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關於匯率理論的正確看法是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關於匯率理論的正確看法是

發布時間: 2021-06-06 04:14:34

匯率理論的理論內容

(一)價格不變貨幣模型
二戰後,Mundell和Fleming把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引入經典的IS-LM模型,提出了靜態 Mundell-Fleming模型。該模型是商品價格剛性的假定前提下通過貨幣市場均衡得出的匯率決定模型,有一定意義。然而價格不變的假定與現實明顯不符,這使得該模型的實際運用價值有限。
(二)彈性價格貨幣模型
20世紀70年代,弗蘭克·穆薩和貝爾森假定商品市場價格調整是及時和完全的,資本市場是高度發達和充分流動的,因此購買力平價成立,同時利率平價也成立,進而運用典型的貨幣主義分析方法,得到商品價格完全彈性條件下的兩國間匯率決定模型。該模型突出了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和變動中的作用。然而,該模型關於商品價格完全彈性的假定同樣不符合現實,因而該模型在許多場合通不過檢驗。
(三)黏性價格貨幣模型
1976年,Dornbusch提出了黏性價格貨幣模型。他假定,資本市場完全流動,資產可完全替代,短期內商品價格調整不具備完全彈性,因而購買力平價只有在長期內才能成立,而短期內匯率可以偏離長期均衡值,偏離幅度受市場首先是貨幣市場失衡和預期等因素影響。按照該模型,資本市場對經濟中的各種內外沖擊會做出瞬間反應,而產品價格存在粘性,因此匯率變動短期內存在「超調」現象, 這就一定程度地解釋了短期中匯率偏離由購買力平價決定的長期均衡匯率的現象。該模型因此也被稱為「動態的Mundell-Fleming模型」。但遺憾的是,在許多場合,其對現實匯率的預測和解釋仍顯得偏差較大。
(四)REDUX模型
20世紀80年代,宏觀經濟學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是構造出了一個具有堅實微觀基礎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從而開創了「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1995年,Ob-stfeld和Rogoff共同提出了REDUX模型,這是一個跨期 (Intertemporal)均衡分析模型。該模型假定所有產品價格都遵循一價定律,從而本國與外國價格指數存在購買力平價關系,然後再將微觀經濟學中的個人效用函數引申到本國典型家庭終生效用函數、消費函數及價格指數中,通過最優消費、產出和貨幣持有量均衡保證家庭效用最大化,最後通過跨期分析尋求穩定狀態值,進而得出名義匯率的市場均衡值。按照該模型,均衡的名義匯率決定於兩國(對數形式的)各自均衡的貨幣供給之差以及兩國各自均衡的消費需求之差。 REDUX模型經過後人的改進後,對短期匯率的預測有一定準確性,而且其得出的「長期而言貨幣中性,超調的匯率會逐漸向長期均衡值靠攏」的結論對長期中名義匯率的走勢也有一定解釋力。但總的而言,該模型對匯率運動的解釋力還不能令人滿意。
我們不難看出,上述現代匯率決定理論模型與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相比,越來越傾向於用一般均衡分析代替局部均衡分析,用動態分析代替靜態分析,用側重存量分析代替側重流量分析,而且假定前提越來越貼近現實,因而對名義匯率的解釋力、預測力越來越強。但遺憾的是:總的來說,現代匯率決定理論對於名義匯率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仍然存在較大誤差。

② 有關利率平價理論的敘述中,正確的說法是( )。

正確答案ABD

③ 匯率的決定理論問題

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對方匯率就得調整.比如說,人民幣對美圓,6:1,雞蛋6元/斤,物價上漲後,7元/斤,人民幣對美圓還是6:1的話,美國佬就虧了,1美圓買不了1斤雞蛋了.

他們之間是並沒有前後順序的,而是牽一發而動全線的,還是以上面的雞蛋為例,雞蛋價格漲到7元後,匯率仍是6:1的話,6塊人民幣在中國買不了1斤雞蛋,但是在美國就可以買1斤雞蛋,從這點上說,不就是可以說匯率升值了嗎.

④ 關於匯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對於間接標價法,如果匯率上升,則本幣貶值,外幣升值
如果你那書上講D是對的,應該是附帶有別的什麼條件,這是我的理解。

我沒有你那書,聽我來給你講解。
直接標價法,在中國,就相當於把外幣當成一樣商品來賣,100美元=650元人民幣。
間接標價法是反的,在中國,就標注為100元人民幣=15.38美元。
間接標價法標示的匯率上升,比如100元人民幣=20美元。人民幣是升值了,比以前值錢了,明白了?所以D是錯的。

⑤ 請談談你對匯率理論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

http://www.chinaccm.com/03/0390/039002/news/20081017/143854.asp
參考一下吧。

⑥ 關於匯率理論有哪些學說

理論算是固定的,但是匯率是浮動的啊!應該不算是吧!應該不能說是決定吧?!

⑦ 解釋匯率決定的哪一種理論更有說服力,如何看待不同的匯率理論

匯率決定理論很多,主要的理論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學說、資產市場學說。它們分別從貨幣因素、宏觀基本面因素、實際市場因素、存量因素和流量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和變動進行了研究。這些理論都有優點,但也都有不足。一種理論只能針對匯率決定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詳盡的闡述。同一種理論在不同時期的解釋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全能的匯率決定理論。但是已有的匯率決定理論是相互補充、相互替代的,它們一起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匯率決定理論體系。

固定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把匯率調整融入到政策優化分析的框架中進行研究。浮動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將現代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應用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如將預期、不完全信息、博弈論、有效市場理論、GARCH模型、行為金融學及微觀市場結構理論等引入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

  1. 國際借貸學說

  2. 國際借貸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現和盛行於金本位制時期。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4世紀,1961年,英國學者G.I.Goschen較為完整地提出。該學說認為:匯率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供求又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兩種。前者指借貸關系已形成,但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的變化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這一理論的缺陷是沒有說清楚哪些因素是具體影響到外匯的供求。

  3. 2. 購買力平價學說

  4. 購買力平價學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6世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金本位制崩潰,各國貨幣發行擺脫羈絆,導致物價飛漲,匯率出現劇烈波動。1922年,瑞典學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後的貨幣和外匯》一書,系統地闡述了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 = PA / PB。

  5. 3.利率平價學說

  6. 利率平價學說(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1923年由凱恩斯系統地闡述。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者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收益的差異,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7. 4.國際收支學說

  8.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實行期間,各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這一期間的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是從國際收支均衡的角度來闡述匯率的調節,即確定適當的匯率水平。這些理論統稱為國際收支學說。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國際借貸學說。這一期間,有影響的匯率理論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彈性論、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論、內外均衡分析的門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中重要作用的貨幣論。

  9. 5. 資產市場說

  10. 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解體,固定匯率制度崩潰,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決定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市場說在2O世紀7O年代中後期成為了匯率理論的主流。與傳統的理論相比,匯率的資本市場說更強調了資本流動在匯率決定理論的作用,匯率被看作為資產的價格,由資產的供求決定。

  11. 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⑧ 如何理解西方匯率決定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周五(2012.5.4)撰文稱,從現階段人民幣匯率的價值基礎和供求均衡兩個層面,以及當前經濟形勢來看,【當前人民幣匯率基本處於合理均衡水平】。匯率決定理論()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匯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學說、資產市場學說等。【這些理論都有優點,但也都有不足。】一種理論只能針對匯率決定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詳盡的闡述。同一種理論在不同時期的解釋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全能的匯率決定理論。但是已有的匯率決定理論是相互補充、相互替代的,它們一起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匯率決定匯率決定理論示意圖理論體系。

⑨ 匯率理論的相關學說

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看成是唯一的財富。因此,他們主張要盡量多出口、少進口,以防止貨幣的流出,甚至主張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的流失。故此,他們特別注意影響商品進出口和貨幣輸出入匯率變化。
梅林斯在1620年前後提出了匯率的「貨幣供應論」。他指出匯率是一國貨幣表示另一國貨幣的價格。他認為,如果匯率以每單位英國貨幣可兌換的外幣來表示,外幣稀缺時,英國貨幣價格下降而外幣價格上升。此外,他已經認識到投機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梅林斯主張實行外匯管制,以實現匯率的穩定。而匯率應當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上,這就是鑄幣平價。
米塞爾敦認為導致英國貨幣流失的並不是鑄幣的貶值和投機行為,而是英國的貿易逆差。他認為,外匯交易從而鑄幣的移動,純粹是貿易差額所決定。因此,米塞爾敦的理論又被人稱為貿易差額論。
托馬斯·孟並不主張由政府禁止金銀的輸出。他認為只要保持貿易順差,商品輸出和貨幣輸出沒有不同,因為他堅信貿易順差會把更多的貨幣帶回國內。他已認識到外匯的供求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 1.洛克的匯率理論
洛克在《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中,闡述了他的匯率理論觀點。洛克的理論基於他的貨幣數量論。洛克認為,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是以下兩個因素決定的:其一是,兩國各自擁有的貴金屬(白銀)的多少;其二是貿易差額。
洛克認為,貿易差額是否影響貨幣的匯率,取決於以下四種因素:第一,應從國外收回的貨幣量的大小;第二把硬幣帶回國內的困難和危險程度;第三,把錢存放在國外的風險程度;第四,國內急需的資金狀況。
克里斯蒂寧指出,貨幣只不過是一種計價單位並普遍地被人接受,以便用來計算商品勞務及貴金屬的價格。他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能同時引起物價的上漲和匯率的下跌。但是克里斯蒂寧認為,匯率的變動與國內物價上漲是兩個獨立的過程,一般說來匯率的變動並不受國內物價變動的影響,而是直接受外國貨幣需求的影響。
2.大衛·休漠的匯率理論
十八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漠和康替龍提出了「鑄幣點機制理論」。他們在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認為商品的價格隨貨幣數量的變化而發生嚴格的正比例變動,所以他們認為匯率決定於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超過一定的限度(鑄幣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從而鑄發國際收支調節的鑄幣----物價流動機制,使物價降低,刺激出口。
3.約翰·穆勒的匯率理論和馬歇爾的匯率理論
約翰·穆勒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對匯率理論也作了論述。他認為,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可調節貿易收支的差額。
馬歇爾也注意過匯率問題,他是第一個區別了國內因素和國外因素引起貨幣貶值的不同的人。
4.戈遜的國際借貸說
1861年,英國經濟學家戈遜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出版了《外匯理論》一書,提出了匯率的國際借貸說,或稱外匯供求說從而第一次出現了系統的外匯理論。
戈遜認為,匯率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外匯市場外匯資金的需求與供給,而外匯的供求則起源於本國與外國之間的借貸。戈遜認為,利率的變動會引起國際資金的流動,而國際資金的流動又會影響即期匯標的價格,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 馬克思認為,匯率的變動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綜合的過程,只要會引起對外的現金收付,都會影響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但是,只要不涉及到現金收支的兩國之間的商品交易或債權債務關系,則不會影響匯率的變動。同時,人們的心理因素及利率水平都能影響匯率的變動。
馬克思認為,匯率運動是客觀經濟運動的一部分,同時又同客觀經濟運動是互相適應的。當一國對外支付大於外國對該國的支付時,該國貨幣的匯率趨於下跌;反之,則該國貨幣的匯率則趨於上漲,但匯率的下跌和上漲不是無限地進行的,而是自動恢復平衡。
馬克思認為,匯率是一種市場價格信號,匯率能「表示國際支付狀態和不同市場利息率狀態」匯率作為貨幣的價格,具有折算功能,使不同國家的價值單位具有了可比性。 1.基本理論
購買力平價說是由瑞典的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一種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在某一段時期內,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的對比關系決定的,而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又可以用兩國各自的物價水平來表示。即是:兩國貨幣的匯率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來確定。
卡塞爾的購買力平價學說又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購買力之比,則兩國貨幣的匯率「決定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商」。
R=PA/PB
其中:R為絕對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
PA為A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PB為B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卡塞爾又進一步地指出,「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於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用公式表示是:
R1=R0(IA/IB)
其中:R1代表通貨膨脹後兩國貨幣間的新的匯率;
R0代表兩國通貨膨脹前兩國貨幣的匯率,又稱基期匯率;
IA代表A國的通貨膨脹率,IB代表B國的通貨膨脹率。
2.對購買力平價說的評價
首先,卡塞爾認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兩國的物價水平)可以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這說明卡塞爾正確地抓住了事物之間的真實的聯系。其次,如果兩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因某種原因而中斷以後,在恢復正常的貿易關系時購買力平價就能為均衡匯率的確定提供一個好的目標,而事實上也的確沒有比這更好的指標。再次,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即撇開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目標。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針對各國貨幣相繼貶值、匯率頻頻波動、外匯市場混亂無序的現象,以阿夫塔里昂為首的法國學派提出了匯兌心理說,來解釋匯率運動的這種無秩序的現象。
外匯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求,而外幣需求產生的原因則是由於它可以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或勞務以滿足人們的慾望。因外幣對每個人的邊際效用不同,故每個人對外幣的主觀評價各異。但在外匯市場上,因受每個人的主觀評價的影響而變動的外匯供求,會自動地趨於平衡,在這個均衡點上供求雙方所接受的價格即是匯率,它是外匯供求雙方對外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表現。 1923年,凱恩斯在《論貨幣的改革》一書中指出,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之間的差價,如果按年百分率來表示,傾向於等於兩個不同金融中心之間利息的差額。並且,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差價,還傾向於按照供求狀況,圍繞這些利息平價上下波動。
利息平價理論的中心思想是這樣一個命題: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遠期外匯升水(亦即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百分率差額)必定等於利差(在同樣的時間區間上所度量的)。
利息平價理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假設,這就是未抵補的利息平價。其含義是:在沒有風險規避的狀況下,如果投機者預期本幣的貶值率大於本幣匯率的遠期貼水,這時將拋售遠期外匯購買即期外匯通過這些套購活動,遠期外匯的升水可以反應本幣的預期的貶值率。
根據利息平價理論,得出如下結論:1.如果國內利率與國外利率相等,則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也相等,即遠期差價(升水或貼水)等於零。2.若國內利率高於外國利率,則遠期外匯差必為升水。3.若國外利率高於國內利率,遠期差價必為貼水。4.升水約等於國內利率高於國外利率之差,而貼水則約等於國外利率高於國內利率之差。 1961年,蒙代爾發表了《論最適度貨幣區理論》一文,提出了他的最適度貨幣區理論。蒙代爾認為,應該根據生產要素可否自由流動來劃分區域。在某些區域內,如果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即可作為一個最適度的貨幣區。
麥金農就提出了另一種劃分標准,即按經濟的開放程度作為劃分最適度貨幣區的標准。對一些相互間經濟貿易關系密切的開放經濟來說,組成一個貨幣區,相互之間保持匯率的穩定,是十分有利的。而對於與其貿易往來不太密切的地區,則實行彈性匯率比較有利。 該理論認為匯率決定於外匯的供求,而經常項目的變動是決定外匯供求的最主要的因素。但是,同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不同,阿爾吉認為,經常項目的變動是受兩國的國民收入、兩國的物價水平及兩國貨幣匯率本身的影響。本國出口主要取決於匯率、兩國的相對價格水平、外國國民收入的影響。本國居民的國外資產的積累,它主要受兩國的利率差及對未來匯率變化預期的影響。
根據凱恩斯主義匯率理論,當KA=CA時,外匯供需平衡,此時匯率處於均衡匯率水平上。均衡匯率水平是由本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貨幣工資率、外國的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對兩國貨幣匯率預期等因素決定的。 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經濟學家約翰遜及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創立的一種匯率理論。該理論實際上是在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貨幣學派的貨幣理論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有如下幾個重要的假定:
1.存在著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即存在著資本的充分流動性及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的充分可替代性。
2.存在著高效率的商品市場,自由的商品套購活動能保證「一價定律」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從而世界各地同一種商品的價格,按共同的貨幣計算,價格相同。
3.存在著高效率的外匯市場,市場參加者能根據所有信息作出合理預期,並且他們的預期能強烈地影響市場上的匯率。
根據貨幣學派的理論,貨幣需求量是決定於實際收入和名義利率。
匯率等於兩國名義貨幣存量之比,乘以本國與外國實際收入函數之比,再乘以本國與外國名義利率函數之比。
當一國名義貨幣存量(即貨幣供應量)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當一國實際國民收入增加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當一國的貨幣供應量上升時,本幣匯率上升。當外國國民收入上升時,本幣匯率下跌。當外國的名義利率上升時,本國貨幣匯率上升。 資產組合平衡理論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由布蘭森、多恩布希及弗蘭克爾等經濟學家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各種資產之間(本國資產和外國資產之間)並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此,存在著資產收益率的差別。人們一般最願意選擇的是三種資產: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當然這三種資產在各投資者財富總額中所佔的比例大小,則取決於:1.各種資產收益率的大小。2.財富總量的大小。匯率是在兩國資本相對流動過程中有價證券市場上達到均衡時決定的,一切影響資產收益率的因素都會通過影響證券市場上資產的組合而決定匯率水平及其變動。

⑩ 匯率理論是什麼意思啊

匯率理論是貨幣的對外價格-匯率的決定及其變化的理論模型,也稱之為匯率決定理論。其中心思想為:匯率決定於外匯供求。西方匯率理論錯綜復雜,流派紛呈,有傳統匯率理論,也有現代匯率理論;有論證匯率決定的,也有說明匯率變動的。匯率理論作為金融理論的一部分,伴隨著匯率制度經歷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由一種附屬理論逐漸發展成一種獨立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