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夏天,泰國的貨幣泰銖急劇貶值,引起了一場席捲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暴,使這些國家的經濟遭到巨大打擊。這場金融風暴還連累了香港、台灣等地區,引發了韓國的金融危機,使得吃足泡沫經濟苦頭的日本雪上加霜。
泰國的經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走上了快車道。在首都曼谷,摩天大樓鱗次櫛比,高速公路上汽車川流不息,由於轎車增長太快,塞車在曼谷成了家常便飯。然而,在表面的繁榮下,從1996年起,泰國經濟出現了一些不祥的預兆。
由於增長速度減慢,導致出口大幅度下降,這對通過進出口貿易帶動國民經濟的泰國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好事;而國內的許多銀行鑽金融體制和監管上的漏洞,片面追求利潤,在無抵押的情況下向房地產業大量地貸款,結果造成房地產畸形發展,樓市供過於求,銀行的呆賬、壞賬激增,資金周轉失靈。以美國金融大炒家索羅斯為首的國際金融投機商瞅准這一時機,在1997年2月大肆拋售泰銖,引起了泰銖對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
泰國民眾對此十分驚慌,蜂擁前往銀行兌換美元,銀行業遭到擠兌浪潮的劇烈沖擊,金融秩序一片混亂。5月中旬,國際金融投機商再次興風作浪,聯手沖擊泰銖,泰國的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又一次遭到重創,股票指數由年初的一千二百點跌到四百六十一點,泰銖對美元的匯率跌到了十年來的最低谷。
為了保護泰銖,穩定國內金融市場,7月2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放棄實行了十四年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體制,轉而由市場浮動決定匯率。這一政策一公布,泰銖匯率立即大幅度下降,當天就貶值了百分之二十。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市場壓力使泰國政府難以承受,不得不在7月28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資金援助。泰國的金融風暴就這樣發生了。
金融風暴發源於泰國,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蔓延到東南亞各國。7月11日以後,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也先後實行浮動匯率制。到年底,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都跌了百分之四十以上,連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撐不住了,跌幅超過百分之十。與此同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的股市分別下跌了百分之七十五點九、百分之七十三點七、百分之六十九點一、百分之六十一點七和百分之四十三點一。 國際金融投機家在東南亞得手之後,從8月份起登陸香港金融市場,翻雲覆雨,香港恆生指數一度跌到六千多點。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香港特區政府動用了近一千億港元的外匯儲備,在8月下旬果斷地入市干預,結果炒家們招架不住,抽身而逃。但是,10月22日,國際金融炒家再次猛烈狙擊港元,在倫敦外匯市場拋售價值約三十億美元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再度入市干預,終於使香港的聯系匯率體製得以維持。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0月23日那天,恆生指數大跌一千二百點,到27日,短短四天累計下跌三千一百點。 韓國經濟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起飛,到1996年,人均國民收入已突破一萬美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韓國也存在著大財團壟斷市場及高額負債、銀行不良貸款越來越多、金融監管不力等致命弱點,因此,在金融風暴的猛烈沖擊下,韓國經濟變得弱不禁風,韓寶、三美、真露、起亞等大公司紛紛陷入經營危機或宣告破產。10月以後,股票綜合指數跌破六百點大關。11月19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下跌到一千零三十五比一;第二天,又跌到一千一百三十九韓元兌換一美元。韓國政府只好在11月21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二百億美元的援助。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嚴重打擊,1998年,韓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倒退為六千三百美元,比1996年銳減近四千美元。
創造了戰後經濟奇跡的日本,進入九十年代後,泡沫經濟的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當亞洲金融風暴刮到日本列島,這種負面效應和經濟結構的深層矛盾終於激化,1997年11月以後,中小金融機構一個接一個地倒閉,金融業的核心也很快遭殃。11月3日,負債累累的三洋證券公司宣布破產。日本大藏省立即指示幾家大銀行籌措補償資金,並特別允許三洋證券公司在4日以後繼續進行償還資金和有價證券的業務。
消息一傳出,4日清晨,投資者紛紛趕來,在三洋證券公司的各個分店前排起了長蛇陣,公司職員不得不靠發號碼來維持秩序。雖然公司一再保證全額退還投資金額,但擁擠在店門前的投資者還是非常緊張。
緊接著,日本第十大商業銀行北海道拓殖銀行、第四大證券公司山一證券公司等,如多米諾骨牌一個個地倒台破產。到年底,日經指數比上一年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五。到1998年,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全國共有兩萬多家企業倒閉,負債總額超過十三萬億日元。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是繼1994年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機以來,爆發的又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它的來勢之兇猛,蔓延之迅速,教訓之深刻,讓全世界難忘。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又襲擊俄羅斯,使俄羅斯再一次滑到經濟崩潰的懸崖邊;不久,拉丁美洲及歐洲也感受到了它的震盪,連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也遭到沖擊。
直到1999年年底,遭受金融風暴沖擊的亞洲國家才走出低谷,經濟開始復甦。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樹立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良好形象,博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2. 97亞州金融危機中,泰國為什麼會放棄固定匯率制
97亞州金融危機中,索羅帶這大量資金進入泰國,先用美元換泰銖,然後在泰國外匯市場大量拋出泰銖回購美元,那麼由於供求關系的原因,導致泰銖貶值,泰國政府為了防止泰銖貶值,出手托市,拋出大量美元回購泰銖,但是由於泰國政府的美元儲備過少,無法托市,最終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使泰銖匯率自由浮動。泰銖貶值之後,影響泰國的金融市場,進而波及整個亞洲金融市場,最後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3. 亞洲金融風暴是怎麼回事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全文]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全文]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中國香港
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 .
如果還想知道很多,從這個網址里看吧.
4. 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泰國可以不放棄固定匯率制嗎為什麼
當時泰銖是盯住美元的(或者說與美元掛鉤),但是因為泰國從歐洲、美國、日本這些國家進口了很多材料和設備,就形成了巨大的逆差,加上泰國的外債中有很多中短期債務,這樣一來泰銖要繼續盯住美元就顯得越來越難,最終只有選擇自由浮動,進而導致外債增加,引發危機
5. 97亞洲金融危機時泰國為什麼會被迫改成浮動匯率制
金融危機之前,泰國經濟快速發展,但是房地產等多個市場出現泡沫,泰國實行的是對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也就是美元升值它也跟著,並卻泰國的經濟很依賴進出口業。這時由於美國經濟高速發展,也因為國際炒家如喬治.索羅斯之流觀察到泰國的問題,泰國既實行固定匯率,由於他本國進出口業的高速發展與美元儲備的不足出現矛盾,國際炒家看準機會,同時買進美元和泰銖炒高這兩種貨幣。這使泰國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抬高泰銖,保持與美元的盯住關系,這時索羅斯之流大量拋售泰銖,低買高賣賺取差價,由於泰國外匯儲備不足,最終被擠死,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保住本國的進出口業。
大概就是這么個過程,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的眼光和魄力確實很厲害
6. 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如何爆發的
亞洲金融首先爆發於泰國,接著蔓延到東南亞多個國家,再接著傳到香港、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東南亞一些國家經過金融危機的打擊之後,經濟大傷元氣。危機之後,很多國家用了10年時間才恢復到1997年的水平。
7.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哪一年開始的,哪一年結束的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1997年開始,1999年結束的。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1998年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
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7)亞洲金融風暴自由匯率制擴展閱讀:
爆發原因
1、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3、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就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
8. 為什麼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各經濟體都被迫從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制請求專業人員指教
1.因為外匯儲備不足,不能再維持固定匯率制度了
2.如果是盯住單一貨幣,並且跟盯住貨幣的匯率相對固定,就是固定匯率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