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外匯管理局陸磊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外匯管理局陸磊

發布時間: 2021-05-27 10:55:47

『壹』 哪4家銀行1家保險屬全球系統重要金融機構

9月14日訊消息,「中國已經有5家全球系統重要金融機構,4家銀行,1家保險。」9月13日,外管局副局長陸磊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CLS主辦的「人民幣與外匯市場論壇」上透露。


2012年全球首批有29家「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入選,當時中國僅有中國銀行。2015年,金融穩定理事會)更新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中國四家國有大型銀行(工、農、中、建)成為了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意味著他們「大而不能倒」

今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前夕,有媒體報道稱,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討論是否將部分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一歸至央行監管。不過,從最終會議結果來看,這一議題被擱置。

『貳』 股市蕭條的原因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影響股市有內外因素:
外因主要有,美國的次貸危機,這是影響最大的外因,導致國外經融市場的動盪和蕭條,直接影響到全球的經濟狀況,中國的經濟也難免不受到其影響。其次是油價的大幅上漲,現在石油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越來越高,油價上漲導致很多行業運營成本增加,利潤下降,企業壓力巨大。第三,周邊地區的經濟環境和股市環境不好!美國股市的大跌,直接導致周邊股市的下挫,從而影響到國內的股市。
內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國內通貨壓力巨大,由於人民幣升值因素,國外熱錢的瘋狂湧入,國家為了控制熱錢,一直從事貨幣從緊政策,這間接的凍結了股市中的大部分流動資金。而且中國的股市經過了前幾年的瘋長,泡沫嚴重,今年和明年又是大小非解禁高峰年份,但是市場里資金卻明顯不足。所以股票市場內外壓力都很大,大跌在所難免。
但是中國經濟總體走勢是好的,最然最近兩年是比較困難的,但是不該其總體的發展上升走勢,所以股市現在也是最艱難的時刻,後市繼續看好,只要度過了這個難關,後面就是彩虹!

『叄』 為何人民幣匯率「彈性十足」

自9月11日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震盪回調逾1200點,幅度約1.92%。而此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曾連續11天上漲,累計上漲逾2000個基點。特別是最近兩個交易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下調逾500個基點。

業內人士指出,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強,市場也要逐漸適應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常態變化。

19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收盤報6.5859,創逾兩周新低,較上一交易日下調241個基點。「當日有大量購匯客盤入場,市場因此有所回落。」外匯交易員告訴記者。

當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下調111個基點,報6.5530,創逾兩周新低,終結兩日連升態勢。

在外匯分析師李劉陽看來,大額客盤購匯後,後續購匯力量將有所降低,6.6附近或是結匯入場的良機。此後人民幣匯率走勢將主要參考一籃子貨幣對美元的變化。總體來看,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已大大增強。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近日表示,人民幣匯率會更具彈性,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方向不會改變。具體的操作是堅持優化「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同時引導實體經濟更多地用相關幣種來進行貿易、投資、結算。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分析,人民幣匯率將增強雙向波動,降低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波動的相關性,更多跟隨一籃子貨幣匯率寬幅雙向波動。

李劉陽對表示,當前人民幣匯率有漲有跌,已經是「清潔浮動」的狀態。招商證券分析師謝亞軒認為,人民幣匯率實現「清潔浮動」,隨市場供求波動的方向非常明確。未來匯率將更有彈性,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將保持基本穩定。

面對匯率寬幅波動的變化,企業應做好哪些准備?彈性增加是今後匯率市場的常態,企業、銀行將從彈性市場中逐步學習如何管理匯率風險。

了解到,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不同企業影響各異,需要區別對待。匯率波動對純內銷型企業影響不大,對外貿企業影響很大,尤其是民營企業普遍規模比較小,對價格變動更為敏感。未來匯率波動將呈現常態化跡象,企業越早適應越有利。

對個人而言,「在匯率雙向波動的情況下,居民不要投機性購匯。賭匯率單邊升值或貶值風險較大。」業內人士建議要基於實際需求購匯,如果有出國留學或旅遊的需要,可分階段在合適時機購買外匯。

『肆』 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對中國老百姓有什麼好處美債信用降級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對於普通老百姓沒有好處,這是拿著納稅人的錢去買美國國債,納稅人就是我們這些平頭百姓。那為什麼要買美國國債?主要是為了保持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購買美國國債可以使美元堅挺,同時我們自己這邊保持人民幣不升值,這樣有利於出口,從美國佬那邊賺錢,這樣才能促進GDP增長(我不說你也明白了,只有通過經濟增長CP才能坐穩執政的位置)。但是這些錢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不會惠及小老百姓多少,也就是說,我們一直沒有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富起來的只是少數人。美債信用降級嘛,就是怕美國還不起債,對於今後繼續購買美債,政府會承受更大的疑問和壓力,不購買美債,影響出口,影響GDP。。。你懂的。但是由於中國強大的出口集團的影響,中國今後不會停止購買美債,除非中國經濟轉型(這涉及如今諸多既有利益,很多官員也牽扯在內,要轉的話會有不少阻力)。

『伍』 陸磊的主要出版物

1、《中國金融腐敗的經濟學分析:體制、行為與機制分析》(博士論文),中信出版社。
2、《通向貨幣經濟學的新範式》(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德)(譯文),中信出版社。
3、《非博弈均衡、央行的微觀獨立性與最優金融穩定政策》,《經濟研究》,第8期。
4、《金融腐敗的微觀經濟效應:一般均衡與金融業不良資產問題》,《金融研究》,第2期。
5、《金融創新、風險分擔與監管:中國轉軌時期保險資金運用的系統性風險及其管理》,《金融研究》,第6期。
6、《匯率體制改革的宏觀與微觀經濟效應》,《南方金融》,第8期。
7、《金融生態與信貸關系》,《南方金融》,第7期。
8、《改革優先還是穩定優先:金融公共政策抉擇》,《南方金融》,第6期。
9、《非對稱貨幣政策假說:中國貨幣理論面臨的革命》,《南方金融》,第5期。
10、《「漢米爾頓-傑弗遜爭論」與當前的貨幣政策規則》,《南方金融》,第4期。
11、《論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時機》,《南方金融》,第3期。
12、《從金融支持到市場化資源配置》,《南方金融》,第2期。
13、《花錢買機制的制度經濟學思考》,《南方金融》,第1期。
14、《國有銀行改革共性與個性:一行一策式改革的可行性研究》,《武漢金融》,第5期。 1、《中央-地方-銀行-公眾博弈: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的基本邏輯》,《經濟研究》,第10期。
2、《微觀決策與經濟體制:房地產泡沫下的居民-金融部門破產》,《金融研究》,第9期。
3、《從總量調控到結構優化:貨幣政策在探索中創新》,《南方金融》,第4期。
4、《制度變遷、宏觀金融風險與貨幣政策選擇的邏輯》,《南方金融》,第5期。
5、《蒙代爾三角:一個假設還是真實的威脅》,《南方金融》,第6期。
6、《銀行業壟斷與競爭的價值判斷》,《南方金融》,第7期。
7、《多元博弈與國有銀行改革的基本邏輯》,《南方金融》,第8期。
8、《利率調控、資金脫媒與貨幣政策目標》,《南方金融》,第9期。
9、《外匯儲備與人民幣升值泡沫》,《南方金融》,第12期。 1、《改革進程中的金融腐敗:非規范融資行為的交易特徵和體制動因》,《經濟研究》,第6期,轉載於《新華文摘》第10期,入選《中國經濟學—2003》。
2、《資源配置和產出效應:金融腐敗的宏觀經濟成本》,《經濟研究》,第11期,入選《中國經濟學—2003》。
《以行政資源和市場資源重塑三層次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研究》,第6期。
3、《利益共同體的脅迫與共謀行為:論金融監管腐敗的一般特徵與部門特徵》,《金融研究》,第7期(轉載於《改革內參》2003年第30期)。
4、《中國金融腐敗指數:方法論與設計》,《金融研究》,第8期(轉載於《改革內參》2003年第31期)。
5、《治理結構、預期收入與體制轉軌:金融反腐敗機制設計的微觀與宏觀戰略》,《金融研究》,第9期(轉載於《改革內參》2003年第32期)。
6、《中國金融腐敗:從定性到定量》,《比較》,2003年第8輯。
7、《宏觀經濟學與貨幣經濟學——清瀧信宏的學術思想評述》,《比較》,第6輯。
8、《試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模式及發展前景》,《國有資產管理》,第3期。 1、《論合作金融的混合治理結構》,《金融研究》,第7期。
2、《中國金融轉軌中的宏觀貨幣控制》,《經濟學動態》,第7期。
3、《積極應對入世挑戰 審慎改革外匯體制》,《求是雜志內部文稿》,第3期。
4、《合作制還是商業化:信用合作社資本結構創新的實證分析》(Benoît Tremblay和Daniel Côté),譯文,《金融研究》,第1期。 1、《信息結構、利益集團與公共政策:當前金融監管制度選擇中的理論問題》,《經濟研究》,2000年第12期(入選《中國經濟學—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不完全合同與道德風險:90年代金融改革的回顧與反思》,《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2002-2003年度中國金融學會第六屆全國金融論文二等獎)。
3、《市場結構和價格管制:對中國利率市場化的評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2002-2003年度中國金融學會第六屆全國金融論文三等獎)。
4、《貨幣政策機制選擇及其宏觀經濟後果》,《金融研究》2000年第10期。
5、《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東亞視角》,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11月(同時見《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改革》(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6、《惡性競爭中的數量和定價行為:中國商業銀行行為研究》,《廣西金融研究》,2001年第9期。
7、《金融與增長:動盪條件下的政策選擇》,世界銀行政策報告,譯文,2001年,經濟科學出版社。
8、《中國應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吸取的教訓》(余永定英文論文),譯文,《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9、《世界經濟回顧與展望》,《金融參考》,2001年第1期。
10、《2000年世界經濟金融回顧》、《2001年世界經濟金融展望》,《金融時報》2001年1月2-3日。
此外,在《財經》、《光明日報》、《證券時報》、《經濟觀察報》、《南方周末》、《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等期刊發表100餘篇文章。

『陸』 陸磊的簡介

陸磊,江蘇常州人,1970年11月生於江蘇武進,經濟學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中國金融學會秘書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11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
1989年9月至1996年7月,就學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光華管理學院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分別獲得經濟學學士、碩士學位;
1999年12月至2000年7月,就學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獲發展經濟學碩士學位;
2001年9月至2004年3月,就學於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金融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5年8月至2003年8月,先後在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研究局工作。
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任招商銀行研究部總經理助理、高級研究員。
2005年8月至2005年12月任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研究員。
2005年12月調入廣東金融學院工作,
2006年5月任中國金融轉型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9年1月兼任華南金融研究所所長,
2009年4月任院長助理,
2009年12月任黨委委員、副院長,
2011年7月任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代院長、研究員,
2012年7月任院長。
2014年8月起,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
陸磊教授自1995年起在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經濟金融處、研究局國際金融處和招商銀行研究部工作,先後任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人民幣資本帳戶可兌換專題小組成員、國務院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專題小組辦公室成員、人民銀行監管體制改革專題小組辦公室成員,曾在英格蘭銀行中央銀行研究中心、澳大利亞財政部財政政策司進修、工作,並獲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學者。陸磊教授現為華泰聯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同時在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經濟學原理課程,深受廣大同學歡迎。榮獲2011年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年度青年經濟學家,現任廈門大學EMBA名譽講師,主要講授《宏觀經濟理論與實踐》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