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索羅斯狙擊英鎊的1992年索羅斯成功狙擊英鎊
英鎊在200年來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貨幣,原來採取金本位制,與黃金掛鉤時,英鎊在世界金融市場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年的股市大崩潰,才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金本位制而採取浮動制,英鎊在世界市場的地位不斷下降。
而作為保障市場穩定的重要機構——英格蘭銀行,是英國金融體制的強大支柱,具有極為豐富的市場經驗和強大的實力。從未有人膽敢對抗這一國家的金融體制,甚至想都未敢想過。索羅斯卻決定做一件前人所未做過的事,搖撼一下大不列顛這顆號稱堅挺的大樹,試一試它到底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隨著1989年11月柏林牆的轟然倒下,許多人認為一個新的統一的德國將會迅速崛起和繁榮。但索羅斯經過冷靜地分析,卻認為新德國由於重建原東德,必將經歷一段經濟拮據時期。德國將會更加關注自己的經濟問題,而無暇幫助其他歐洲國家渡過經濟難關,這將對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及貨幣帶來深遠的影響。
在1990年,英國決定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系——歐洲匯率體系(簡稱ERM)。索羅斯認為英國犯了一個決定性的錯誤。因為歐洲匯率體系將使西歐各國的貨幣不再釘住黃金或美元,而是相互釘住;每一種貨幣只允許在一定的匯率范圍內浮動,一旦超出了規定的匯率浮動范圍,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就有責任通過買賣本國貨幣進行市場干預,使該國貨幣匯率穩定到規定的范圍之內;在規定的匯率浮動范圍內,成員國的貨幣可以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進行浮動。而以德國馬克為核心,早在英國加入歐洲匯率體系之前,英鎊與德國馬克的匯率已穩定在1英鎊兌換2.95馬克的匯率水平。但英國當時經濟衰退,以維持如此高的匯率作為條件加入歐洲匯率體系,對英國來說,其代價是極其昂貴的。一方面,將導致英國對德國的依賴,不能為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而大膽行事,如何時提高或降低利率、為保護本國經濟利益而促使本國貨幣貶值;另一方面,英國中央銀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維持其高匯率也值得懷疑。
特別是在1992年2月7日,歐盟12個成員國簽訂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這一條約使一些歐洲貨幣如英鎊、義大利里拉等顯然被高估了,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將面臨巨大的降息或貶值壓力,它們能和經濟實力雄厚的德國在有關經濟政策方面保持協調一致嗎?一旦這些國家市場發生動盪,它們無力抵禦時,作為核心國的德國會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來幫助這些國家嗎?
索羅斯早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之時已預見到歐洲匯率體系將會由於各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各自的國家利益而很難保持協調一致。一旦構成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鏈條」出現松動,像他這樣的投機者便會乘虛而入,對這些松動的「鏈條」發起進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隨者也會聞風而動,使匯率更加搖擺不定,最終,對追風機制的依靠比市場接納它們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個體制被摧毀。
果然,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一些歐洲國家便很難協調各自的經濟政策。當英國經濟長期不景氣,正陷於重重困難的情況下,英國不可能維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國經濟發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國的利率不下調,英國單方面下調利率,將會削弱英鎊,迫使英國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此時此刻,索羅斯及其他一些投機者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卻在不斷擴大頭寸的規模,為狙擊英鎊作準備。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政府維持高利率的經濟政策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它請求德國聯邦銀行降低利率,但德國聯邦銀行卻擔心降息會導致國內的通貨膨脹並有可能引發經濟崩潰,拒絕了英國降息的請求。
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貶值英鎊,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英國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許多金融專家的質疑,國內的商界領袖也強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國的首相梅傑和財政大臣雖然在各種公開場合一再重申堅持現有政策不變,英國有能力將英鎊留在歐洲匯率體系內,但索羅斯卻深信英國不能保住它在歐洲匯率體系中的地位,英國政府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不斷地下跌,從2.95跌至2.85,又從2.85跌至2.7964。英國政府為了防止投機者使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低於歐洲匯率體系中所規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蘭銀行購入33億英鎊來干預市場。但政府的干預並未產生好的預期,這使得索羅斯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決定在危機凸現時出擊。
1992年9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其中包括英鎊、義大利里拉等。索羅斯及一些長期進行套匯經營的共同基金和跨國公司在市場上拋售疲軟的歐洲貨幣,使得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得不拆巨資來支持各自的貨幣價值。
英國政府計劃從國際銀行組織借入資金用來阻止英鎊繼續貶值,但這猶如杯水車薪。僅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德國股票。如果只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許多投機者的參與使這較量的雙方力量懸殊,註定了英國政府的失敗。
索羅斯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徒。下完賭注,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義大利里拉即將貶值的謠言,里拉的拋盤大量湧出。9月13日,義大利里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匯率體系限定的浮動范圍內,但情況看起來卻很悲觀。這使索羅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成員國最終將不會允許歐洲匯率體系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這些國家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消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英國財政大臣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首先,他再一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一次拒絕了;無奈,他請求首相將本國利率上調2%一12%,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迴流。一天之中,英格蘭銀行兩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達15%,但仍收效甚微,英鎊的匯率還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
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雜志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❷ 索羅斯是怎樣做空英磅的
需要通過外匯交易市場,通過賣出英鎊,買進美元,迫使英鎊下跌,迫使英格蘭銀行放棄固定匯率,英鎊暴跌,索羅斯再以低於賣出價買入英鎊,回補空頭。外匯是指以外匯專業銀行,外匯經紀商,中央銀行等為交易主體,通過電話、電傳、交易機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實現交易的交易市場;外匯市場既是一個有形的市場也是一個無形的市場,有形是指外匯交易市場有自己的地理位置,比如東京外匯市場、紐約外匯市場等,而無形則是表明市場並沒有一個具體的范圍,個人、機構、銀行之間發生貨幣轉化也可以無形中形成外匯市場。 我們國內還沒有外匯交易所。和外匯一樣,國債和股指期貨的操作只是襲擊的手段,和獲利的方式。根本原因是索羅斯看到了,英國經濟的泡沫,和固定匯率的缺陷。
❸ 索羅斯是怎麼狙擊英鎊的
1992年英鎊狙擊戰
1992 年9 月,索羅斯對英鎊的狙擊成為國際金融投機領域的傳奇。
1990年英國加人歐洲匯率機制(ERM)時,索羅斯就在等待。在他看來,英國犯了一個錯誤,因為ERM要求成員國的貨幣必須盯住德國馬克。索羅斯認為,當時英國的經濟並不強勁,加人ERM,就等於把自己和西歐最強的經濟體― 統一後的德國聯結在了一起,英國將為此付出代價。
在歐洲匯率機制從近乎均衡到不均衡的過程中,市場參與者的認識存在一個缺陷:預期歐洲各種貨幣會在持續進行的程序中統一成單一貨幣,因此認定匯率波動會比過去縮小,每個人因而爭相購買較弱勢貨幣的高收益債券,這使歐洲匯率機制變得比以前更僵化,必須面對激烈變革,而不是漸進的調整。英國政府直到最後一分鍾,還向大眾保證歐洲匯率機制穩如磐石,但索羅斯絕不相信。
當索羅斯准備面對制度的變革而下手,別人卻在既有制度下行動。大家都預期漸進的改變,他卻看出巨大的差異逐漸形成,洞察到重大的不均衡。結果證明索羅斯是對的,英鎊真的崩潰了。
《 華爾街日報》 發表德國聯邦銀行總裁史勒辛格的講話,大意為:只有通過貨幣貶值,才能消除歐洲匯率機制的不穩定。索羅斯由此判斷德國可能採取放棄維護英鎊的立場。不久,在一個重要會議上史勒辛格指出:如果投資人認為歐洲貨幣單位是由一攬子固定貨幣組成,那就錯了。並特別提到義大利里拉不是非常健全的貨幣。索羅斯問他,是否喜歡歐洲貨幣單位變成一種貨幣?史勒辛格表示喜歡這種概念,但不喜歡這種貨幣的名稱。如果這種貨幣叫馬克,他一定會喜歡。
索羅斯對此心領神會,立刻放空義大利里拉,里拉在很短時間內就被迫退出了歐洲匯率機制。而索羅斯從放空里拉得到的利潤,使他有充足的本錢在英鎊上冒險。下一個該輪到的是英鎊。英鎊岌岌可危,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先是丹麥公民投票否決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接著在法國公民投票前,歐洲國家舉行極為緊張的談判。索羅斯相信歐洲匯率體制的分裂已迫在眉睫,一旦該體制發生危機,歐洲各國貨幣間的匯率將重新大幅度調整,歐洲利率會大幅下調,股市則將下跌。
索羅斯做出決定賣空英鎊,問題不是要不要建倉,而是要建多大的倉位。素羅斯在1988年已經把基金會的大部分工作交給了年輕有為的斯坦利? 杜肯米勒管理。杜肯米勒針對英國財政的漏洞,想建一個30 億到40 億美元的放空英鎊的倉位,索羅斯的建議是將整個倉位建在l00億美元左右。這是「量子基金」全部資本的一倍半,這意味著索羅斯要借30 億美元來一場大賭博。索羅斯拿出了10 億美元作抵押,又借來了3O 億美元,建立了100 億美元的放空英鎊倉位。利用量子基金的資產,索羅斯借了50億英鎊,按1 : 2 , 79 的匯率,將英鎊全部換成馬克。然後開始在賣空英鎊、股市和債市的買賣上同時行動。量子基金賣空英鎊的金額高達70 億美元,買進馬克價值印億美元,同時買人較少量的法朗。因為一國的貨幣貶值後股票價格總會上升;貨幣升值後股價會下跌,而利率下跌則對彼券有利,所以量子基金又買了5 億美元的英國股票,同時放空德國、法國的股票,並買進德國、法國的債券。
9 月15日下午,索羅斯坐在曼哈頓中區一棟俯瞰中央公園的摩天大樓的33 層辦公室里,他在一周之內調動了100 億美元,賭英鎊下跳。他的專用辦公室外是員工辦公室,那裡貼著一幅用計算機打出來的條幅:「我生而貧窮,但不會窮死。」索羅斯來到辦公室只為了感受一下這場金融史上最大的一次賭博的氣氛。隨後,他回到他在紐約第五大街的寓所,吃了一頓簡單的晚飯之後就上床休息。
果然,英鎊開始重新下跌。英格蘭銀行已買進加億英鎊,但收盤價為1 英鑄:2 . 7782 馬克,僅比2.7780的底限高出0.002 馬克。
當天晚上,拉繚特向德國聯邦銀行官員懇求德國降低利率,遭到拒絕。拉蒙特連忙召集英格蘭銀行官員部署,計劃第二天大舉干預市場,如果還不奏效便只能提高利率了。但就在拉蒙特會議的幾個小時前,德國聯邦銀行總裁史勒辛格已接受了訪問,表示希望里拉和英鎊貶值,但准備保衛法國法朗。1992 年9月16 日上午,拉蒙特在首相批准下,正式宣布將利率從10%提高到12 % ,以捍衛英鎊。但英鎊仍未出現一些漲勢。市場認為英國提高利率是恐慌之舉。事件達到高潮。英格蘭銀行從788 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抽出269 億美元買進英鎊,結果徒勞,匯價依然沒得到支持。英鎊被拋售,就像決堤的洪水。
1992 年9 月16 日下午,英國宣布再次提高利率,從12 %提高到15 % ,達到二年前英國加人歐洲匯率機制時的利率水平。索羅斯認為,英國的絕望行為表明其立場無法維持,因而受到鼓勵,更大膽地繼續放空英鎊。結局非常簡單:利率在上午和下午兩次提高,到傍晚,英鎊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當天紐約外匯市場收盤價,英鎊兌馬克為1 : 2 ? 703 ,下降2 . 7 % ,遠低於歐洲匯率體制的下限。次日,英國利率降回10 %。義大利緊隨英國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次日,英鎊收盤價比上一天低了16 %。貨幣貶值的不只英鎊,西班牙貨幣貶值20 % ,義大利里拉貶值22 %。
9 月16 日,英國金融界將之稱為「黑色星期三」,財務大臣拉蒙特在一夭內兩次宣布提高利率。整個市場賣出英鎊的投機行為擊敗了英格蘭銀行,索羅斯是其中一股較大的力t 。但對索羅斯來說,那個星期三是陽光明媚的。美國東部時間早上7 點,杜肯米勒打電話叫醒了睡夢中的索羅斯:「喬治,你剛賺了9 . 58 億美元。」後來表明,索羅斯在那個「黑色星期三」開始發生的種種事情中賺得將近加億美元,其中10 億來自英鎊,另有10 億來自放空義大利里拉和東京股票市場
索羅斯經典投資策略1--狙擊東南亞之泰國篇1
? 【狙擊東南亞戰役】
一、狙擊前東南亞的經濟格局
90年代前期,當西方發達國家在衰退中苦苦煎熬,西方文明的隕落似乎就在眼前閃現之時,東南亞經濟增長卻勢如破竹,令世界為之驚嘆。
90年代中期,東南亞國家不約而同地開始了一場大躍進,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以求驅動經濟新一輪的快速增長,並向當然地認為世界權力的重心將向這個地區轉移。
然而,東南亞人卻忽視了這樣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東南亞過去幾十年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而非單位投入產出的增長即內涵增長,因而在如此局限的增長模式基礎上競相放寬金融管制,與世界頂尖金融強手爭吃大金融市場的蛋糕,無疑是隱患重重,極易被外力擊破。
索羅斯是一個有著深刻洞察力的哲學思考者,也是一個對機會的敏感性極強的金融投機家,東南亞出現了如此巨大的一個金融漏洞,自然逃不過他的掌心。他一直在等待著最後的機會。
索羅斯認為,東南亞國家勞動力素質低下、貿易收支惡化、通貨膨脹上揚,正面臨經濟過熱的危險;而一方面,這些國家又因超額生產能力、企業債台高築以及缺乏高等教育和技術勞工等,將遭遇「成長性的衰退」。由於經濟快速成長,東南亞企業普遍高估房地產供給、製造業的產能和公司人員規模,因此造成了「樂觀的錯誤」推波助瀾,火上澆油。
? 二、狙擊前的經濟要素
(1) 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當時85%的印尼人沒有衛生設備;曼谷交通堵塞現象十分嚴重,一個普通曼谷居民每年要在路上浪費44天時間。東南亞人口約5億,其中1/3生活在城市地區,每年還有2000萬人口加入此行列。只有盡快對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充分投資才能應付這種人口流動問題。而從1996年算起,東亞僅在其後10年就需要對基礎設施投資1.2萬億美元。但政府沒有錢。
(2) 出口產品結構單一。這種單一產品的出口將很難應付國際市場的變化。
(3) 人才技術短缺。技術更新和在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投入比較少,結果是熟練工人和技術工人短缺,勞動工資成本上升。由於技術工人短缺,泰國工程師平均每三月換一次工作,而每次歡工作都能得到10%的加薪。
(4) 房地產泡沫。索羅斯在危機之前曾說,房地產的問題常常被投資者忽略,但是在所有行業中,他是最容易產生泡沫的一個,而對於股市來說,這種泡沫還需要建立聯系暨以銀行為中介。以泰國為例,泰國對外國資本開放國內市場後,由於實行泰銖兌美元的聯系匯率和高利率政策,的確吸引了大量外國資金。但是大量的外資流入後政府沒有及時對外資的投向進行適當的引導,在加上泰國真正有較高投資收益的投資場所也不多,結果是大量外資一開始就投向房地產市場。許多金融就夠見有利可圖,就向房地產大量房貸款。結果導致房地產市場過熱,房地產價格一漲再漲。房地產商人為抬高了房地產價格,並以此為抵押繼續大量借外債,這樣周而復始,加大了國民經濟中的泡沫成分。一旦經濟基本條件發生變化,房地產市場供大於求的狀況將會原形畢露,房價急劇下跌,房地產商資不抵債,造成銀行呆賬壞賬增加。
(5) 上述情況在東南亞具有普遍性,只是程度不同。
(6) 另外,雖然印尼與菲律賓利率比泰國高,但印尼匯率經常受到政府認為操控,不宜投機,而菲律賓也對外匯市場有較多管制,同樣不便放開手腳。相比之下,泰國在東南亞各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最高,由於泰國經濟存在虛假繁榮景氣,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正在拖垮金融業,因此泰銖幣值實際上也就最不穩定,最易攻破。
(7) 因此,對宏觀經濟體制的詳細考察時任何投資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一步。在宏觀層面上,泰國已經成為建立在沙灘上的堡壘,這個國家正在玩火自焚。
(8) 泰國銀行每天經手的海外套利資金高達20-30億美元。亞洲貨幣遠期外匯市場每日交易量總值達60億美元,其中泰銖成交量增長最快。
(9) 打破泰銖堡壘後,就能夠徹底掃盪東南亞了,這也是索羅斯投機慣用的手法-先攻擊弱者。
? 三、【戰役打響了】
1997年2月,索羅斯悄悄地向東南亞諸國宣戰了。
第一招,利用泰國政局不穩定,開始大量拋售泰銖,使得泰國國內銀行發生擠兌。
1997年3月3日,泰國央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流動資金不足。索羅斯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而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為了捍衛泰銖地位,泰國政府拋售20億美元進行干預,風波暫時得到平息。
第二招,窮追猛打。此後以索羅斯為首的手持大量東南亞貨幣的對沖基金聯手一致大舉拋售泰銖,泰銖再次難以抵擋。與5月份泰國政府被迫動用50億美元進行干預。泰國政府第一步是聯合新加坡和香港金融當局,動用120億美元吸納泰銖;第二步效法印尼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索羅斯;第三步,跳高利率,隔夜拆借利息由原來的10厘,升至1000至1500厘。由於銀根抽緊利息成本大增,索羅斯在損失3億美元後,鳴金收兵,暫時觀望。
第三招,索羅斯畢竟是索羅斯,憑其多年的經驗認為泰國央行的所有招數基本用盡了,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受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從某種角度看,索羅斯認為自己已經贏得了這場戰爭。據後來索羅斯的助手解釋道:「索羅斯在建立大的頭寸之前,總是先做一下試驗,找找市場感覺」。索羅斯知道泰國央行實力不濟,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
第四招,總攻。1997年6月19日,泰國政權經濟班子的核心人物主管經濟事務的副總理辭職。索羅斯再次對泰銖發起總攻。
索羅斯下令對沖基金出售美國國債以便籌集資金,並於6月下旬向泰銖發起進攻。
泰銖狂跌至1美元兌換28台主的新低,股市創下8年來的新低,對此泰國央行拋出50億美元進行干預,但杯水車薪,跌勢不止。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央行歷經短暫戰斗後便彈盡糧絕。
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無奈的宣布,取消多年的泰銖與美元的掛鉤的釘住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
那一年8月底,索羅斯增長率達到了70%。
然而,在擊破泰銖後,索羅斯認為泰銖貶值後,其他貨幣也會隨之崩潰,因此下令繼續擴大戰果,全軍席捲整個東南亞。
?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尤其是不成熟的一體化,而這為羊群效應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一旦出發了市場的跟風行為——也就是羊群效應——那麼幾乎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事件的加速。
發兵於泰國,繼而橫掃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香港等地,在肆孽數月後,風暴不但沒有停止,反而登陸了韓國、威脅日本並波及到歐洲和美國。
【菲律賓】
1997年7月2日,泰國央行宣布泰銖實行自由浮動,當天泰銖大幅度下跌20%,一夜之間失去了1/5的國際購買力。
隨後,索羅斯認為菲律賓比索的對外實際價值從1994年以來上升了25%,與此相反,菲律賓的通貨膨脹率最高時達到了12%,這與比索的價值相違背。於是,對菲律賓發起攻擊。
1997年7月2日至10日的不到10天里,菲律賓央行為干預外匯市場動用了16億美元,外匯儲備亮起了紅燈——只剩下96億美元,不夠維持3個月的正常進口額,到了最低警戒線。
7月11日,在索羅斯猛烈進攻下,外匯市場開市不久,比索對美元貶值10.36%,為3年半最低點。下午開市菲律賓央行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比索貶值6%,利率一夜間上升25%。菲律賓成為貨幣自由浮動的第二個東南亞國家。
【馬來西亞】
1997年的5月中旬以來,馬來西亞央行為支持林吉特的匯價已經拋出了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干預市場,極力使其匯率穩定在1美元兌換2.5250馬元的水平。馬華公會、華人聯合總會、中華工商業總會、沙巴6家上市公司進入吉隆坡證券交易所與索羅斯展開激烈激戰。
10月22日,林吉特兌換美元3.4250,股市下跌3.83%。
10月27日,馬來西亞股市和匯市繼續下跌,林吉特跌到3.4600兌換1美元的最低價。
【印尼】
為了避免重蹈泰國的覆轍,印尼在7月11日把印尼盾波動范圍從8%擴大到12%,就像人們常說的,如果有人要將你打倒,你可以自己先坐下,免受皮肉之苦。但索羅斯等聯合對沖基金沒有收手,印尼盾一沖到底。幾天後,印尼宣布實行浮動匯率政策。
❹ 索羅斯如何做空英鎊
索羅斯賭的是英國為了自己的經濟復甦,必定會放棄原有的高利率政策,也就是放棄歐洲匯率機制,屆時跟隨馬克而被嚴重高估的英鎊將會暴跌。
於是索羅斯在1992年大量借入英鎊,並在市場上拋售英鎊兌換馬克,並藉助媒體的輿論製造恐慌情緒。
由此,市場上出現恐慌情緒,英鎊兌馬克開始大幅下跌。英國政府面對索羅斯和一眾國際游資的行動和威脅,開始並沒有服軟,也從市場上買進索羅斯和一眾游資的拋盤。總之,英國政府的策略就是,游資賣多少我就買多少,看誰撐到最後。
起初英鎊有所上漲,但很快又進入暴跌趨勢。索羅斯和一眾游資更加自信,於是加大拋盤力度。英國政府為了反轉局勢,從國際銀行借入了大量資金買入英鎊,企圖扳回局勢。但大勢已去,國際游資和大型機構,包括英國國內的很多本土機構,也加入了索羅斯做空英鎊的行列。
1992年9月15日,英鎊兌馬克的匯率已經跌到歐洲匯率機制規定的下限。英國政府做出了最後一搏,否則就是放棄歐洲匯率機制。於是,英國創歷史的提高英國央行利率,希望藉此吸引資金流入英國,阻止英鎊下跌。
市場最可怕的是人心,一旦人心所向,任何阻擋都將是徒勞。
英國政府的舉措,國際市場並不買賬。英鎊繼續下跌,終究英鎊匯率跌破歐洲匯率機制的下限。英國之前打進去的269億美元的子彈全部耗盡,於是當天晚上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此後,英鎊狂瀉跳水,兌馬克一度貶值近16%。英國政府花光了的納稅人辛苦攢下的國家外匯儲備,也沒打贏這場金融戰,賠了夫人又折兵。索羅斯則在這場勝利中賺了20億美元,並在同一年,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增長了67.5%。自此之後,索羅斯又對東南亞國家卷土重來。
❺ 索羅斯是怎樣擊敗英格蘭銀行的
索羅斯擊敗英格蘭銀行的歷程:
索羅斯經過冷靜地分析,認為新德國由於重建原東德,必將經歷一段經濟拮據時期。德國將會更加關注自己的經濟問題,而無暇幫助其他歐洲國家渡過經濟難關,這將對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及貨幣帶來深遠的影響。
在1990年,英國決定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系——歐洲匯率體系(簡稱ERM)。索羅斯認為英國犯了一個決定性的錯誤。
索羅斯早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之時已預見到歐洲匯率體系將會由於各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各自的國家利益而很難保持協調一致。
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一些歐洲國家便很難協調各自的經濟政策。當英國經濟長期不景氣,正陷於重重困難的情況下,英國不可能維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國經濟發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索羅斯及其他一些投機者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卻在不斷擴大頭寸的規模,為狙擊英鎊作準備。
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做空70億美元的英鎊,並持有60億美元馬克的多頭頭寸,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又買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做空德國股票。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做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消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5)索羅斯與英國匯率擴展閱讀:
索羅斯的個人收益:
索羅斯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雜志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
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1992年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參考資料:網路——索羅斯狙擊英鎊
❻ 索羅斯是如何教訓英國金融界的
索羅斯教訓高傲的英國金融界的時機終於來了。20世紀80年代,英鎊就已顯出相對疲軟。1992年9月,英鎊對馬克的匯率更是降至臨界點。當德國人為了自身利益准備撤退,不再支持英鎊時,索羅斯感到英鎊必將大幅貶值!於是他果斷決定:放手賣空英鎊,買進馬克!索羅斯整整投入了10億美元。
❼ 索羅斯是怎麼攻擊英鎊的
1、先賣,套現,引導大家都賣,賣的多了英鎊就沒人要,匯率就會降低,等低到底,他再用低價大量買入,其實原本英鎊沒有那麼便宜,是他炒便宜的,然後他再用低價買入英鎊,這樣錢就到手了。
2、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 索羅斯曾暗示人們,賺錢更多程度上是投機之道。因為「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相和謊言的連續劇。
❽ 索羅斯狙擊英鎊的背景,過程,方法,策略,結果。
背景: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一些歐洲國家便很難協調各自的經濟政策。當英國經濟長期不景氣,正陷於重重困難的情況下,英國不可能維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國經濟發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國的利率不下調,英國單方面下調利率,將會削弱英鎊,迫使英國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過程: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德國股票。如果只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許多投機者的參與使這較量的雙方力量懸殊,註定了英國政府的失敗。索羅斯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徒。下完賭注,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義大利里拉即將貶值的謠言,里拉的拋盤大量湧出。9月13日,義大利里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匯率體系限定的浮動范圍內,但情況看起來卻很悲觀。這使索羅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成員國最終將不會允許歐洲匯率體系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這些國家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方法: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消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結果: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雜志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❾ 1992年狙擊英鎊,索羅斯獲得巨額利潤的原理是什麼即怎樣利用匯率獲利
大規模的拋售英鎊引發恐怖情緒,導致英鎊貶值從中獲利。
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貶值英鎊,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英國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許多金融專家的質疑,國內的商界領袖也強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夏季,英國的首相梅傑和財政大臣雖然在各種公開場合一再重申堅持現有政策不變,英國有能力將英鎊留在歐洲匯率體系內,但索羅斯卻深信英國不能保住它在歐洲匯率體系中的地位,英國政府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不斷地下跌,從2.95跌至2.85,又從2.85跌至2.7964。英國政府為了防止投機者使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低於歐洲匯率體系中所規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蘭銀行購入33億英鎊來干預市場。但政府的干預並未產生好的預期,這使得索羅斯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決定在危機凸現時出擊。
1992年9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其中包括英鎊、義大利里拉等。索羅斯及一些長期進行套匯經營的共同基金和跨國公司在市場上拋售疲軟的歐洲貨幣,使得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得不拆巨資來支持各自的貨幣價值。
英國政府計劃從國際銀行組織借入資金用來阻止英鎊繼續貶值,但這猶如杯水車薪。僅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德國股票。如果只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許多投機者的參與使這較量的雙方力量懸殊,註定了英國政府的失敗。
索羅斯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徒。下完賭注,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義大利里拉即將貶值的謠言,里拉的拋盤大量湧出。9月13日,義大利里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匯率體系限定的浮動范圍內,但情況看起來卻很悲觀。這使索羅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成員國最終將不會允許歐洲匯率體系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這些國家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消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英國財政大臣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首先,他再一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一次拒絕了;無奈,他請求首相將本國利率上調2%一12%,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迴流。一天之中,英格蘭銀行兩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達15%,但仍收效甚微,英鎊的匯率還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
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雜志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❿ 索羅斯是如何在1992年狙擊英鎊的過程中獲利的呢請講得詳細點,謝謝~~
1990年索羅斯觀察到英國採取了加入新的西歐貨幣體系——即匯兌機制——的決定性的一步。他認為英國此舉是一個失誤。英國的經濟本來不強大,加入匯兌機制,將使英國幾乎同西歐最強大的經濟力量——統一的新德國——聯系在一起。
這種聯系,有利有弊,而英國將完全依賴德國。作為這個區域中的經濟最強國,德國將有權決定何種經濟措施對其他西歐國家有利。索羅斯認為,此舉最終將證明對英國來說是致命的。
因為英國可能想要在其貨幣政策上向前邁進一步,而它又沒有這種能力。於是,將不得不使其政策同佔主導地位的德國的貨幣政策相聯系。
正如索羅斯所預言的那樣,1992年西歐遭受了金融危機。包括大英帝國在內的許多經濟體系出現滑坡。英國企圖降低其利率。
然而,德國人因為其國內原因不願意降低利率:他們深深懼怕通貨膨脹會再次出現在德國。20年代的恐懼,他們至今記憶猶新,正是那場通貨膨脹導致德國的經濟走向崩潰。
如果德國不降低其利率,其他歐洲國家也不會降低。這樣做會使它們陷入削弱其貨幣的危險境地之中。而且貨幣一旦削弱。只會使袖手旁觀的國家漁翁得利。
所以,英國正陷入窘境。
它的經濟情況很槽糕,英鎊面臨日益升值的壓力。英國力圖改善其經濟情況,但這樣做的話,它就必須讓英鎊貶值,使其出口更有利。
依據匯兌機制的條款,英國被迫保持1英鎊兌換2.95德國馬克的比率。
1992年夏季過後,英國政府堅持要在這次風暴中求得生存——將不貶值英鎊,不脫離匯兌機制。反正,他們會混過去的。
喬治•索羅斯認為這實屬一派胡言。
他更了解情況。他知道英國經濟已處於何種可怕的境地。他們不可能繼續保持匯兌機制。他們不得不棄船而逃。
9月中旬,危機開始了。
謠言四起,說義大利人要讓里拉貶值。於是紐約的經紀人蜂擁著拋售手中的里拉。9月13日,星期六,義大利里拉貶值,但只是下降了7%,仍在匯兌機制條款所規定的限度內。
認為歐洲中央銀行將承諾使其貨幣保持在匯兌機制限度的投資者,因為此舉賭注大賺了一筆。認為匯兌機制聯盟的國家會超出條款限度而不下賭注的,看起來似乎很糟糕。
但如果義大利人如其所言使里拉貶值,可能還會有第二次浪潮……可能這次該要開始拋售先令了。
一時間,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投資者和公司紛紛對西歐諸國政府決意讓匯兌機制決定兌換率,大失所望。現在,他們急於想使那些被削弱的各種貨幣脫手,包括先令在內。隨著9月15日的過去,喬治•索羅斯關於英國會使英鎊脫離匯兌機制的信心在日漸增加。
斯但萊•德魯肯米勒認為時機已成熟,應該下賭注對付先令。他將想法說給索羅斯聽。索羅斯開了綠燈,甚至讓他賭下一筆比預想要大得多的賭注。
於是,斯但萊•德魯肯米勒遵照索羅斯的囑咐,拋售了價值100億美元的先令。
索羅斯看來非常自信,動身去了第五大道他的寓所。那晚他睡得很香甜。
次日清晨7時,索羅斯住所的電話響了起來。那是斯但萊•德魯肯米勒打來的,告訴他一切順利。當索羅斯人睡之時,他已獲得9.58億美元的利潤。在這場匯兌機制危機中,索羅斯獲利的總值接近則億美元。
英國人稱9月15日一他們被迫將英鎊從匯兌機制抽出的那天——為「黑色的星期三」。
而索羅斯則稱它做「白色的星期三」。
正是這個賭注,認為英國將會使英鎊貶值而賭入100億美元這一舉動,使得索羅斯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