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貴金屬沉積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貴金屬沉積

發布時間: 2021-03-20 23:04:30

貴金屬鈀對人體有沒有傷害啊

離子狀態下的重金屬被人體吸收後對人體會造成較大的傷害,但是固體狀態的單純金屬不會有毒性。金屬鈀和鉑金一樣,是製造首飾的重要原料,可見他是安全可靠的。

② 電鍍銅時為什麼會有貴金屬泥,銀為什麼會沉澱

因為粗銅都不純含有金等貴金屬,由於他們極不活潑,不易失電子,所以在活潑金屬變成離子後,金沉澱了下來.但銀絕對不會沉澱,否則怎麼在器物上鍍銀啊.

③ TiO2薄膜表面沉積貴金屬Ag能提高光催化性能的原因

這些內容可以看半導體物理,我試著說說,可能會有錯誤哈。

  1. Ag沉積在TiO2表面就會形成肖特基勢壘嗎?

答:是的,一沉積之後就會形成肖特基勢壘,與材料的費米能級相關,與光照無關。

2. 肖特基勢壘是如何有利於載流子遷移的啊?
答:光生電子和光生空穴在遷移過程中,電子向金屬轉移的過程中會被肖特基勢壘所捕獲,這樣就可以使得光生空穴自由的在材料內移動。

3.肖特基勢壘和費米能級有什麼關系嗎?
答:費米能級不同導致了電子和空穴的遷移。一般金屬的功函數是大於半導體的功函數,換言之半導體的費米能級要高於金屬的費米能級,使得這兩種材料在耦合的過程中,電子由半導體遷移到金屬,直到兩者費米能級相同時為止。所以接觸後的空間電荷層,結果就是金屬端負電荷聚集,另一端正電荷聚集,從而形成「schottky」勢壘。

④ 光催化 貴金屬過量會有什麼影響

簡單回答下。

半導體表面和金屬接觸時,載流子會重新分布,電子會從費米能級較高的n型半導體轉移到費米能級較低的金屬。這一過程直到兩者費米能級相等。相等的同時形成肖特基勢壘,並捕捉光生電子,防止與光生的空穴復合湮滅。

所以貴金屬沉積太多,會帶來這幾個問題:

  1. 材料的穩定性收到影響,很多貴金屬(如Au)在激發光的照射下就會發生熔化和產生團聚,這就形成了大晶粒尺寸的粒子,降低材料的比表面積。這是光催化比較禁忌的。

  2. 光生載流子的產生依賴於半導體,貴金屬覆蓋面積太大時,半導體吸收光的效率下降,而且光生空穴也難以遷移到材料表面,影響催化活性。

  3. 成本提高。

祝好,以上。

⑤ 關於貴金屬 銠 的問題

銠是一種類似於鋁的青白色金屬,質硬而脆,具有較強的反射能力,加熱狀態下特別柔軟。銠的化學穩定性好。銠的抗氧化性很好,在空氣中能長期保持光澤。在高溫下銠與氧氣作用生成揮發性的氧化物,增加它的蒸發速度。但銠在加熱時會蒙上一層黑色氧化膜,而當溫度超過1200℃時氧化膜會消失。銠對酸(濃硫酸除外)、王水、以及硫、氯和氟的耐腐蝕性較高。銠的高溫強度很好,但冷塑性加工性能稍差。

銠是由英國化學家威爾亞姆.沃爾拉斯統(William Hyde Wollaston)於1803年發現的。他是在發現鈀後很快就發現了銠。沃爾拉斯統先是把粗鉑溶解於王水中,然後用苛性納NaOH中和過剩的酸,並從中和溶液中沉積出了含氯化銨的鉑和含氰化汞的鈀,之後將濾渣用鹽酸處理,為避免氰化汞過剩,要使其干透。用酒精處理過的殘渣乃是呈現為深紅色的銠鹽與鈉鹽粉未,將這種粉未在氫氣流中加熱便可產出銠。

銠由鎳生產的副產品獲得。亦可在鉑礦中發現,在一些鉑合金中用作催化劑。



銠的主要用途是用作高質量科學儀器的防磨塗料和催化劑,銠鉑合金用於生產熱電偶。也用於鍍在車前燈反射鏡,電話中繼器,鋼筆尖等。

汽車製造業是銠的最大用戶。目前汽車製造業中銠的主要用途是汽車尾氣催化劑。其它消耗銠的工業部門是玻璃製造業,鑲牙合金製造業,珠寶製品業。而隨著燃料電池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的逐步成熟,汽車工業的用銠量將持續增加。

鉑族金屬和合金有很多重要的工業用途。過去主要是製造蒸餾釜以濃縮鉛室法製得稀硫酸,也曾用鉑銥合金製造標準的米尺和砝碼。在19世紀中葉,俄國曾製造鉑銥合金幣在市場上流通。目前,鉑族金屬及其合金的主要用途為製造催化劑。鉑銠合金對熔融的玻璃具有特別的抗蝕性,可用於製造生產玻璃纖維的坩堝。鉑銥、鉑銠、鉑鈀合金有很高的抗電弧燒損能力,被用作電接點合金,這是鉑的主要用途之一。由於鉑化學性質穩定,純鉑、鉑銠合金或鉑銥合金製造的實驗器皿如坩堝、電極、電阻絲等是化學實驗室的必備物。鉑鈷合金是一種可加工的磁能積高的硬磁材料。鉑和鉑合金廣泛用於製造各種首飾特別是鑲鑽石的戒指、表殼和飾針。鉑或鈀的合金也可作牙科材料。鉑、鈀和銠可作電鍍層,常用於電子工業和首飾加工中。近年來塗釕和鉑的鈦陽極代替了電解槽中的石墨陽極,提高了電解效率,並延長電極壽命,是氯鹼工來中一項重要的技術改進,為釕在工業上使用開辟了新途徑。鋨銥合金可製造筆尖和唱針。鈀合金還用於製造氫氣凈化材料和高溫釺焊焊料等。在化學工業中還使用包鉑設備。

⑥ 實現共沉積的方法

(1) 改變鍍液中金屬離子的濃度比。
增大較活潑金屬離子的濃度,使其電位正移;或降低較貴金屬離子濃度,使其電位負移,使兩者的電位接近。
(2) 採用適當的配合劑。
這是使平衡電位相差大的金屬離子實現共沉積的最有效方法。
(3) 採用特定的添加劑。
某種添加劑可能對某些金屬沉積起作用,使之實現共沉積。

⑦ 金沉積烤瓷全冠的發展

由於金屬烤瓷全冠的合金成分易以離子形式溶於電解液,具有潛在的毒性,在口腔內常引起局部的物理變化和病理反應,給患者帶來金屬引起的疾病。因此,人們試圖從美學、生物相容性及牙齦組織健康的角度尋找一種可以代替金屬烤瓷全冠的理想修復體。今天,單個牙的修復體最重要的新發展就是金沉積烤瓷全冠。下面主要以德國威蘭德貴金屬製品有限公司(Fa. Wieland)的AGC(auro galvano crown)技術為主,概括介紹電鍍沉積技術製作金沉積冠的發展過程。
電鍍沉積技術從150年前即開始被認識,逐步用在工業和首飾業中。
1961年Rogers和Armstrong把電鍍沉積技術引用到口腔領域,第一次製作出嵌體。1983年,Platamic電鍍沉積中心創建,但規模龐大且價格昂貴。1986年,AGC電鍍沉積系統成立,第一次有了桌上小型電鍍儀,前後牙冠的製作應用進一步擴大。1994年出現AGC-5-PROCESS電鍍儀(Fa.Wieland)。1996年出現AGC MICRO電鍍儀(Fa. Wieland)。1997年出現AGC MICRO Plus電鍍儀(Fa. Wieland)。1998年出現AGC SPEED電鍍儀(Fa. Wieland)。

⑧ 南嶺地區貴金屬成礦規律

一、貴金屬礦床成因類型及成礦機理分析

(一)金礦床成因類型劃分

根據礦床的成礦作用及其成礦方式、物質來源、控礦條件及礦床特徵等,南嶺地區金礦床及與金相關的有色金屬礦床可以劃分為10種主要成因類型:①與岩漿岩有關的金礦床;②火山岩型金礦床;③斑岩型金礦床;④構造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床;⑤微細浸染型金礦床;⑥變質碎屑岩中脈型金礦床;⑦與表生作用有關的金礦床;⑧砂金礦床;⑨紅土型金礦床;⑩鐵帽型金礦床。

(二)銀礦床成因類型劃分

根據礦床成因分類原則,成礦作用及其成礦方式、物質來源、控礦條件及礦床特徵等,南嶺地區銀礦床及與銀相關的有色金屬礦床可以劃分為8種主要成因類型:斑岩型、接觸交代型、高中溫熱液型、中低溫熱液型、火山熱液型、同生沉積型、沉積改造型、表生型等。

(1)斑岩型礦床

該類型礦床分布於贛南武夷山西坡岩背、鳳凰崬、粵東蓮花山、西嶺等。圍岩為侏羅紀火山岩及上古生界,成礦岩體為燕山早期花崗斑岩,呈Sn、W-Cu、Pb、Zn-Ag礦化組合,礦體產於岩體內外接觸帶上,似層狀、透鏡狀,圍岩蝕變有鉀長石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螢石化。常以伴生和含銀礦床出現,礦床規模以小型為主。

(2)接觸交代型礦床

主要分布於贛南、湘南、粵北、粵中、桂西、桂東和滇東南等地。如焦里、寶山、坪頭嶺、金子坳、船肚、東坡、瑤崗仙、香花嶺、大義山、大廠拉么和佛子沖等地。一般都沿構造岩漿帶分布,賦礦地層大多為上古生界D2—P1,圍岩主要為碳酸鹽岩或含鈣的碎屑岩,成礦與燕山早期第三階段至燕山晚期黑雲母花崗岩類小侵入體有關。礦床大多受NE向褶皺斷裂控制,在區域性多組斷裂構造和不同類型構造的復合部位往往對成礦極為有利。礦體多在花崗岩類岩體與圍岩接觸帶上形成,呈透鏡狀、似層狀、扁豆狀,部分為脈狀。主要有用元素組合:W、Sn-Pb、Zn-Cu(Au)-Ag(伴生),Ag-Pb、Zn-Cu,Sn-W-Bi-Be-Ag(含Ag),W-Mo-Bi-Cu-Ag(含Ag),Pb、Zn-Ag(共生或伴生)等。礦石中銀可以構成獨立銀礦物或含銀礦物;銀的儲量規模以中小型為主,部分銀礦床可達中型規模,如拉么、焦里、寶山、佛子沖等。

(3)高中溫熱液型礦床

主要分布於贛南、湘南、粵北、桂北和滇東南等地,主要為大脈型或細脈型鎢錫多金屬礦床,過去統稱為石英脈型。近年發現這些礦床或礦段中銀含量達共生甚至獨立銀礦床要求,它們多數沿構造-岩漿帶內外帶分布,賦礦圍岩為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的碎屑岩、碳酸鹽岩。主要與加里東期—燕山期花崗岩類侵入岩有關,成礦主要是燕山早期第一階段到燕山晚期第一階段,其中鉛、鋅、銀主要成礦期是燕山早期第三階段到燕山晚期,少數屬雪峰期和印支期。如西華山、漂塘、茅坪、大吉山、黃沙、鋸板坑、石人嶂、紅嶺、梅子窩、東坡、大義山、瑤崗仙、珊瑚、芒場大山、武鳴兩江、個舊卡房等礦床。

銀在各類成礦元素組合礦床中,呈共生礦、伴生礦或其他含銀礦產出,礦體局部地段銀品位可達獨立銀礦要求。銀儲量規模一般為中型。

(4)中低溫熱液型礦床

本類礦床是南嶺地區銀礦床的最主要類型之一。全區都有分布,如:蛤湖、柳木坑、赤坑、大興山、長崗嶺、厚婆坳、銀屎、田東、寶山、黃沙坪、銅山嶺、香花嶺、芒場、馬鞍山、老廠、鳳凰山、金山、中蘇、蝦洞和下廠等。分布於不同構造單元,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坳陷區為主,隆起區次之。賦礦圍岩從震旦系—三疊系。成礦主要與燕山期花崗岩有關。部分與加里期或印支期的花崗岩類有關,控礦構造以EW向和NNE向及NW向斷裂為主。礦體以脈狀為主,部分為透鏡狀。主要成礦元素有Pb、Zn、Ag、Au、w等。以Pb、Zn為主的礦床伴生Ag、Cu、As、W、Cd;獨立銀礦床,往往伴生Pb、Zn、Cu、Sn,個別伴生Au(如張公嶺、金山、大興山、長崗嶺等);鎢礦則屬單一白鎢礦(如一六礦區等)。

(5)火山熱液型礦床

該類典型的礦床僅在粵東地區發現。侏羅系下統金雞組碳質頁岩底部為安山岩,銀銻礦的含礦圍岩為爆發角礫岩-英安流紋質凝灰岩-英安質流紋岩-斑雜角礫熔岩(鍾丘洋)和熔結凝灰岩-凝灰角礫岩-流紋質凝灰熔岩(寶山)等。礦化主要元素組合分為Ag-Sb,Pb、Zn、Cu、Ag和Sn、Pb、Zn、Ag等,銀、銻組合中,銀品位富,其他組分為伴生或含銀。銀儲量大、中、小型都有。

(6)同生沉積礦床

該類型礦床主要分布於粵北坳陷區晚古生代碳酸鹽台地沉積區內,如楊柳塘、天子嶺等鉛鋅銀礦床。受NE向古構造斷陷帶控制,礦區可見大量同生沉積構造特徵。賦礦層位為泥盆—石炭系,礦體形態有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礦石結構常保留層紋狀、浸染狀及生物殘余結構,主要元素為Pb、Zn、Ag,伴生有菱鐵礦、輝銻礦等。屬中小型共(伴)生銀礦床。

(7)沉積改造型礦床

該類型礦床是最具工業價值的銀礦床之一。主要分布於隆起區邊緣,即坳陷區與隆起區的過渡帶,多為碳酸鹽台地沉積。如凡口、曼家寨等鉛鋅銀礦床或銻、銀礦床。另一亞類為沉積-岩漿熱液疊加改造型,如白牛廠銀、鉛鋅和大寶山多金屬礦床等,礦床形成除保留沉積特點外,出現大量岩漿熱液成礦特徵。礦體形態有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少數脈狀。礦床主要元素組合有:Cu-Pb-Zn-Ag、Pb-Zn-Ag、Pb-Zn-Sb-Ag。銀品位富,達獨立和共生銀礦要求。銀儲量主要為大、中型礦床。這類礦床中的凡口銀、鉛、鋅礦和白牛廠錫、鉛、鋅、銀礦的成因,尚有不同認識。

(8)表生型礦床

經地表風化作用改造富集成礦的有關銀礦床。原生礦床與表生礦床受到同一構造控制,礦床主要元素組合有W-Sn(禾尚田)、Mn-Pb、Zn(小帶)、Mn-Ag(鳳凰山氧化帶)、Sn-Pb、Zn-Ag(蝦洞、龍樹腳)等,銀品位貧富都有,銀儲量規模多為中、小型。

(三)成礦機理分析

1.與構造破碎帶(剪切帶)有關金礦構造體制轉換與成礦富集機理

在20世紀90年代找金熱潮中,與構造破碎帶(剪切帶)有關金礦本次研究與相關觀點頗多,根據野外調查總結,認為區內金礦調查評價工作中應重視金礦構造控礦分析,特別是與金礦有關的構造破裂、流體流動與礦質聚集機理問題(韋昌山等,1996),這涉及礦質富集機制和找礦方向等問題。在廣東河台金礦,湖南鏟子坪金礦、大坪金礦、沈家埡金礦、仙人岩金礦等,多見到逆沖或低緩構造破碎帶、韌性剪切帶內,存在早期石英脈韌性變形疊加富集成礦、石英脈再破碎賦礦、可拼合角礫群、垂直與平緩網脈組合等,很多含礦破碎帶旁側內有稍晚期形成的透鏡體,其側伏向指示著主構造帶運動方向,其構造-流體-成礦機理可以利用「斷層閥-地震泵」模式來解釋。在水口山礦田,構造破碎帶(剪切帶)不同發展階段生成的裂隙及石英脈體,其含金性具有較大差異,相關的找礦標志是與斷裂有關的構造減壓帶和硅化岩帶;在大坪-鏟子坪金礦區,金礦體呈透鏡狀產於與區域片理交切的剪切帶內,剪切帶以外的大量蝕變帶僅具金礦化或無礦化;而含金礦體主要為早期構造岩強烈硅化所致的硅化岩,富金的灰白色硅化岩往往具有韌性變形現象,亦可見黃鐵礦破碎和具壓力影,弱應變域殘存的石英近似糖粒狀,晚期又有裂隙網脈體即乳白色硅化岩疊加(曹進良,2000;陳明揚,1996),表明硅化體成生後,經歷了脆→韌性轉換和韌→脆性轉換。類似的構造動力成礦作用也見於錫礦山銻礦。

2.「紅土型」金礦及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成因

「紅土型」金礦是一種表生型金礦床,但並不完全是由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經風化而成。區內「紅土型」金礦發育,主要見於桂西、湘南、粵北、贛西等地,該類型金礦具有分布廣、規模大、品位較低、暴露地表易采選、找礦標志明顯、見效快等特點,本身既可成為礦床,同時也可作為尋找其他類型金屬礦床的指示物,在礦產資源評價中的綜合找礦方法應予以重視。

湘南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以水口山礦田仙人岩、坪寶礦田大坊礦區為代表,其成礦條件可概括為:「含金礦坯層、斷裂構造、岩漿和熱泉作用」三位一體的成礦必備條件(劉正桃,2000),其中以中上石炭統壺天群硅質白雲岩、微石英岩等古熱泉沉積含金建造,下二疊統當沖組熱水沉積硅質岩、鈣硅泥質頁岩等含金建造層成礦較為有利,其中以水口山地區、桂陽北部洋市至郴縣許家洞地區、坪寶等地區,為尋找該類型金礦的有望地段。

在仙人岩金礦區,主推覆斷層帶以強硅化為特色,組成硅化角礫帶,其斷層泥及角礫帶經風化淋濾形成含金黑土夾角礫型金礦床,在斷裂交匯部位和倒轉背斜與區域性推覆滑脫構造相交切部位,往往控制厚大富金礦體的產出。而熱泉「硅帽」帶一般呈NNE向和SN向線性展布,互不相連,成群成帶分布,形成陡峭山脊和孤立的山包。單個「硅帽」形態在平面上呈橢圓狀、圓狀、長條狀;在剖面上多呈向上分支的錐體狀和圓筒狀、不規則的樹枝狀。「硅帽」帶大致分為兩類,硅化角礫岩體(帶),即早期與推覆構造有關的硅化角礫岩體(帶)和晚期熱泉活動形成的硅華、泉膠等「硅帽」。不同時期形成的黑土型金礦和「硅帽」帶含礦性不同。

湘南紅土型金礦受基底斷裂控制,呈帶狀分布,具有風化剖面厚度小、成熟度偏低、對礦源體類型及含Au性依賴強、含礦層單一且厚度較小的特點。金的次生富集與黃鐵礦的氧化及褐鐵礦的吸附密切相關(曾志方等,2002)。

廣西「紅土型」金礦分為7類,包括碳酸鹽岩類、火山岩類、蝕變構造岩類、細碎屑岩類、基-超基性岩類、矽卡岩類、熱水沉積岩類和古砂礫岩類等,以前3類較發育,金礦產出受礦源體、紅色風化殼的發育程度及成礦物理化學條件控制。

贛西地區「紅土型」金礦主要分布於袁水坳陷,具有「3個有利賦礦層位、3個有利賦礦岩性和3種有利元素組合」特點(陳大經,2001)。其中萍樂坳陷帶中與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母岩風化有關形成的紅土區是尋找「紅土型」金礦最有利的地區。

3.與構造蝕變破碎帶有關銀礦產出特徵

與構造蝕變破碎帶有關的銀礦主要產於粵西和粵西北地區,如連南必坑銀礦、雲安高棖銀礦和高明疊平銀礦等。該類銀礦往往與金屬硫化物如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等共生。

高棖銀礦圍岩為蝕變花崗岩,礦體明顯受近EW向斷裂構造帶控制,構造帶產狀為170°∠71°,緊靠頂板發育寬約15cm角礫岩帶,角礫為硅化岩,其中含有細-粉狀黃鐵礦,角礫外形圓滑,長軸平行構造面。帶內以硅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為主,斷面不規則。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菱鋅礦、菱錳礦,方鉛礦呈膠狀團塊狀產出。礦區內蝕變礦化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①硅化黃鐵礦化階段;②碳酸鹽化階段,主要為菱錳礦化;③硅化、黃鐵礦化(呈細脈狀產出)鉛鋅礦化階段。其中早期的①階段黃鐵礦較自形,呈塊狀、團塊狀;②階段為菱錳礦階段,其內分布有浸染狀黃鐵礦;③階段為石英細脈(含硫化物階段)。鑽孔岩心觀察表明構造帶深部鉛鋅礦化加強,菱錳礦明顯減少。銀礦體延入白堊系礫岩中仍有礦化顯示,品位分別為Ag270g/t,Pb0.056%,Zn0.052%,反映成礦作用為燕山晚期或喜馬拉雅早期。

連南必坑銀礦為NE向異常帶近SN向含礦硅化破碎帶,礦(化)帶多沿層間破碎帶產出,V2礦體金屬礦物以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為主,V5礦體岩礦鑒定發現有黃銅礦、藍黝銅礦弱礦化,顯示其原生礦為銅銀礦化體的特徵。礦石稀土經北美頁岩標准化的配分曲線具有負Ce異常和負Eu異常,結合微量元素含量,推斷早期可能具有海底火山作用,晚期具岩漿熱液疊加。

4.鄰區滇黔桂微細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礦地質特徵和蝕變作用類型

微細粒浸染型(卡林型)是一種成因獨特,儲量和經濟意義巨大的礦床類型。鄰區滇黔桂以及區內湘中坳陷西北緣、粵中坳陷等地該類型礦床蘊藏量豐富。

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具有一套低溫熱液礦物組合,包括黃鐵礦、重晶石、輝銻礦、雄黃、雌黃、毒砂、辰砂和少量重金屬硫化物如閃鋅礦、方鉛礦、黝銅礦、黃銅礦、白鐵礦等。

結合前人大量的地球化學研究結果,可以認為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成礦流體介質大部分來源於大氣降水,介質水穿過盆地內地層和建造水混合循環,溶濾了其中的成礦物質。成礦流體的運移明顯與盆地內大規模構造-熱事件(岩漿事件)過程相關,成礦經歷了流體的混合、冷卻、氧化作用。

滇黔桂地區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集中分布在右江裂谷盆地之中,處於NE向南盤江斷裂帶和NW向右江斷裂帶所夾持地段,略呈三角形,構造上位於揚子地塊西南邊緣與華南褶皺系右江印支褶皺帶交接部位,區內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層零星分布,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地層廣泛分布。南盤江斷裂西北部為台地相區,主要分布有二疊—三疊系地層,除北部邊緣下、上二疊系之間有峨眉山玄武岩出露,上二疊系下部為海陸交互相的煤系地層外,大面積分布的是碳酸鹽岩;南盤江斷裂東南部為海槽碎屑岩相區,三疊系地層以碎屑岩相為主,夾含碳酸鹽岩。碎屑沉積韻律發育,可觀察到鮑瑪序列、槽模、同生滑移-滑塌堆積、包卷層理等濁流沉積結構,是區域內主要的含金岩系。區內已發現系列微細粒浸染型金礦,除貴州紫木凼、戈塘、爛泥溝和廣西金牙、高龍等大型金礦外,雲南富寧革檔、羅平魯布格等也發現了類似金礦床,表明了滇黔桂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成礦區和找礦遠景區。

對該區金礦成礦作用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區北側廣泛分布的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岩,和區內發育的三疊系深水和半深水盆地濁流沉積。

區域上沒有岩漿岩,但根據區域重力資料認為該區深部存在兩個隱伏的花崗岩帶,一是興仁-南丹隱伏花崗岩帶,一是隆林-巴馬隱伏花崗岩帶,但它們與區內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在成因上的聯系如何,尚有待研究。

本區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床的蝕變作用不是很強,分帶也不明顯,交代溶蝕不發育,因而在宏觀上較難劃分圍岩、礦化圍岩、礦體之間的確切界線。但是,其基本的圍岩蝕變類型是可以確定的,主要有去碳酸鹽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和碳酸鹽化。

硅化至少可以區分出3期,即成礦早期的硅化,形成隱粒和微粒狀石英,在板其、戈塘金礦表現突出;主成礦期硅化,多形成細小網脈狀石英,該期石英突出特徵是表面干凈和透明度好,常常與白雲石、毒砂、黃鐵礦相伴生;成礦晚期的硅化,形成粗大幹凈的石英脈或梳狀石英,其中多含有粗粒自形黃鐵礦,並見黃銅礦、閃鋅礦、白鐵礦,同時還有白雲石-石英脈。

泥化作用是金礦化重要的蝕變作用之一,主要形成伊利石和地開石,各礦床中均普遍發育,從分析結果看,泥化作用越強,粘土礦物含量越高,金的含量也越高,表明了二者的正相關關系。碳酸鹽化皆發生於成礦晚期,形成方解石為主和少量白雲石。

滇黔桂地區的微細粒浸染型金礦床的形成一般可以劃分成4個礦化階段,即黃鐵礦-石英階段,毒砂-黃鐵礦-伊利石-石英階段,多金屬-地開石或多金屬硫化物-石英階段,礦化晚期階段,成礦期一般劃分成兩期:熱液期和表生期。

5.與中酸性花崗(斑)岩體有關的金銀礦床形成機制

主要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礦體產於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岩體與三疊系碳酸鹽岩接觸帶中,成礦作用多與燕山期中酸性花崗(斑)岩體有關,其形成時代與中酸性花崗(斑)岩體一致(140±5Ma),代表性礦床有:雞籠山、封三洞、李家灣、雞冠嘴等大-中型銅金多金屬礦床,構成長江中下游多金屬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貴金屬與有色金屬的成礦關系

鎢、錫礦床是成礦專屬性很強的一類礦床,與花崗岩類岩漿活動關系密切。鎢、錫、鈮、鉭礦床與燕山早期殼源型花崗岩有密切成因聯系,而銅(鐵)、鉛、鋅等礦床則與殼幔混源型花崗岩有密切的成因關系,屬受斷裂帶控制的淺成花崗岩類。程裕淇、陳毓川等(1979)提出了「與殼幔混源型的花崗閃長岩有關的鉛、鋅、硫(銀、銅、汞、銻)礦床成礦系列類型和與殼源黑雲母花崗岩有關的稀有、稀土、鎢、錫、銅、鉛、鋅、銻、汞、銀(鉬、鈾)礦床成礦系列類型」。南嶺各地區礦化種類不同,總體上贛南地區主要為鎢礦化,桂北地區的西部南丹河池地區以錫、鉛、鋅、銻礦化為主,東部則主要為鉛、鋅,湘南粵北地區鎢、錫、鉛、鋅都重要,而粵東和滇東南地區以錫為主,滇東南則以鉛、鋅為主。銀與鎢、錫、(鉛、鋅)礦的關系也隨地區和礦化時代等不同而有差別。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決定於構造-岩漿-成礦的時空演化,在一定程度上與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有關。

南嶺地區貴金屬礦床與鎢、錫、鉛鋅礦床有十分明顯的親緣關系,主要表現在:

1.金礦與鎢錫礦的關系

隨著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的不斷提高,在贛南地區發現了一批原生金礦床(點)。截至目前,研究區內共發現岩金礦床(點)50餘處,分布在興國-瑞金、上猶-信豐、三南(定南、龍南和全南)-尋烏等地區,主要集中在鎢錫礦集區或鎢錫礦床的外圍。

本次研究表明,贛南的金礦床具有以下特徵:①95%的金礦床分布在前寒武系地層中,賦礦圍岩地層金豐度較高,一般為地殼豐度的2~3倍(王定生,2001);②金礦床與岩漿岩的關系密切,幾乎所有金礦床(點)附近的岩漿岩金的豐度比較高;③構造對金礦床控制明顯,幾乎所有金銀礦床的空間分布直接受斷裂構造的控制;④金銀礦床主要分布在鎢錫礦集區或鎢錫礦床的外圍,鎢錫礦床具有明顯的礦化分帶現象。雖然部分研究者認識到該區金礦床與鎢錫礦床可能存在某些成因聯系,但沒有把鎢錫礦床和金礦床作為一個成礦體系進行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1)金礦床的成礦時代問題。雖然金礦床與鎢錫礦床在空間上共存,但它們在成礦時間上是否同步,是由不同時代的成礦作用疊加形成的還是同期成礦岩漿在不同演化階段的產物?

2)與金礦成礦有關岩漿岩的問題。即與金礦成礦有關岩漿岩的成岩時代、岩性特徵、地球化學特徵及其產出的構造背景等,需要進行系統的劃分、歸類,並總結其規律,與鎢錫成礦有關的岩漿岩進行對比分析,明確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3)該區金礦床的成礦機制及其成礦模式問題。

2.銀礦化與鎢、錫、鉛鋅礦化時間關系

研究區內鎢、錫(鉛、鋅)的成礦時代可分為前加里東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5個成礦期,其中,燕山期又可分為燕山早期第二、三階段和燕山晚期早階段。燕山期為區內最主要的成礦期。不同成礦期次有不同的礦床類型組合。銀礦隨不同期次和不同類型的鎢、錫、鉛鋅礦的產出而產出,同時還具有自身的礦化特徵。

贛南地區以鎢、(錫)礦化作用為主,形成於170~104Ma,與燕山早期第二、三階段和燕山晚期早階段花崗岩類的侵入活動密切相關。整個礦化作用可分為5~7個階段,銀礦化從早期鎢礦化時開始,終止於最末的碳酸鹽化階段以前,但主要在第Ⅲ或第Ⅴ階段,形成成因類型和礦化元素組合不同的一個礦床系列,包括接觸交代型銀鎢礦床,含銀石英脈型鎢、(錫)礦床、中溫熱液型銀鎢礦床和銀礦床。這一鎢、(錫)、銀礦床系列是在同一岩漿-熱液演化作用下不同溫壓成礦條件下的系列產物。銀與鎢在同一礦床中的不同礦化階段富集,富集高峰期銀晚於鎢,因而空間上鎢含量高時銀含量不高,銀含量在高中溫-中低溫階段增強時,鎢的含量已降低。

湘南區鎢、錫、鉛、鋅礦床密集產出,成因類型從接觸交代型到中低溫熱液型都有。成礦作用與燕山期花崗岩的侵位關系密切。已知礦床大多定位於高侵位的小岩體接觸帶或旁側圍岩中。鎢礦成礦作用多限於高溫熱液階段,錫成礦時間稍晚於鎢,以高中溫熱液為主。鉛、鋅、銀成礦時間較晚,以中-低溫熱液階段為主。錫礦化作用開始時銀富集增強,而到鉛鋅大量富集時,錫已為強弩之末而銀則富集強度增大。總體上,成礦作用的時間順序為鎢→錫(銅、銀)→鉛、鋅、銀。

大廠礦田(礦床)為與燕山晚期淺成花崗岩(Rb-Sr年齡為99±6Ma~115±3Ma。陳毓川等,1993)有關的錫石-硫化物多金屬、銀、銻、砷、汞成礦亞系列,其成礦作用可分成5個階段。銀礦主要形成於錫、銀、硫化物-硫鹽-碳酸鹽成礦的第二成礦階段。

滇東南地區鎢、錫、鉛、鋅、銀礦床都沿3個燕山期花崗岩基上突起的小岩體附近分布。由於該區親硫錫礦床系列發育,鉛、鋅、銀主要在硫化物階段沉澱成礦,成礦溫度范圍個舊為260~350℃,白牛廠為108~31℃(於崇文,1987)。總的看來,銀與鎢、錫成礦時代相同,但成礦時間晚於鎢,稍晚於錫,略早於鉛鋅,而結束於碳酸鹽階段前。

鎢、錫為主的礦化作用,凡從高溫到低溫多期次發育者其伴生的銀礦化明顯,而單期次者銀的礦化很差或沒有。

3.銀礦化與鎢、錫礦床空間關系

南嶺地區銀礦化與鎢、錫礦床在空間上常「形影不離」相伴隨產出,且往往呈現以燕山期花崗岩體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由高溫→中低溫礦床演化的特徵。如滇東南個舊成礦區以燕山期花崗岩體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W、Mo、Bi→Cu、Sn→Sn、Zn、Ag→Pb、Zn、Ag遞變的礦床系列;桂西大廠礦田也以籠箱蓋花崗岩體為中心,向外依次出現:Co、Zn、Ag(矽卡岩成礦期)→Sn、Zn、Pb、Ag、Sb(錫石-硫化物多金屬成礦期)→W、Sb(鎢、銻成礦期)的分帶現象。大型獨立銀礦床深部常伴生或含錫。如潮州市厚婆拗銀、錫、鉛、鋅礦,銀是大型礦床,錫、鉛鋅均達中型規模;白牛廠銀礦床深部與銀伴生的錫也達工業品位。這反映了熱效應的溫度遞降礦床分帶專屬性的關系,在南嶺地區是一種普遍現象。

區域成礦地質環境與具體礦床定位機制,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從,因地而異,故在同一區(帶)中出現多種礦床組合形式,多種類型和不同規模。如粵東地區鎢、銀礦床空間分布於永梅惠坳陷帶,特別集中於北部梅縣坳陷內,產於加里東褶皺斷裂-岩漿帶,受燕山第3期復式花崗岩體控制。錫、銀礦床則受蓮花山、潮州-普寧海豐深斷裂控制。鉛、鋅、銀礦床又相對集中於蓮花山斷裂-岩漿帶上及其附近。而銅、鉛、鋅、銀,銀、銻,金、銀礦床空間分布主要受火山岩盆地及EW向斷裂控制。又如桂東南地區沿雲開隆起邊緣,從廉江龐西洞-金山-中蘇-望天洞、石科-夏郢-龍水-張公嶺等一帶的金銀礦床,明顯受到博白-岑溪深斷裂和深源同熔型的花崗岩漿活動控制。

本區的鎢、錫與銀的成礦作用在空間關繫上,有「同生共體」和「同生異體」的重疊過渡關系。如瑤崗仙鎢銀礦床,由多期多階段成礦重疊,各期次岩漿活動都經歷氣成高溫熱液到中低溫熱液,形成多種類型的鎢、錫、銅、鉬、鉛、鋅等多礦種共生和鎢、錫「同生異體」的銀礦床。但總體上從岩體向外或由深至淺,由含銀、鎢、錫礦床過渡為銀、鉛、鋅礦床。例如,瑤崗仙501號礦脈由標高950m→820m→110m,銀的平均品位由57.6g/t→118.5g/t→180g/t,反映銀礦產出類型由伴生銀礦床→共生銀礦床→獨立銀礦床的演化規律。贛南及湘南地區鎢銀礦床中,成礦元素出現分帶和不分帶兩種:①鎢(錫)、銀共生的礦床均出現鎢、銀分帶,其中,含銀石英脈型鎢礦和中溫熱液鎢銀礦床,一般出現逆向垂直分帶,鎢富集在中上部,銀在下部;矽卡岩型銀鎢礦,一般出現順向分帶,鎢礦體在下,銀礦體在上。這種分帶有時也表現在水平方向上,出現鎢礦體和銀礦體的平行式或魚貫式分帶。②鉛、銀共生的礦床一般不出現分帶或分帶現象甚不明顯。粵東地區銀與鎢、錫礦在垂直分帶上,也具明顯規律性:一般鎢、錫成礦均具多期多階段的逆向分帶特點,鎢、錫礦化多集中於礦體中上部,往下多金屬硫化物遞增,即一般礦體中上部為鎢、錫礦,下部遞變為鉛、鋅、銅、銀礦體。如潮州厚婆坳礦區呈現上部為錫,下部為鉛、鋅、銀;官坑礦區上鎢、(錫),下銅、銀的分帶現象。

4.銀礦化與鎢錫礦化的相關性和與成礦花崗岩類型的關系

1)同熔型花崗岩類有關的銀礦床,銀多與金及多金屬礦伴生或共生,與鎢、錫礦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其礦床地球化學特徵是Ni、Co、Cu、Mo、Ag等元素含量較高,與同熔型花崗岩微量元素特徵基本一致或近似。如龐西洞、金山、張公嶺等礦床,原生暈的垂直分帶:前緣元素為Sr-Mn-Ni-Co,礦中元素為Cu-Ag-Pb-As-Zn-Au,礦尾元素為Sb-Mo。這類深源同熔型花崗岩多沿博白-岑溪斷裂帶,蓮花山斷裂帶侵入,岩體一般含Ag較高,可形成獨立(或共生)銀礦床。湘南、粵東地區與同熔型花崗岩類有關成礦作用,主要見於坳陷區及其邊緣,以燕山期第二階段中酸性花崗岩的成礦作用為主,形成以鉛、鋅、銀礦床為主,常伴生有銅、錫、鎢的成礦作用。

2)陸殼重熔型花崗岩類有關的成礦作用表現在隆起區,以燕山早期第一階段花崗岩的成礦作用為主,形成以鎢礦床為主的礦化集中區。如贛南隆起區燕山早期黑雲母花崗岩或黑雲母鉀長花崗岩形成含銀石英脈型鎢、(錫)礦床、接觸交代型銀、鎢礦床、中溫熱液型銀、鎢礦床和銀礦床(包括含W、Sn的金銀礦床)。隆、拗邊緣則形成以鎢、錫為主,伴生銅、鉛、鋅、銀礦床的成礦區(帶)。郴州地區處於隆、拗邊緣,花崗岩漿活動從燕山早期延續至燕山晚期,成礦作用經歷以鎢為主→以鎢、錫為主→以鉛、鋅、銀為主的成礦階段,多次成礦高峰重疊,形成柿竹園、紅旗嶺、瑤崗仙、大吉嶺、東坡礦等眾多大型礦床。

3)花崗岩漿多次侵入,多次成礦也是南嶺成礦作用的又一特點。例如瑤崗仙復式花崗岩體有4次侵入和4次成礦作用,岩體規模從早到晚,由大變小,以前3次成礦作用為主,各次侵入都伴有金屬礦化。第一至第三次金屬硫化物逐漸增強,由南東向北西侵入,形成鎢銀礦化→鉛、鋅、銀礦化分帶。又如個舊礦田,印支—燕山期花崗岩出露的西區有賈沙輝長-二長岩體、龍岔河斑狀黑雲花崗岩、白雲山鹼性正長岩及長嶺崗霞石正長岩等岩體,圍繞龍岔河雜岩體外緣有眾多的含銀鉛和錫、鉛礦點。東區為隱伏復式黑雲母花崗岩基,埋深200~1000m,僅在白沙沖、北炮台、白沙坡等處有小面積出露,隱伏岩體上突部位(馬松、老卡一帶)均有工業錫、鉛、鋅、銀礦化。

⑨ 光催化沉積貴金屬是什麼原理

多相光催化原理

⑩  貴金屬礦產

1)金

世界各國十分重視金礦的勘查和開發。世界黃金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平衡。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到1998年底黃金儲量45000t和儲量基礎72000t(不包括中國和其他一些沒有公開數據的國家),儲量較大的國家有南非、原蘇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資源大國。其中南非約佔世界黃金資源量的一半,佔世界黃金儲量基礎的48%,巴西、原蘇聯和美國各約占資源總量的12%。

金礦可形成於各個地質時期和各種地質構造環境及岩石類型中。原生金礦類型多,勘查和開采原生金礦的主要類型有:①前寒武紀地盾、地台區綠岩帶金礦,包括加拿大赫姆洛金礦、美國霍姆斯塔克金礦;②元古宙原始地槽坳陷區含金-鈾礫岩型金礦,包括南非維特瓦特斯蘭德金礦;③古生代褶皺區的美國卡林型金礦和烏茲別克穆龍套型金礦;④中、新生代與火山岩和次火山岩、小侵入體有關的金礦,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波爾蓋拉和利希爾島金礦、菲律賓阿庫潘-安塔莫凱金礦、日本菱刈金礦等;⑤現代砂金礦床和⑥伴生金礦。其中1和2類集中在前寒武紀,佔世界金儲量的70%;4類集中在中、新生代,約佔世界金儲量的25%;3類在古生代地層中的金礦約佔5%。可見,世界金儲量集中在「一老一新」是明顯的。

80年代以來全球性找金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熱度,發現了一大批大型和特大型金礦。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在金礦的找礦和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如:①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麥克勞林金礦床發現於1981年,金儲量100t,平均品位4.98g/t。礦床為產於火山岩和沉積岩中的網脈浸染型金礦床,礦體產於硅化凝灰岩中。②美國卡林金礦帶在72km范圍內有21個金礦床,截至1988年底總可采儲量達1026t,以金坑(319t)和波斯特-貝茨礦床(551t)為最大。卡林金礦帶原勘探深度在100~300m以內,均屬低品位沉積岩容礦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卡林金礦帶自1987年執行深鑽計劃以來找礦成果卓著,先後在礦區深部發現一系列高品位大型金礦床。近年來,又在深度450m以下發現了「高沙漠」金礦(60t,品位10.3~20.6g/t)和「綠松石」金礦(155t,品位12g/t)。可見,卡林金礦帶深部找礦仍有巨大的潛力。③加拿大安大略省赫姆洛金礦床於1982年發現,儲量597t,品位7.78g/t,屬太古宙綠岩帶中層控浸染型礦床。④加拿大西北地區通德拉金礦床位於耶洛奈夫東北240Km處,1982年發現,儲量150t,品位6.20g/t。礦床產於太古宙火山岩帶的陡傾長英質火山碎屑岩中,受剪切構造控制。⑤日本九州菱刈金礦床於1980年發現,儲量120t,品位80g/t,加上在其旁側發現的山田和山神金礦床,總儲量約260t,平均品位接近70g/t,屬第三紀淺成熱液石英脈型或熱泉型。近年在該礦區又發現一條舉世罕見的特大型含金礦脈,儲量40~50t,品位20~25g/t。⑥巴布亞紐幾內亞恩加省波爾蓋拉金礦床由70年代以前的一個小型金礦床(儲量僅幾噸)至90年代劇增為特大礦,儲量420t,品位3.7g/t,其礦化與中新世閃長岩成分的淺成斑岩侵入體有關。⑦巴布亞紐幾內亞火山岩型亞利希爾金礦床(573t,品位3.4g/t)。⑧前捷克斯洛伐克綠岩型塞利納-莫克爾金礦區。⑨巴西巴拉州砂金礦下部風化岩石中的佩達拉金礦床。80年代以來新發現的特大型金礦床還有:智利馬里昆加淺成熱液金礦-斑岩金礦帶的雷富希奧(可采儲量103t)、拉科伊帕(126t)等金礦床,整個礦帶金的地質儲量已超過四五百噸;美國阿拉斯加州諾克斯堡斑岩型銅金礦床(Au>124t);環太平洋火山岩區斑岩型銅金礦和火山岩型金礦的找礦也有巨大進展,如印度尼西亞的格拉斯貝格夕卡岩-斑岩型銅金礦床(1200t,品位1.8g/t)、巴圖希賈烏斑岩型金礦;菲律賓發現迪比迪奧斑岩型金礦;澳大利亞發現卡迪亞斑岩型金礦;智利發現塞羅卡塞爾和帕斯誇斑岩型金礦;秘魯和厄瓜多各發現了波里納和加比斑岩型金礦;美國發現了朱諾和諾克斯堡斑岩型金礦,還有麥克唐納火山岩型金礦等。目前,環太平洋火山岩區還在繼續工作和發展中。原蘇聯雅庫特的涅日達寧(475t,品位5g/t);馬丹加的邁斯科耶金礦(277t,品位12g/t);吉爾吉斯斯坦的庫姆托爾金礦(316t,品位4.4g/t),堪察加的阿梅季斯特金礦(96t,品位16g/t)等。另外,近年來有些著名老金礦區金儲量有明顯擴大,如南非蘭德金礦區新查明幾個儲量為幾百噸的金礦床,在該盆地深部發現了大型含金古礫岩型金礦床;多米尼加「老村莊」金礦儲量已擴大到600t以上。90年代以來,老地層中的金礦以及紅土型金礦也有大的發現,坦尚尼亞和委內瑞拉等在太古宙綠岩帶,馬里、尼日等在早元古代綠岩帶中均發現了大型金礦床;俄羅斯發現了特大型前寒武紀黑色頁岩型金(鉑)礦床;委內瑞拉1991年在綠岩帶地層分布區發現一大型紅土型金礦床(390t,品位1.25g/t)(古方,1994和何金祥,1998)。

此期間中國的金礦勘查工作發展迅速,取得了建國以來最輝煌的成就。發現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金礦。值得注意的是,在黔西南的二疊系、三疊系中發現了很有前景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形成「黔西南金礦成礦遠景區」,被譽為滇黔桂「金三角」,成為中國新的黃金基地。此後,在四川、甘肅、陝西、寧夏等省(區)都相繼發現了該類型金礦,又找到一個陝甘川新的「金三角」區,進一步拓寬了找金領域。此外,膠東和小秦嶺地區老金礦區、帶,又發現一批新的礦床,如膠東台上超大型金礦,在廣東省雲開地區找到了焦家式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河台金礦,在海南省找到抱板等一系列金礦,近來又找到石英脈型富金礦——抱倫金礦。還發現了一些新類型金礦,如:山東省發現花崗岩型(斑岩型?)金礦;內蒙古發現鉀長花崗岩脈型金礦;安徽省新橋發現鐵帽型金礦。近十多年的重大進展,在礦床類型上主要是繼續發現綠岩帶型金礦新礦床和擴大儲量;找到了一批剪切帶型大型金礦;微細浸染型(卡林型)金礦的找礦取得了重大突破。

從中國金礦類型看,應著重抓淺成低溫熱液型(火山-次火山岩型)、微細浸染型(卡林型)、蝕變岩型和綠岩型金礦的找礦。在強調尋找獨立金礦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尋找含金多金屬礦床,此外應特別重視構造的研究和分析。

世界黃金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其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占總資源量的58%和80%,而儲量占儲量基礎的73%,說明金礦勘查程度較高。但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21年和29年,只能保證21世紀頭20年的生產。不過70年代以來的找金熱還在繼續,80年代以來發現不少大金礦,全球金礦的資源潛力仍較大,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地區和拉美各國,黃金勘查前景可觀,儲量將不斷增多,保證程度也會進一步提高。

2)銀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銀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為28×104t和42×104t。銀礦分布廣泛,儲量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秘魯等國,它們佔世界總儲量的57%。世界銀資源約有2/3來自銅、鉛-鋅、金等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床中,1/3以產銀為主的脈型礦床。雖然最新發現是原生金、銀礦床,但巨大的未來儲量和資源預計仍來自副產銀的賤金屬礦床的發現。世界銀資源主要分布在3個巨型含銀構造帶中,即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帶和蒙古-鄂霍次克帶。銀成礦區的分布具規律性,它們都產於大洋—大陸過渡型成礦系統中;中—新生代褶皺帶的主要銀成礦區也都與大洋和大陸含礦構造的結合部位有關。最大的過渡型成礦系統的銀礦化時代為漸新世—中新世。第二個過渡型成礦系統為在大西洋和北冰洋中脊裂谷帶及相鄰褶皺帶的白堊紀—老第三紀的銀多金屬成礦區。銀的主要礦床類型有:①與中—新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關的淺成熱液礦床;②中溫熱液銀-有色金屬礦床;③中溫熱液銀-鈷-鎳礦床;④碳酸鹽中的交代型銀礦床等。

根據容礦岩石和主要有用元素組合劃分的主要銀礦床類型有:①陸相火山岩、次火山岩容礦的銀礦床;②海相鈣-鹼性火山岩和火山沉積岩容礦的含銀硫化物礦床;③碳酸鹽岩、夕卡岩容礦的銀鉛鋅交代礦床;④變質岩、碎屑沉積岩容礦的銀鉛鋅礦床;⑤前寒武紀變質火山岩、沉積岩、輝綠岩容礦的銀鈷鎳鉍砷脈狀礦床;⑥砂頁岩容礦的同生沉積礦床。由於銀礦多與其他金屬礦床共生,所以各種金礦、鉛鋅礦、銅礦勘查的成礦理論、礦床模式以及地質和物化探方法均可用於相應類型的銀礦勘查。找礦應根據各地區的地質構造環境、容礦岩石、礦化類型特點綜合考慮,合理選擇相應的勘查方法。

按賦礦岩石不同及金屬組合的差異,白鴿等(1994)提出中國銀礦床可分為8大類29個亞類,以產於火山岩系接觸蝕變岩系和構造破碎蝕變岩系最為重要。主要分布在地台邊緣、褶皺系,特別是濱太平洋構造岩漿活化區。成礦時代以中生代和元古宙為主。獨立銀礦床和銀金共生礦床以陸相火山岩和構造破碎蝕變岩型居多。與成礦有關的海相火山岩系多屬細碧角斑岩系,陸相火山岩和侵入岩主要是中酸性鈣鹼性岩石。銀的礦源層及賦礦地層以元古宙和古生界為主。銀礦的遷移、就位多受構造控制,合理運用綜合找礦方法是多快好省找銀的有效手段。

中國近十多年來加速了銀礦的找礦、勘查和開發,已成為世界主要銀資源國,銀礦成礦地質條件良好,資源遠景可觀。世界銀資源雖然豐富,但以伴生礦床為主,其開采利用受限。現有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20年和30年,可見,儲量的保證程度不高,因此必須加強勘查,尤其是加強尋找以銀為主產品的獨立銀礦床。

3)鉑族金屬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鉑族金屬儲量和儲量基礎為70600t和77500t,其分布高度集中在南非、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佔世界總儲量的98%。在鉑族金屬中,鉑和鈀的產量約佔90%,其餘金屬約佔10%。佔世界總儲量絕大部分的鉑族金屬勘探和開採的主要礦床類型有:

(1)與基性-超基性岩有關的硫化銅鎳礦型鉑族金屬礦床。這類礦床是世界鉑族金屬儲量和產量的最主要來源。當前世界三大產鉑國家的鉑族金屬主要來源於此類礦床,其代表性的礦床有:南非布希維爾德雜岩體銅鎳硫化物-鉑族金屬礦床(鉑族金屬是主產品,銅、鎳、鈷和其他金屬為副產品);原蘇聯諾里爾斯克含鉑族金屬銅-鎳硫化物礦床和加拿大薩德伯里含鉑族金屬銅鎳硫化物礦床。

(2)與基性-超基性岩有關的鉻鐵礦型鉑族金屬礦床。這類礦床的重要性日益增大,80年代初在南非布希維爾德雜岩體中查明了與UG-2鉻鐵礦層有關的鉑族金屬礦床,使南非鉑族金屬儲量幾乎增加了一倍。該含鉑層主產鉑族金屬,鉻鐵礦作為副產品回收。此外,原蘇聯烏拉爾、衣索比亞和美國阿拉斯加等地的鉑礦床亦屬此類型。

(3)砂鉑礦床。砂鉑礦床與其他礦產的砂礦床區別不大。有殘積、坡積和沖積砂鉑礦床。分布在哥倫比亞、美國、加拿大和原蘇聯。此類礦床屬次要類型,其儲量只佔世界總儲量的百分之幾,其作用逐漸減少。

(4)其他類型。除上述類型外,還發現下述6種類型含鉑族金屬的礦床:①含鉑黑色頁岩銅礦床(如波蘭蔡希斯坦銅礦床);②產於各種銅、金礦脈中的鉑礦床(如美國內華達州波斯礦床);③含鉑族金屬斑岩型(浸染型)銅鉬礦床(如美國的克萊梅克斯);④含鉑黃銅礦型銅礦床(如原蘇聯烏拉爾);⑤含鉑錫石-硫化物礦床(如原蘇聯遠東的一些礦床);⑥含鉑鈾-硫化物礦床(如加拿大安大略省)。

對鉑族金屬的勘查和研究重點是基性-超基性層狀侵入體,在侵入的岩漿岩體中前寒武紀層狀侵入體中的鉑族金屬具有極大的工業潛力。如南非布希維爾德、辛巴威大岩牆的大型層狀岩體、美國蒙大拿州的斯提爾沃特等。除了層狀岩體,鉑族金屬礦化還可能與屬於其他建造的基性-超基性侵入體有關,其特點是具有多種成礦專屬性(銅鎳硫化物、鉻鐵礦、鈦磁鐵礦等)。近年來積極研究蛇綠岩帶,特別是地中海的蛇綠岩帶。無論在侵入岩還是火山岩中都發現了鉑族元素的富集。在侵入的超基性岩石的硅酸鹽相中發現了鉑族金屬。與前寒武紀綠岩帶火山岩系中分異的超基性熔岩有關的科馬提岩型富銥硫化鎳礦床很有遠景。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元古宙沉積物中,發現了可作為鉑族金屬資源新來源地的鈾金鉑族金屬礦石,硒銻鉍是鉑族元素異常的指示標志,有大量的鉑族金屬硒化物。某些熱液型鈾礦脈也富有鉑族元素,故必須認真研究鈾礦石成分中的鉑族金屬;鉑族金屬砂礦普查也是一項極為迫切的任務;將來尤其應注意鉑族金屬的新類型,即古代和現代海盆中的沉積物(鎂質沉積物、鐵錳結殼、高碳質頁岩)和噴出岩(大陸區的橄欖粗玄岩和大洋區的玻質安山岩),例如要研究太平洋的鐵鎂沉積物,這種沉積物所含的鉑族金屬比類似的大陸沉積物高出100倍,鈷結殼普遍含有鉑。

值得強調的是,近幾年發現的含重要的鉑族金屬礦化,其分布大部分與金礦化重合,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產在新元古代與黑色頁岩有關的沉積岩系中的中溫熱液型特大型「干谷」金礦等,這種非傳統金鉑礦床在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巴西等國均有出現。對於中國來說,也應注意與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黑色頁岩有關的多種金屬礦床,在原蘇聯東部地區發現了一些重要的甚至是世界級的大金礦床以及金鉑礦床,在中國應注意研究成礦環境和控礦條件,創造性地推進此類礦床的找礦工作。

總之,世界鉑族金屬資源豐富,儲量充足,保證程度高,按年產量平均283t計,鉑族金屬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191年和223年。但由於鉑族金屬已有儲量高度集中,所以各國為保證供應,仍需進行不斷的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