驟貶至255.26:1,貶值幅度高達26.2%。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亦紛紛貶值,今年1-8月份,俄羅斯盧布、巴西雷亞爾、南非蘭特和馬來西亞林吉特分別貶值15.4%、26.1%、13.3%和16.7%。事實上,導致金融市場動盪的核心因素是美元走強及美聯儲加息預期。
Ⅷ 811匯改之後對人民幣匯率波動有什麼影響
今日實吋匯率:1人民幣元=0.1503美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Ⅸ 8.11匯改周年 人民幣匯率跌破6.70是什麼意味
總的看來,8.11匯改後,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明顯,靈活性和彈性也有所加大,貶值壓力也明顯增大。人民幣匯率運行呈現出如下五大特點:
1、「匯率雙向波動明顯」首當其中。8.11匯改至今年3月初,人民幣匯率先後出現兩輪影響較大的貶值。今年3月3日以來,匯率總體運行相對平穩,略有回升。
但5、6月份尤其是受英國脫歐事件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又出現新的一輪貶值勢頭,甚至一度擊破1美元兌6.7元。
2、匯率呈現出貶值趨勢。總的來看,不論人民幣兌美元,還是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都呈現出小幅貶值。
今年8月2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6451元,較2015年末貶值2.33%。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計算,8.11匯改以來至今年6月末,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貶值6.21%,實際有效匯率貶值5.99%。
3、離、在岸人民幣價差有所加大,CNH與CNY價差最高時達1300多點,加劇了市場貨幣投機行為。
4、由盯住單一美元轉向參考一籃子貨幣。
8.11匯改後,人民幣匯率運行機制的主要特點就是由單一「錨定」美元轉向了「雙錨」機制,即以美元或一籃子貨幣作為人民幣匯率調整的「錨定物」,使人民幣匯率波動擺脫了受單一美元匯率的影響。
但由於美元仍是我國對外貿易和對外債務債權的主要計價和結算貨幣,美元匯率變化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5、市場貶值預期強化,加劇了人民幣匯率貶值,並加大了資本外流的壓力。
8.11匯改以來,今年7月7日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首次跌破6.7,7月8日和11日分別為6.7018和6.7070。
7月15日再度跌破6.70,為6.7116,18至19日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處於6.70-6.71之間波動。
7月18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也曾一度跌破6.70心理關口,這的確加大了市場人民幣貶值的心理預期。
實際上,對人民幣匯率水平及其走勢的分析和判斷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總的來看,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匯率的雙向波動將成為常態,一段時間內出現人民幣升值或貶值應該是正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