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外匯黃金 » 關於固定匯率制度的說法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關於固定匯率制度的說法

發布時間: 2021-05-23 04:30:24

㈠ 固定匯率制度和釘住匯率制度的區別

什麼是釘住匯率制?
答:釘住匯率制,又稱「釘住浮動」,對於釘住匯率制的理解,首先理解「釘住」:「釘住」是指釘住貨幣與被釘住貨幣之間保持固定匯率;其次要理解「浮動」,「浮動」是指釘住貨幣與其它貨幣的匯率隨著被釘住貨幣匯率的浮動而浮動。

㈡ 什麼是固定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指一國貨幣與美元或其他貨幣保持固定匯率的制度。
固定匯率(fixed exchange rate)是在金本位制度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通行的匯率制度,這種制度規定本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維持一個固定比率,匯率波動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圍內,由官方干預來保證匯率的穩定。
固定匯率是基本固定,匯率的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個規定的范圍內的匯率。在金本位制下,黃金輸送點是匯率波動的界限。二戰以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會員國的貨幣平價一律以一定數量的黃金或美元來表示,成員國的貨幣匯率,僅能按金平價之比在一定幅度內作上下限各1%的浮動。當某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波動超過這一幅度時,該國官方有義務將匯率波動限制在規定上下限之內。
浮動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s)是指一國貨幣的匯率根據市場貨幣供求變化,任其自由漲落,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原則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擔義務來維持匯率的穩定,這樣的匯率就是浮動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的正式採用和普遍實行,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元危機進一步激化後開始的。

浮動匯率制按照國家是否干預外匯市場,可分為自由浮動(又稱「清潔浮動」)和管理浮動(又稱「骯臟浮動」)。

實際上,今天沒有哪個國際實行完全的自由浮動,而主要發達國家都對外匯市場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當前管理浮動匯率制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單獨浮動和聯合浮動,也有的實行釘住政策的浮動匯率制。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匯率變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經濟因素經常在發生作用外,也包括政治和心理方面的因素。

浮動匯率制的主要長處是防止國際游資沖擊,避免爆發貨幣危機;有利於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資本流動等等。缺點是經常導致外匯市場波動,不利於長期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進行;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穩定;基金組織對匯率的監督難以奏效,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依然得不到解決;對發展中國家更為不利。

浮動匯率制指一國中央銀行不規定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的官方匯率,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自發地決定。

在浮動匯率制下,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有:
貨幣本身代表的價值、一國國際收支、利息率、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政治、心理、投機等因素。

㈢ 什麼又叫固定匯率制度

固定匯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是貨幣當局把本國國幣兌換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固定,並把兩國貨幣比價的波動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固定匯率制度可以分為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兩個階段。

㈣ 誰能告訴我固定匯率制度的利和弊(可以任挑幾點回答哦)

固定與浮動匯率只是兩種不同的匯率制度,無所謂對錯或優劣之分。在某個階段、相對某個經濟結構,固定匯率可能比浮動匯率更適合。但在另一個階段、另一種經濟結構下,浮動匯率可能更合適

有關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爭論持續了多年,總體上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及分析。因研究國際金融而獲諾貝爾獎的蒙代爾教授與斯坦福大學專門研究日本及中國匯率制度的麥金農教授認為:現階段最好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是與美元掛鉤。而幾乎所有其他的具有國際影響的經濟學家,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投資銀行界,及國際學術圈的經濟學家,都認為人民幣應該浮動。

其實,固定與浮動匯率只是兩種不同的匯率制度,無所謂對或錯,只是在兩種制度下個人、企業及宏觀經濟的行為及調整方式不一樣。在某個階段、相對某個經濟結構,固定匯率可能比浮動匯率更適合。但在另一個階段,另一種經濟結構下,浮動匯率可能更合適。因此,在比較固定與浮動匯率制度的利弊時,需要對兩種匯率制度的本質及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及結構有透徹的理解。

固定匯率制度的最大好處是政府幫助個人及企業消除了匯率風險,降低了國際貿易及投資的交易成本。二次大戰後,由凱恩斯等經濟學家設計的國際貨幣體系,包括監督執行這一體系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是一個固定匯率制度。由蒙代爾倡導的歐元體系在歐盟各國之間也是一個固定匯率制度。港幣與美元的掛鉤及人民幣與美元在1994-2005年期間的掛鉤,也屬於固定匯率制度。顯然,固定匯率制度對促進國際貿易與投資功不可沒,中國的外貿及外商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主要發生在1994年實行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之後。

對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固定匯率還有一個特殊的功能——幫助建立一個更符合市場規律的相對價格體系。在計劃經濟里,工資及吃、住、行、教育、醫療等的相對價格並不真實地反映商品及服務的成本與效益,改革初期中國城市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都是花在吃上面,而住與醫療幾乎不花錢。這樣的相對價格體系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各種商品及服務的相對價格體系很不一樣,顯然需要調整。固定匯率使得中國各行各業相對價格的調整更容易、也更順利。

固定匯率的另一個好處是對本國的貨幣政策加以限制,使得本幣的利率及通脹與國際主要貨幣的利率與通脹不會無緣無故地相差太多。對於像香港這樣的開放型、以國際貿易及資本市場為主的經濟體,固定匯率有利於營造一個相對穩定及容易預測的宏觀經濟環境。對於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當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制定及執行能力還不成熟時,固定匯率也有利於穩定通脹預期及宏觀經濟環境。1994年人民幣與美元掛鉤之後,中國的通脹預期很快就得到控制,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甚至出現輕微的通縮。

但是,固定匯率對貨幣政策的限制也可能成為一個問題。當中國由於製造業等行業勞動生產率迅速增長而導致住房、醫療、教育及服務業成本及價格上漲過快時,央行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就無法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減緩通脹壓力。因此,在中國沒有出現嚴重的由於勞動生產率迅速增長而產生的非貿易商品價格高漲之前,固定匯率制度對中國是基本適用的。但是,一旦持續的生產率增長導致較明顯的通脹,特別是非貿易商品(如住房)價格的上漲,浮動匯率下的人民幣升值就有必要,也比較容易被社會接受。特別是在通脹環境下,人民幣升值不會導致通縮的風險。

固定匯率能夠成功實行的前提是政府有能力守住固定的匯率,這對日本、中國及香港特區這些擁有大量外匯儲備及貿易順差的經濟體不是一個問題,但對拉丁美洲及亞洲一些常年擁有貿易逆差的國家就是一個很難實現的條件。阿根廷、韓國、泰國、印尼等國家在金融危機時無法守住官方匯率,就是因為它們持續的貿易逆差導致外匯儲備流失,不得已只能讓匯率浮動。

浮動匯率的主要好處是為央行提供了一個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來控制通脹,但成本是個人、企業、銀行必須承擔匯率風險,包括市場投機人民幣升值的風險。

斯坦福大學麥金農教授對日本及中國實行浮動匯率的風險研究得最透徹。他提出了一個道德矛盾及沖突(conflictedvirtue)的理論。日本及中國都持續多年擁有大量貿易順差,也就是不斷積累美元凈資產,這本來是一種勤儉儲蓄的美德。可是,當日元與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形成並實現時,本國居民將普遍不願意持有不斷貶值的美元而更願意持有不斷升值的本幣,這就形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及沖突:本國居民通過貿易順差不斷積累凈美元資產但卻不願持有美元資產!結果是官方外匯儲備大升,並導致本幣發行量大增,本幣利率下降,甚至開創零利率時代,也稱為「貨幣流動性陷阱」。

麥金農的道德矛盾及沖突理論的一個基本經濟學原理是:在市場環境下,投資不同貨幣資產的回報在調整風險之後應該相同。比如,給定同樣的風險,投資人民幣資產的回報主要體現在人民幣名義利率(=人民幣實質利率+中國通脹率),而投資美元資產的回報則體現在美元名義利率(=美元實質利率+美國通脹率)。但在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時,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回報還包括人民幣的升值率,因此:人民幣名義利率+人民幣升值率=美元名義利率。

如果美元名義利率是6%,而人民幣每年升值率達6%,在中國開放資本流動的條件下,人民幣名義利率就可能被壓至零。這就是為什麼麥金農教授不希望人民幣採取浮動匯率制度的原因。

在沒有通脹時(如日本在1990年代),麥金農的分析完全正確。可是,一旦有了通脹,人民幣名義匯率(人民幣實質利率+中國通脹率)就可以比零高很多。而一旦有了通脹,由於通脹與升值的替代關系,人民幣升值壓力及升值率也必將相應減小,人民幣名義利率跌至零的風險,即落入「貨幣流動性陷阱」的風險,也會減小。可見,維持一個適當的由生產率快速增長導致的通脹率,可以降低人民幣升值導致零利率的風險,也可以減低升值的壓力。

因此,我認為中國今後的通脹率應該至少高於美國目前的通脹率(大致2%-3%)但低於日本1950-1970年間的平均通脹率(大致5%-6%),低通脹對工薪階層及退休職工的影響則可以通過工資/退休金與通脹指數掛鉤等方式來解決。

㈤ 通俗地解釋固定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的幾個概念

舉個例子:
從前有一個叫H國,發行一種貨幣叫H元,執行固定匯率,採取與美元聯系匯率,1H元兌換10美元。H國為外向型經濟,國際貿易發達。由於該國商品在國際上較受歡迎,且市場環境較好,故在20XX年度出現貿易盈餘。
一、由於H國經濟發展趨勢強勢,提升人們對H幣的信心,貿易額增加H幣市場需求量就大。這種情況下H元就會順應市場需求升值,與美元比率變成1:9並開始向1:8.5沖刺,如果H國是個浮動匯率國家,政府不對匯率進行干預,過一段時間,H國人民和其它H幣的持有者發現他們手頭的H元越來越值錢了,商家發現他們的商品價格越來越低,這樣H國便會出現通縮預期,人民開始儲蓄不肯消費,商家進一步降價卻已然出現貨物積存,實體企業發現用人成本和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低,金融行業發現越來越少人投資,沒有資金可供自己運作,於是H國便會出現經濟萎縮、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緩慢...一系列問題...
二、萬幸,H國政府及時出手干預,採取了調控政策,既然市場上H元需求量太大造成本幣升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執行寬松貨幣政策,說白了就是H國央行開始增發H元。物以多為賤,既然市面上流通的H元多了,那H元匯率重新恢復到一個合理的狀態。而H國央行也可以通過購入海外資產、在外匯市場收購美元等外匯等手段,H國央行購入海外資產和外匯的同時以外匯儲備和海外資產為支撐等價發行本幣,國內貨幣供給增加,由於市面美元流通的相對減少和本幣的相對增加,H元實際供應量按乘數增加,匯率走低。
三、而假如此時H國經濟依然萎靡不振,於是H國央行持續增發貨幣、降低利率,H國老百姓發現物價有可能會越來越高,手頭貨幣越來越不值錢,存款利息越來越低,於是紛紛轉移資產,將手頭貨幣變為投資資本或進行其他資產投資(比如地皮和房產),而企業則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貸到款,H國市場開始興旺,但過度增發,繼而市場泡沫出現(錢都投入市場、資本,推高資產價值),本幣貶值,外部失衡。

時間問題,另兩個問題稍後回答你,暫時希望能幫到你

㈥ 什麼是固定匯率制度

固定匯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是貨幣當局把本國國幣兌換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固定,並把兩國貨幣比價的波動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固定匯率制度可以分為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兩個階段。

固定匯率制度維持措施:
1、提高貼現率
2、動用黃金外匯儲備
3、外匯管制
4、舉借外債或簽訂互換貨幣協定
5、實行貨幣公開貶值

固定匯率制度作用
與浮動匯率比較,固定匯率為國際貿易與投資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環境,降低了匯率的風險,便於進出口成本核算,以及國際投資項目的利潤評估,從而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對某些西方國家的對外經濟擴張與資本輸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外匯市場動盪時期,固定匯率制度也易於招致國際游資的沖擊,引起國際外匯制度的動盪與混亂。當一國國際收支惡化,國際游資突然從該國轉移,換去外國貨幣時,該國為了維持匯率的界限,不得不拿出黃金外匯儲備在市場供應,從而引起黃金的大量流失和外匯儲備的急劇減少。如果黃金儲備急劇流失後仍不能平抑匯價,該國最後有可能採取法定貶值的措施,從而使整個匯率制的與資本體系的極度混亂與動盪。經過一定時間以後,外匯市場與各國的貨幣制度才能恢復相對平靜。在未恢復相對平靜以前的一段時間內,進出口貿易商對接單訂貨常抱觀念態度,從而使國際貿易的交往在某種程序上出現終止停頓的現象。

㈦ 固定匯率制度有何特點浮動匯率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特點: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國幣兌換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固定,並把兩國貨幣比價的波動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對經濟的作用:
1、浮動匯率有利於增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2、對匯率的適度管制可以保證金融市場的安全。
3、匯率政策是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

㈧ 什麼是固定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又是什麼

固定匯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s)是指匯率的制定以貨幣的含金量為基礎,形成匯率之間的固定比值。這種制定下的匯率或是由黃金的輸入輸出予以調節,或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其優點是:
(1)有利於經濟穩定發展
(2)有利於國際貿易、國際信貸和國際投資的經濟主體進行成本利潤的核算,避免了匯率波動風險。
其缺點是:
(1)匯率基本不能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經濟杠桿作用 (2)為維護固定匯率制將破壞內部經濟平衡。比如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本幣匯率將下跌,成為軟幣,為不使本幣貶值,就需要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但這種會使國內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失業增加。
(3)引起國際匯率制度的動盪和混亂。東南亞貨幣金融危機就是一例。
而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s)是是相對固定匯率制而言的,它指一國貨幣的匯率並非固定,而是由自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制度。浮動匯率制的正式採用和普遍實行,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元危機進一步激化後開始的。
浮動匯率制按照國家是否干預外匯市場,可分為自由浮動匯率制(又稱「清潔浮動匯率制」)和管理浮動匯率制(又稱「骯臟浮動匯率制」)。實際上,今天沒有哪個國際實行完全的自由浮動,而主要發達國家都對外匯市場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當前管理浮動匯率制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單獨浮動和聯合浮動,也有的實行釘住政策的浮動匯率制。
一種貨幣的強弱,乃基於其經濟實力及與貿易夥伴的關系。匯價太強會使出口商品對外國消費者來說過於昂貴,可能會因而損及出口業。匯價較弱則有助於提高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但進口商品會變得較為昂貴。貨幣突然貶值可能意味著經濟不穩。
浮動匯率制的主要長處是防止國際游資沖擊,避免爆發貨幣危機;有利於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資本流動等等。缺點是經常導致外匯市場波動,不利於長期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進行;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穩定;基金組織對匯率的監督難以奏效,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依然得不到解決;對發展中國家更為不利。

在浮動匯率制下,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有:貨幣本身代表的價值、一國國際收支、利息率、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政治、心理、投機等因素。

㈨ 固定匯率的含義是()

C.匯率的變動幅度相對固定
固定匯率制度(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一國貨幣與他國貨幣匯率基本固定,變動幅度極小的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包括金幣本位制下的固定匯率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兩種類型。金幣本位制下,匯率由鑄幣平價決定,波動的幅度不超過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是一種自發形成的固定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二戰後建立起來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在這種制度下,美元與黃金建立固定比價,各國貨幣則通過黃金平價與美元建立固定比價。按照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規定,各國貨幣維持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波動的幅度為黃金平價的±1%,如果超過了這一范圍,各國政府有義務干預,是一種人為調節和維持的固定匯率制度。