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融】詳述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一、銀本位制
規定一以白銀為貨幣金屬,享有無限法償能力;規定白銀鑄幣的重量、成色、形狀及貨幣單位;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銀幣。
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入。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二、金銀復本位制
金鑄幣和銀鑄幣同時作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17世紀中期始於英國,隨後流行於歐洲。根據金幣和銀幣在流通中的作用,可以分為平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和雙本位制。
金銀兩本位制的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均為幣材,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銀和金銀鑄幣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三、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產生從貨幣制度演變的角度而言,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生作用,同時也與 19 世紀以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幣材增加有關。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點是:規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黃金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黃金的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促進了各國商品經濟合國際貿易的發展。黃金由於產量有限儲備有限,不能夠完全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流通對流通手段的要求。
不兌換的信用貨幣制度以紙幣為本位幣,且紙幣不能兌換黃金。它突破了因幣材不足造成的對生產力發展的限制,並節約了貴金屬。
(1)貴金屬貨幣制度消失的原因擴展閱讀:
貨幣制度又稱幣制,是一國政府以法律形式確定的貨幣流通結構和組織形式。典型的貨幣制度包括貨幣材料與貨幣單位;通貨的鑄造、發行與流通;貨幣發行的准備制度等內容。
貨幣制度也指國際貨幣體系,即國際間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各國為了解決在國際貿易、國際結算中國際支付手段、國際儲備資產等國際貨幣問題的需要,對於涉及國際貨幣流通各個方面,包括貨幣的兌換與匯率制定、國際收支調節、國際結算制度、國際儲備體系、國際貨幣關系、國際金融市場等,在國際范圍內自發地或經過協商談判調節確定的一整套系統的原則、規制、辦法、機構,形成國際貨幣體系。
最初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於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適應當時國際經濟關系的需要和各國國內貨幣制度的現實情況自發形成。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時,逐漸瓦解,分裂為若干貨幣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國家中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到70年代後由於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漸瓦解。改革國際貨幣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問題。
Ⅱ 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錢幣不用金銀等貴金屬
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大資本家,也就是地主又很多的白銀黃金之類的。
如果用金銀的話,會打擊市場,而且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用紙幣了,紙幣方便攜帶。
Ⅲ 為什麼貨幣從金屬制度走向紙幣制度
除了上述講的金屬貨幣不如紙幣的使用方便以外,我認為本質上的原因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金屬貨幣的供應,跟不上流通商品總量的增長需要。
金屬是財富的一種,它本身有其的固定價值,它不可以無限的生產,當需要流通的商品的實際總價值,遠遠高於可供使用的金屬貨幣的實際總價值的時候,就會出現金屬貨幣遠遠不能滿足交易需要的情況。這就抑制了經濟的發展。
紙幣則不同,它可以來充當貨幣,完全由發行它的政府的信用來擔保和法律強制推行。它本身幾乎沒有實際價值,所以幾乎可以無限的印刷,因此可以隨商品的增加,同步的增加(當然也會帶來超發紙幣的問題)。
所以紙幣代替金屬幣是必然結果,當今社會,貴金屬實際上越來脫離它原有的貨幣屬性。
Ⅳ 什麼是貨幣制度,簡述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貨幣制度(monetary system),國家法律規定的貨幣流通的規則、結構和組織機構體系的總稱。
貨幣制度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較規范的制度,其基本構成要素包括:
①貨幣金屬。即法律規定用哪種金屬作本位貨幣,這種規定實際上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由生產水平與發展程度決定的。從歷史上看,曾經歷了從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到金本位制,再到不兌現本位制的過程。
②貨幣單位。即法律規定貨幣的名稱與含金量。
③貨幣的鑄造或印刷、發行、流通制度。
④貨幣儲備制度。即國家規定中央銀行或政府,為保證貨幣的穩定,要儲備一定的貴金屬、外匯。本世紀30年代以後,各國逐漸取消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以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的余匯兌本位制。在當代,世界各國都實行的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即不兌現本位制。將歷史上至今曾經出現過的貨幣制度可以分為兩類,即金屬本位與紙幣本位。
(一)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黃金作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1、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為貨幣金屬的一種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有: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輔幣和價值符號(如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在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之間,根據兩國貨幣的黃金含量計算匯率,稱為金平價。
2、金塊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銀行發行、以金塊為准備的紙幣流通的貨幣制度。它與金幣本位制的區別在於:其一,金塊本位制以紙幣或銀行券作為流通貨幣,不再鑄造、流通金幣,但規定紙幣或銀行券的含金量,紙幣或銀行券可以兌換為黃金;其二,規定政府集中黃金儲備,允許居民當持有本位幣的含金量達到一定數額後兌換金塊。
3、金匯兌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是指以銀行券為流通貨幣,通過外匯間接兌換黃金的貨幣制度。金匯兌本位制與金塊本位制的相同處在於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國內流通銀行券,沒有鑄幣流通。但規定銀行券可以換取外匯,不能兌換黃金。本國中央銀行將黃金與外匯存於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允許以外匯間接兌換黃金,並規定本國貨幣與該國貨幣的法定比率,從而穩定本幣幣值。
4、布雷頓森林體制。
各國政府將本幣與美元掛鉤制定兌換比率,這樣使各國貨幣與黃金間接掛鉤。在這種國際貨幣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處在等價於黃金的關鍵地位。所以,這種制度又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
(二)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是指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在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中銀本位的歷史要早於金本位。銀本位制的運行原理類似於金本位制,主要不同點在於以白銀作為本位幣幣材。銀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其名義價值與實際含有的白銀價值一致。銀本位分為銀兩本位與銀幣本位。
(三)復本位制
復本位制指一國同時規定金和銀為本位幣。在復本位制下金與銀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銀本位制下一樣,可以自由買賣,自由鑄造與熔化,自由輸出輸入。
復本位制從表面上看能夠使本位貨幣金屬有更充足的來源,使貨幣數量更好地滿足商品生產與交換不斷擴大的需要,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具有內在不穩定性的貨幣制度。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即金銀兩種金屬中市場價值高於官方確定比價的不斷被人們收藏時,金銀兩者中的「貴」金屬最終會退出流通,使復本位制無法實現。這一現象被稱為「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在於金銀復本位與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排他性、獨占性的矛盾。
(四)紙幣本位制
1、將紙幣本位又稱作信用本位制,概由於從國家法律而論,紙幣已經無須以金屬貨幣作為發行准備。
2、、紙幣制度的主要特徵是在流通中執行貨幣職能的是紙幣和銀行存款。
3、紙幣給政府通過調節貨幣數量影響經濟活動創造了條件。
4、對紙幣制度自實行之日起就存在著不同的爭論。
主張恢復金本位的人認為只有使貨幣能兌換為金,才能從物質基礎上限制政府的草率行為,促使政府謹慎行事。贊同紙幣本位制的人則認為,在當今的經濟社會中,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十分廣泛,政府通過改變貨幣供應量以實現預定的經濟目標,已經成為經濟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Ⅳ 通過貨幣制度的歷史變遷,談談你哦對貨幣的理解
貨幣定義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或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一)貨幣就是貴金屬,就是財富
(二)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這種是馬克思在對貨幣起源問題的分析(參閱「相關知識」欄目「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思想邏輯」)中得出的,其含義有兩點:
1、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
2、貨幣與普通商品有本質的區別
貨幣職能由於貨幣根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貨幣在充當各項職能時,都是一般等價物。
價值尺度 流通手段 貯藏手段職能支付手段職能世界貨幣職能
貨幣作用在民事法律關系中,貨幣的作用表現為:
(1) 擔當物權的客體。公民、法人能擁有貨幣,對其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
(2) 充當債權的客體。這是貨幣最主要的作用。在民事法律關系中,貨幣是許多合同如買賣、勞務、借貸等的法定支付手段,是承擔民事責任用以補償和賠償的支付手段。
貨幣是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或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在世界各國歷史上,有許多商品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過程中,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最終固定在其自然屬性最適宜充當貨幣的貴金屬(金和銀)上。而隨著時間的發展,貨幣的概念也在逐漸擴大。
Ⅵ 為什麼金屬貨幣制度下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和緊縮
金屬貨幣有自動穩定器的功能,能自發調節貨幣流通量。因為金屬貨幣本身是有價值的,足值的,具有貯藏手段,而紙幣不足值,不具有貯藏手段(如100元的紙幣其本身價值就是一張紙,這個紙的價值可能就幾毛錢,不值100元。而一克黃金其本身價值和所表現出來用於衡量的價值相等)。
當發生通貨膨脹時,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價值大於商品本身價值。在金屬貨幣制度下,人們會將超過市場商品價值以上的貨幣貯藏起來。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價值減少,直至等於全部商品價值,通貨膨脹消失。
信用貨幣制度下,紙幣無法儲藏,因而導致貨幣貶值。
Ⅶ 什麼是金屬貨幣制度
根據貨幣的不同特性,貨幣制度分為金屬貨幣制度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就是現在流通紙幣的這種制度,靠的是國家信用發行,紙幣本身沒有價值
而金屬貨幣制度包含了 銀本位制 金銀本位制 和 金本位制,在這種貨幣制度下,貴金屬,如金銀是貨幣,它們本身就具有價值~~
Ⅷ 為什麼貨幣制度從賤金屬到貴金屬演進
貨幣金屬最初是賤金屬,多數國家和地區使用的是銅。賤金屬與初步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是相適應的,但後來存在貨幣材料與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爭奪原材料的問題,而且由於價值量的降低,不適應大宗交易。隨著貴金屬的開采和冶煉技術的提高,於是幣材由銅向銀和金過渡。到19世紀上半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於金銀復本位貨幣制度時期。
Ⅸ 簡述貨幣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知識拓展:
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
Ⅹ 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的實行原因
(1)金屬貨幣本位制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
金屬貨幣制度,特別是金單本位制,雖然具有穩定性的優點,但是其缺陷也是致命的。
第一,金屬貨幣制度需要足夠的貴金屬作為貨幣發行准備和貨幣流通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貴金屬貯藏量和產量的有限性與商品生產和流通規模不斷擴大的矛盾日益尖銳。盡管,實行部分准備金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這一矛盾,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一矛盾。人類社會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規模遠遠大於貴金屬的存量總和。社會經濟發展在客觀上要求有一種不受自然資源限制,並可以調節其數量的靈活而又有彈性的貨幣供給制度。金本位制度下貨幣需求卻受到黃金開采能力的限制,紙幣因其材料來源充足而成為人們選擇的對象。
第二,在金屬貨幣制度下,一國經濟受國外影響太大。在金銀可以自由輸出、輸入的時候,各國經濟密切相關。在實行金匯兌本位制時,各國為了維持匯率穩定,必須被迫調整其國內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目標。這些不利於一國實行獨立的經濟政策。這也是各國放棄金屬貨幣制度的重要原因。同時,由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下,黃金分配極度不平衡,多數集中在美國,多數國家黃金不足,使其難以維持黃金對內的自由鑄造、向上熔化以滿足流通的需要,也難以維持黃金的向上輸出入,從而保證固定匯率制度。
(2)黃金本身是社會財富,由其充當一般等價物,流通費用高,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以紙幣作為貨幣材料,紙的價值很低,即使磨損,造成社會財富的浪費也不多,而且更便於攜帶、保管等。這些,都是金屬貨幣所不及的。
當然,紙幣與存款貨幣和電子貨幣相比,在支付速度、交易成本方面也處於劣勢。所以紙幣也將終究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