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93年外匯改革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93年外匯改革

發布時間: 2021-06-03 10:09:30

① 簡述1994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主要內容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

(1)93年外匯改革擴展閱讀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幣匯率改革

② 90年代至今人民幣匯率變化歷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兌換人民幣金額。特別說明: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2)93年外匯改革擴展閱讀:

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影響匯率變化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參考資料:匯率 網路

③ 1994年國家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實行外匯收入結匯制,取消外匯分成。

二、實行銀行售匯制,允許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可兌換在實行售匯制後,取消經常項目正常對外支付用匯的計劃審批。

境內企事業單位 、機關和社會團體在此項下的對外支付用匯,持如下有效憑證,用人民幣到外匯指定銀行辦理兌付。

三、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保持合理及相對穩定的人民幣匯率。

四、強化外匯指定銀行的依法經營和服務職能。

五、嚴格外債管理,建立償債基金,確保國家對外信譽對境外資金的借用和償還,國家繼續實行計劃管理、金融條件審批和外債登記制度。

為境外法人(含中資控股的機構和企業)借款出具擔保,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內機構對外提供外匯擔保管理辦法》辦理。

六、外商投資企業外匯管理體制仍維持現行辦法。

七、取消境內外幣計價結算,禁止外幣在境內流通。

八、加強國際收支的宏觀管理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行單一匯率制。

(3)93年外匯改革擴展閱讀:

建國以後,中國的外匯管理體制發生過多次調整,不同時期各有其鮮明特色。

199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明確要求:「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統一規范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東南亞各國遭遇重創,而中國安然無恙,94年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功不可沒。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益市場化。改革開放之前,人民幣匯率水平由官方確定,實行固定匯率。改革開放之初,形成官定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1

994年初,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匯率轉向由市場決定。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公告

④ 這是93年至9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化,1993=5.7619 ,1994=8.6187 ,人民幣為何突貶值

當時中國採取的是聯系匯率,也就是說當時的匯率是我國自己確定的一個固定匯率,與美元掛勾,然後就不變了。因為93、94年期間國內通脹非常厲害,經濟出現較大的停滯。為了擴大對外貿易,政府採取了一步到位的人民幣貶值措施,形成了上述現象。現在看來,是一個非常英明的決策,不然就沒有後面的高速發展,也不會為現在的人民幣升值留出空間。祝你進步。

⑤ 1994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內容包括( )。

1、答案:BCD
2、解析: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實行單一匯率制。基本內容如下:
1、 從1994年1月1日起,實現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2、 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經常項目正常對外支付用匯的計劃審批。
3、 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市場的主要職能是為各外匯指定銀行相互調劑餘缺和清算服務,由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國家外匯管理局監督管理。
4、 在市場的運行中,各外匯指定銀行以中國人民銀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及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之內自行掛牌公布匯率。
5、 中國人民銀行向外匯交易市場吞吐貨幣,以保持各銀行掛牌匯率的基本一致和相對穩定,並由計算機聯網,將外匯指定銀行之間的交易溝通起來,加快運作速度。
6、 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收入,允許在外匯指定或境內的外資銀行開立現匯帳戶,在國家規定允許的范圍內對外支付和償還境內金融機構外匯貸款本息,可在現匯帳戶余額中直接辦理;超出現匯帳戶余額的生產、經營、還本付息和紅利的用匯,由國家外匯管理部門根據國家授權部門批準的文件及合同審批後,向外匯指定銀行購買。
7、 自1994年1月1日起,取消任何形式的境內外幣計價結算,境內禁止外幣流通,禁止指定金融機構以外的外匯買賣;停止發行外匯券,已發行流通的外匯券可繼續使用,逐步回籠。
8、 強化外匯指定銀行的依法經營和服務職能。
9、 嚴格外債管理,建立償債基金,確保國家對外信譽。對境外資金的借用和償還,國家繼續實行計劃管理、金融條件審批和外債登記制度。未辦理登記手續的外債和境內機構違反規定為境外法人借債提供擔保引起的支付責任,各銀行不得擅自為其辦理對外支付。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為恢復我國關協定締約國地位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更是促進外匯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必要准備。

⑥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歷程

匯改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奧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態度強硬,超出國際市場的預期。他強調中國致力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但只會根據自身經濟發展需要而進行,不會屈服於外部壓力。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並在下一步推進匯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產品,推動外匯市場對外開放,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引入合格境外主體,促進形成境內外一致的人民幣匯率。

⑦ 求94年匯率改革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如題 謝謝了

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下,匯率變動直接與基礎貨幣的投放相連接。 目前的匯率形成機制是由企業結售匯、銀行外匯結算頭寸限額和中央銀行市場干預三位一體構成的。94年後,對於經常項目的管制逐步放鬆,並將於96年底前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的可兌換。同時對於企業實行了強制結售匯制,企業持有的外匯資產的比例下降;商業銀行由於受到外匯結售匯頭寸限額的限制和企業結售匯的影響,減少了外匯資金來源。由於企業與商業銀行缺乏在外匯資產上的調節能力,而中央銀行為了將匯率穩定在目標水平上,當外匯供大於求時,就必須以托盤性買入美元方式投放基礎貨幣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穩定匯率。目前,中央銀行實際上採用了釘住名義匯率的政策,為了實現這一政策,央行頻繁干預外匯市場;而這一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為了防止匯率波動對外貿的沖擊和穩定物價。94年的外匯改革是宏觀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消除了多重匯率的弊端,推動了我國出口連續兩年的高速增長,促進了金融和物價的穩定。但是,94年以來,隨著經濟中許多條件的變化,匯率政策的效果也開始有所不同。在這些變化的條件中,重要的有:①經濟開放程度和對外依存度的提高;②人民幣可兌換性在逐步提高;③國內外利率差別加大;④國外資本流入增多。由於上述條件的變化,使得目前以釘住名義匯率的政策,越來越難以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二 、釘住匯率制與國際收支平衡1、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目前,釘住名義匯率的首要政策目標是保證出口能力。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確定為8.7元。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干預的直接目的是將匯率穩定在這一水平上下。94年以來,中央銀行外匯占款大幅度增加的主要效果是穩定了名義匯率。 但是,決定出口能力的不是名義匯率,而是實際有效匯率。實際匯率的貶值將改變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的比例,促使出口的增加,而實際匯率的升值將導致出口能力的下降。 所謂實際匯率是指扣除國內外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匯率水平;而有效匯率是指將出口的不同地區和結算幣種加權平均後的匯率水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我國95年底的名義有效匯率基本保持在94年底的水平上,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近5.5%,1994年初匯率並軌以來的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30%以上。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下,影響我國實際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進出口的變動;2資本凈流入;3、國內出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特別是工資性支出變化的因素;4進出口稅率;5國內外通貨膨脹的相對變化。人民銀行在外匯市場的干預,基本上保證了名義匯率的穩定;但是,人民銀行無法直接控制上述影響實際匯率的其它因素的變動。94年以來,國外資本流入,出口部門工資過快的增長,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和國內較高通脹水平,都形成了推動實際匯率的上升的壓力。在實際匯率上升的條件下,從今年起,進出口形勢,從總量和結構上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從總量上看,對外貿易由較大順差轉為基本平衡;從結構上看,一般貿易出口下降,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出口增加。上述進出口形勢的變化,對國際收支帶來的重要影響是:首先,由於貿易收支在國際收支中比例的下降,將使資本帳戶對國際收支和匯率的影響加大;其次,一般貿易下降說明國內可貿易品部門的相對萎縮;第三,加工貿易比例擴大,將使價格轉移的可能性增加,資本管制難度增大。 94年以來,人民銀行中和操作的主要形式是收回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同時,中央銀行還採取了辦理特種存款,發行中央銀行融資券。在外資引進方面,開始有選擇的引入項目投資,並加強了資本項下的管制;在外債管理方面,95年開始不再增加境外中長期商業貸款,而以外匯儲備轉存款的政策替代,並提前償還部分利息較高的國外借款。上述措施,緩解了由於國際收支盈餘給貨幣供給帶來的壓力。94年以來,我國採取收回再貸款作為主要的中和操作手段是由我國目前的金融結構所決定的。目前的存款准備金水平較高,不適宜再提高准備金率;由於財政性分權的現實,將財政性存款集中轉存中央銀行的可能性也比較小。中央銀行雖然可以通過央行融資券來對沖外匯占款,但也受到財務成本上的限制。中央銀行以收回再貸款作為主要的中和手段的原因是,1再貸款在中央銀行資產中比例較高; 2 相對於財政借透支和政策性貸款,再貸款的可調控性強,彈性較大。但是,除了再貸款這一政策工具本身的特點不適宜作為中和政策手段外,中和政策能否有效主要要取決於財政政策能否相應的調整。

採納哦

⑧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變革歷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雙重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幣對外幣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雙匯率回歸。
1994年: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中國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七家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⑨ 我想知道1993年人民幣對美金的匯率是5.762 到19994年一年時間就猛長到了8.619有什麼 國家大事發生嗎謝謝

人民幣匯率制度
1994年以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新中國成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人民幣匯率由國家實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單一固定匯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1973~198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1981~198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時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1993年1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體包括,實現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取消外匯留成,實行結售匯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交易市場等。 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正式並軌,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此後外匯管制進一步放寬。
2005年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7月21日,我國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改革。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小幅升值。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新人民幣匯率制度平穩實施充分證明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我國匯制改革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要求。人民幣匯率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1%,而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反而大幅增長。
2008年,我國適當收窄了人民幣波動幅度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1]
編輯本段
人民幣匯改四階段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幣經歷了從單一匯率到復匯率再到單一匯率的變遷。
1985年至1993年: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向復匯率回歸。
1994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建立銀行之間的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2005年: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ps:自己寫的話大概也就這些內容,本人偷懶,直接轉了。

⑩ 為什麼1993年的時候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表暴跌

1993年以前,特別是1990年以前,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4.4到5.4,但是沒有「本事」的人按這個匯率是換不到美元的,黑市美元的匯率是8到10人民幣比1美元。那些能搞到美元的人活得比較滋潤(按那個時候的標准)。
1993到1996高盛GSDEER模型對人民幣的估值為什麼從5.5漲到了8.3?
因為1993年到1996年這3,4年中國通貨膨脹很厲害,人民幣的購買力不行了,人民幣不值錢了,3,4間年人民幣購買力下降了不止50%。但是那個時候人民幣的存款利率高,最高的時候高到12%到18%,老百姓的存款加上利息後,3,4年也有30%以上的利息收入,所以加上利息收入的老百姓的存款,購買力基本保住了。

1994年匯率改革,把人民幣官方匯率一下子從5.5貶值到8.7.黑市無錢可賺,美元外匯黑市基本消失。
1994年到1996年,人民幣處於超貶狀態,即一美元其實只能換7.7美元左右,卻讓進來投資的外商換8.3人民幣,外商自然大舉進入,湧入中國買土地,開廠,國內的外貿經濟大發展,製造業向中國轉移。這給東南亞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東南亞的貨幣那個時候應該貶值。如果他們的貨幣那個時候是浮動了,該貶值的時候就由市場去貶值,那麼1997,1998年就不會受那麼大沖擊。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東南亞國家都沒有貶值呢?因為貶值後,他們進口的東西按本國貨幣算,會漲價,漲價就必須想辦法控制通貨膨脹,就要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一緊縮,經濟下滑了,政績沒有了。所以他們那個時候在zz上做貶值的決定不容易。

1997年,東南亞金融經濟危機,人民幣按高盛GSDEER模型算也該貶值到8.6,8.7,但是因為人民幣壓力不太大,也為穩定東南亞經濟,人民幣沒有貶值。另一方面,東南亞一片zz動盪,人民幣即使高估了一點,但起碼有穩定zz環境,所以這段時期,人民幣現實中得益於東南亞危機,中國不但得到了很多外資投資,外資進來兌換人民幣,中國不但不像95,96年那麼「吃虧」(本該給他7.7人民幣的,卻給了8.3人民幣),反倒佔了些便宜(他們本該換8.6人民幣,卻只能換8.3人民幣,因為東南亞動盪,只能投資到大陸)。
2000年以後,人民幣官方匯率高於高盛GSDEER估值,中國出口迅猛增長。
2004年寫「大排面離30元一碗還有多遠」的作者是很牛的。
2005年7月人民幣開始升值後,你看那個時期,兩條線的差距,那就是巨大的套利空間。今天中國的土地超級值錢,與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間,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均衡匯率差距巨大這一點,有很大關系。這兩年半的匯率差,造成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悲歡故事。今天2010年為什麼是這樣的經濟情況,已經以後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經濟的走勢,都源於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2005年7月到2007年12月,中國的股市,樓市發生了什麼?中國的貨幣供應情況發生了什麼?

2008年以後,只要把外匯匯入中國兌換人民幣就能賺錢的時代過去了。
2009年以後,人民幣已經不再怎麼低估了。
2010年3月,人民幣的GSDEER估值在6.65左右。
2010年6月3日,人民幣的GSDEER估值在6.93左右。(因為那個時候美元值錢)
2010年9月23日,在新加坡人民幣NDF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越6.65.
至此,人民幣對美元單向升值過程基本結束。以後就是雙向浮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