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明朝時期一兩銀子等於幾錢銀子
明朝時期一兩銀子等於十六錢。以兩為單位,故稱銀子為銀兩。銀兩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
銀兩也稱紋銀是中國古代的貨幣單位。其向上為黃金,向下為銅板也稱之為制錢。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賬貨幣,雖有一定含銀量,但並無實物。
(1)嘉靖年間白銀匯率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兩白銀、一兩黃金。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因為宋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地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而且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並且當時沒有類似央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極為混亂的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銀兩
⑵ 明代一兩銀子分別等於幾錢銀子和多少文錢
明代一兩銀子等於十六錢,但在明代的銀子和銅錢兌換比例都是不固定的,大約是一兩銀子兌換一千銅錢。在明英宗即位登基之後,白銀就已經體現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種基本的貨幣職能。在明朝嘉靖時期,使用銀就更為普遍。
(2)嘉靖年間白銀匯率擴展閱讀:
明代的白銀最終排擠了紙幣,並取代銅錢,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銅錢為輔的銀和錢並行的貨幣制度。明代銀幣的形式仍以銀錠為主,最大的錠重五百兩,一般元寶仍重五十兩。
此外,明代的大錠上都鑄印有鑄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小錠上有時還鑄印有年號及地名。另外,明代還鑄有大小不同的銀錢。
⑶ 明朝時期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大家都知道銀子自古以來都是作為貨幣
按我們現在大米3元一斤來算,600斤就是1800元,400斤就是1200元,200斤就是600元,但是那個時候沒有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一畝地的產量約為現在的3成也就是300斤左右,所以我覺得這個換算的出來的結果需要除以0.3得到的才是最貼合實際的答案,所以相應的為6000元,400元,2000元,這個數字還是很可觀的。
由此可見,一兩銀子並不是電視劇里宣傳的那樣,只要是高興了,就拿出一錠銀子,賞了!那肯定不是一兩,有的時候是50兩。我去,爺,您那還招人不?
⑷ 明朝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呢
一、萬曆:明朝最後的高光時刻
萬曆朝在明朝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可以說,它是明朝最後的高光時刻。
倘若我們有一天能夠穿越到萬曆朝,會發現相較於嘉靖朝而言,萬曆朝有了很多改觀,特別是底層百姓的收入方面提升還是挺明顯的。
因為萬曆朝經歷了一次張居正改革,他將很多苛捐雜稅給取消,然後對“天下田畝通行丈量”,使“糧不增加而輕重適均,將來國賦既易採納,而小民如獲更生”。
3、各行各業的收入
了解了物價之後,咱們再來談談各行各業收入的話題。
在《宛署雜記》一書中提到萬曆年間的油漆工、轎夫、清潔工的工資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在諸王館選淑女、宮女, 打掃夫每名 0 .03 兩;
二、裝釘匠二名 ,每名每日工食銀七分;
三、油漆匠三十八工 ,銀二兩二錢八分;
四、萬曆十六年謁陵 , 搬運男夫每名 0 .12 兩 ,女轎夫每名 0 .48 兩。
總的說來,凡是能夠粘上為皇帝服務的行業,收入通常都還不錯。
如果只是在市井間工作,少的每天30文錢,多的每天70文錢,而給皇帝工作,哪怕是打雜,可能每天就有幾百文錢入賬。
當時一斤豬肉的價格是20文錢左右,米價是2.5文錢一斤。
一兩銀子等於1000文錢,能夠購買400斤大米,明代一斤等於現代一斤二兩左右,所以當時一兩能買到現代480斤大米。
而現代大米約在2到3元一斤,取2.5元一斤,當時一兩銀子單純以米價為標准衡量購買力的話約等於現在1200元左右。
⑸ 嘉靖時期黃金三十七萬兩相當白銀多少
一克黃金大約等於一兩白銀,古代一兩37克,自己去算吧!
⑹ 明朝時期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按2006年大米價均價1.75元/斤計算。一兩白銀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兼述明朝的經濟狀況
來源: 劉澍才的日誌
平時不喜歡看電視,前幾年劣制電視劇看得讓我遠離了電視。比如古代閨門女子穿得像現代女子一樣少,宋代的官兵穿著日本古代兵的盔甲,一兩銀子買一個饅頭,二十幾兩銀子吃頓飯等等……後來喜歡看喜劇錄像,比如周星馳演的電影。一次看《武狀元蘇乞兒》,也不知是音譯錯還是原文錯,蘇燦的老爸給他兒子零花錢銀鈔:「都是十萬兩一張的,省著點花啊
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我曾在網上發表過一篇有關明代萬曆年的物價水平的文章,沒想到有幸被網上大量轉載。看來網民是不但要受電視這一種表達,還想要看看另一種表達的。現在添一些進來寫一下真實的明朝人的工資收入和生活水平——另眼看明朝。轉自 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基本上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明史·食貨二》:「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明代一石約等於現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價均價1.75元/斤計算。一兩白銀是2*94.4*2*1.75=660.8元。小街邊買個饅頭要660多元,太貴了吧。
明朝人的工資。 柴薪皂隸:百姓有給國家服役的義務,不過服役是有工資的。輪到當役了,派給當官的跟班,柴薪皂隸就是買柴燒水、干雜活。年收入20兩,計 13216元。(明朝國家規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隸,縣丞二員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員,每人用馬夫一名,國家付工資。)
馬夫:給政府公務員趕馬,出差辦事使用。年收入40兩。計每年26432元。
明朝縣官:正七品每月俸祿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實際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約3萬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隸4個、馬夫一個,這5個人工資由國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筆墨費由國家補貼。新官上任,還可以先拿到40兩修理費。看起來七品縣官45兩白銀跟馬夫40兩白銀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務員工資真的是很低的,歷朝歷代中明代公務員工資收入算少了。)但是縣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隸人員、衣食花費基本由國家支付和補貼,所以年俸基本是凈收入,而且筆墨費都是固定按兩算由國家撥給,還有多餘。馬夫就沒有那些好處了。
學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明史·食貨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約2斤,(剛夠兩人吃)給魚肉油鹽。(註: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優待秀才時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兩白銀的廩膳費。不過明代的學生概念不是現在的學生概念,現代的學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縣學才算是廩膳生,才可以「食廩」,所以明代秀才不幹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幹活只吃「廩膳」會很窮,所以有窮秀才之稱。
以上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談》、清代康熙年《明史》。
街頭挑擔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計人民幣13216元。馮夢龍在萬曆年至天啟年寫有《三言》,其中《賣油郎獨專花魁》中秦重只有3兩白銀的本銀,街頭賣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開支,還能剩餘16兩白銀。「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吃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及身上衣服之類,並無妄廢。」除去一年用度剩餘16兩。所以記為年收入20兩。
殺豬的: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對窮秀才范進說,「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儒林外史》。一天一錢,一月3兩,一年有36兩,看來殺豬的收入直逼馬夫了。約 23789元。
農民:農民的收入是多少?農民「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設古代耕種水平低只及現代的1/2或2/3,那麼農民每畝約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豐年加勤懇,南方農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農民人均毛收入 7875,除掉農具、肥料、水利開支、畝稅(明朝每畝收稅一斗,約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來,幾年裡蓋個優質磚瓦四合院不成問題。
明朝的物價(萬曆年)。
明朝物價:
大米白銀1兩=2石即377.6斤。合人民幣1.75元/斤。
上等豬肉白銀1錢六分=8斤合人民幣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銀1錢二分=8斤合人民幣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銀七分五厘合人民幣9.9元/斤
五斤重大鯉魚價白銀1錢合人民幣13.2元/斤
栗子五斤價白銀6分五厘合人民幣8.6元/斤
活肥雞一隻價白銀4分合人民幣26.4元/只
白布四匹價白銀8錢合人民幣元132.2元/匹
綿花一斤價白銀6分合人民幣39.6元/斤
高級紅棗100斤價白銀2兩5錢合人民幣16.5元/斤
會試用黃絹傘二把價白銀六分合人民幣3元/把 刑部用鐵鍬五把價二錢五分合人民幣33元/把
官用桂圓重二斤八兩價一錢二分五厘合人民幣29.5元/斤 以上物價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記》。 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兩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約20元,考慮到當時沒有工業化煉鐵,這個菜刀價格也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這600多元錢在我們現在大酒店裡還不夠,可是在小酒家裡也確實可以隨便上菜了。
房產價格:「可成道:『在墳邊左近,有一所空房要賣,只要五十兩銀子。若買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兒就湊五十兩銀子,把與可成買房。」—— 《三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低檔房產50兩一宅,約人民幣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萬以上。「施小舍人急於求售,落其圈套,房產值數千金,郭刁兒於中議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員外途窮懺悔》。看來明朝有錢人的房子還是真夠貴的。
物價的穩定。明朝初幾年和末期時物價曾有過一兩白銀買一石大米,正統年間也有一兩可以買四石的年景,崇禎帝國亂時還有過二兩一石的物價。但比起民國末年物價天漲,總算銀子
⑺ 明代嘉靖年間五十兩銀錠值多少錢
您好,有圖看看嗎,品相怎樣,翅子怎樣
⑻ 明朝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明朝一兩銀子等於人民幣660.8元。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如果當時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
又如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可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
(8)嘉靖年間白銀匯率擴展閱讀:
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等於2065元人民幣;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
1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
綜上所述,關於「一兩銀子值多少人民幣」的問題,基本上能夠得出的結論是: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價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在盛唐時期價值2000-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